宁南幸福乡村美如画——行走宁南乡村感记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云遮雾绕的茶岭村(俄木尔坡-摄)
(萨古曲惹-摄)
第一次听说宁南县,是早在小学低年级时的彝语课本里,在介绍凉山州十七个县市中有一个县叫宁南。后来不经意间时常把宁南县和云南丽江的宁蒗县,甚至有时把广西的南宁混淆在一起。
第二次进入耳朵的宁南县,是在2006年的秋天,记者突然接到一位宁南县人民医院的医生的电话,她叫肖义梅,接到肖女士的来电,是因为她在笔者的博客上看到一个贫困娃娃的照片后,她想具体了解这名女生的一些情况,并想资助她上学,就这样,通过爱心正能量,再次听见了宁南,并认识了一名宁南的爱心人士。
第三次是今年1月8日,在《凉山日报》社组织的新型媒体异地采访安排下,记者有幸走进了在自己的心里忽近忽远的宁南,一睹了宁南的芳容,还走进了仙景般美丽的茶岭村,真正感受茶岭村柔美和秀丽。
A生活在幸福森林中的茶岭人
8号从西昌出发,因为一路在扩建公路,不到130公里的路途,经过6小时的颠簸后才到达了宁南,到达宁南县城的时候已经是暮色降临。吃过晚饭,原本宁南县官方特意安排把县城的各彩灯都打开,让采访组看看宁南的美丽夜景,但就是因为那场雨加雪,各组采访人员早早回到金沙酒店休息。
第二天(9日)一大早,刚刚吃过早饭,各采访组各按照安排各奔东西,真是不得不佩服各位同仁的敬业精神。本人安排在第二组,要采访的是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
宁南外宣办副主任徐彬带着我们很快也上了采访车,汽车飞快的开向我们的第一个采访目的地——幸福乡茶岭村。
从县城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盘绕后,透过汽车玻璃,一幅梦境般美丽的村庄展现在了记者一行的眼前,云雾缭绕之间,山上的雪景,山间的居民,若隐若现的演义着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当记者一行陶醉在这醉人的画卷中时,采访车停了下来。
下车后,村支部书记黄学万站在核桃树林里,滔滔不绝地向记者一行介绍起茶岭村这几年来的发展。
据介绍,茶岭村位于幸福乡西南部,是一个高二半山自然村,全村面积428.82公顷,海拔1400-2200米,全村319户1380人,目前发展核桃81万株,杉木30万株,板粟2600亩,茶叶1.2万亩,森林覆盖率90%以上,林业综合产值3200万元。2011年2月荣获“四川省绿化示范村”。
森林中的茶岭村民居。(俄木尔坡-摄)
森林中的茶岭村民居。(俄木尔坡-摄)
当记者一行走进海拔在1800米以上的茶岭村,这里的雪景又是另外一番水墨景色。而幸福乡的党委书记李冒伦有些遗憾的告诉记者,因为当天的天气不好,让记者一行看不到茶岭村满目苍翠、鸟语花香,“路在林中、家在园中,人在景中、钱在山中、乐在其中”的感受。
云遮雾绕的茶岭村(俄木尔坡-摄)
但行走在茶岭村,漫山遍野成水平带分布的茶林里套种着板栗、核桃,茶树整齐成列、杉树高大挺拔、核桃、板栗郁郁葱葱,农舍全部掩映在一簇簇树林中,使这里的空气那么清新,环境如此怡人,让人感觉到这里便是人间仙境。
看着茶岭村的茶树、核桃树、板栗、杉树带给茶岭人民的不仅仅是优美的居住环境,同时茶园经济、果木经济已经成为了茶岭人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全乡的后进村。
村里的林业种植大户黄小明告诉记者,早在1998年以前,茶岭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主要农作物是以种植烤烟、玉米为主,由于地处高寒山区,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制约,这两项产业的收益很低,全村没有支柱产业,农民年均收入900-1000元。群众温饱基本解决,但适龄儿童入学率低,许多村民得病后无钱医治,家家户户房屋破旧,生活困难、家境贫寒,村里姑娘往外嫁,小伙结婚很是难。
(萨古曲惹-摄)
旧貌换新颜,如今的茶岭村民都新建起了一座漂亮的新房,全村轿车、摩托车、彩色电、太阳能热水器等现代化家用品已基本普及,2014年,茶岭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高出全县人均收入50%,全村到处呈现处出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新景象。
B肃然起敬桑蚕精神
记者在景星乡黑尼沟乡采访时,行走在宽敞平整而一尘不染的田间水泥公路上,两边桑树地上套种着冬马铃薯、豌豆、胡豆和少部分的蔬菜,绿油油的一片接一片地向远处延伸而去,一幢幢崭新的乡村别墅错落有致分布在田边地头。蓦然,记者把心莫名嫁给了黑尼沟的美丽新农村。
在黑尼沟村,有4户新办的家庭农厂。记者一行来到村民徐朝敏的家的别墅,走进屋里,一股烧红薯的清香味扑鼻而来,火盆里火炭烧得正旺,一股暖暖的温度让人感觉特别温馨,景星乡政府乡长李莲介绍,这是徐朝敏家庭农厂的办公室,摆放有宽大的的沙发、茶几、还有老板办公桌和电脑、电话等。一个新型的多样货家庭式办公室在这里给人眼前一亮。徐朝敏的家庭农厂承包有98亩耕地,徐朝敏很自信的告诉记者,在他们村最宝贵就是土地,她承包的这98亩地一年四季从来没有闲置过一天,她家种植的冬马铃薯这一项目今年估计最低也要卖到35万元,加上春蚕养殖和其它农作物的种植产业收入可达100万元以上。
宁南县冬季马铃薯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肖克智介绍,2014年,宁南全县冬季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预计生产鲜薯18万吨,实现产值4亿元以上;计划到2020年全县将建成冬季马铃薯产业基地15万亩,生产鲜薯38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
黑尼沟村连片的冬马铃薯种植基地(萨古曲惹-摄)
黑尼沟村连片的冬马铃薯种植基地(萨古曲惹-摄)
在黑尼沟村,记者看到村民住都是乡村别墅,生产工作大都是机械化的耕作,这里村风文明和谐,村民团结友爱,真正一个使人向往的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的现代文明新家园。
一幛幢乡村别墅在田边地头拔地而起(萨古曲惹-摄)
一幛幢乡村别墅在田边地头拔地而起(萨古曲惹-摄)
在去宁南的路上,当《凉山日报》新型媒体异地采访宁南组的汽车路经普格,驶进宁南境内时,路旁一窝窝奇特的怪树桩不停地撞进记者的眼球,后来才得知,原来这些低矮、丑陋、惨壮、畸形、怪异的树桩,是为了能在来年春天里长出鲜嫩桑叶,去喂养出肥美的春蚕而牺牲自己的蚕桑树。
过去,只听说过对“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高度赞美语言,而对这些为了能养出肥美的春蚕而牺牲了自己,使自己原本可以长得高大、漂亮的树身,为长出鲜嫩的桑叶,被人们所剪裁和嫁接成如此畸形、另类的桑树,难道这样一种无我、忘我的默默奉献精神更不值得我们去赞赏和学习。
在宁南,记者通过社会事业发展、农业和林业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蚕桑茧丝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全面采访发现,多年来,宁南县委、县政府站在“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带领着全县各行各业干部群众,以“蚕桑”般忘我精神,通过实干加巧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一个更加富强文明和谐的美丽新宁南。
宁南新区公园(俄木尔坡-摄)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宁南新区公园(俄木尔坡-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