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连外国人也喜欢我的“加什”、“瓦拉”

作者:记者 张丹平 发布时间:2008-07-05 原出处:凉山日报 2008年6月20日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I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初差点参加工作,要是工作了我就不会做这个了。开始主要是给别人做,一件‘加什’能换回100斤包谷,维持生活而已。后来我来到县城,并带来了‘夹板’,因为当时县城没有。就这样,我在昭觉开始了我的‘加什’擀毡生涯。”I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天的天气特别好,这是入夏以来最热的一天。曲比牛牛正在忙碌着,他拿来一些羊毛,铺在竹帘上,竹帘宽约1.5米,长约10米。放好后,他用一把弓弦把羊毛弹松,弹均匀。“这是第一步,后面还要喷水成形、压制搓毡、晾晒等工序,看似简单,其实复杂,做一件都有点累人,还不用说一天要做好几件。”I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你一个月能做多少件?”记者问。曲比牛牛想了想说:“这么多年了,大概每个月要做100件左右吧,多的时候每个月要做200件。”I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把竹帘和平铺好的羊毛一并卷起来,用双手前后往返用力揉滚,挤出水分,竹帘中羊毛被搓合成毡片,然后把毡片裹在一竹竿上,放在一板竹席上再用力反复揉滚成厚实毡片。I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比牛牛说,他的产品特别好卖,许多外地人都争相来购买,连外国人也闻讯前来考察和购买,成都、西昌的自不必说了,香港和台湾人也千里迢迢赶来购买,德国也有来买的。西昌买的人最多,彝族、汉族都有,还把制作用的“夹板”也买走了;去年一群德国人不仅买了两件,还抄下了曲比牛牛的电话号码,说还要来他这里,“很好,很好!”德国人走时这样说。I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比牛牛说:“我已经带了20多个徒弟,就连偏远的金阳县都有我的徒弟,昭觉日哈乡拉莫村有我的3个徒弟,干得很不错,目前技术和我差不多,很受欢迎,挣的钱比我还多。我现在是在为我兄弟做,他也是我带出来的,他有机器设备,比我有钱,我要是有钱,今后也买机器。”I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比牛牛的态度很坚决。I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昭觉毛纺织及擀制技艺传承人――曲比牛牛在昭觉街头擀制加什。I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 摄影 晓夫 )
  I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比牛牛最难忘的是去年中国成都首届国际非遗节,他激动地说:“县上让我这个普通的传承人前去参加,我简直兴奋不已。那些天,好多人来看我们的表演,对我们的服饰制作非常好奇、感兴趣,照相的特别多。一个成都的小伙子指着羊毛问我这是不是棉花,我告诉他这是羊毛,外地人连羊毛、棉花都分不开。有好多外国人也纷纷来看我们的制作,有个外国人还让我教他,后来他伸出大拇指说“OK!OK!”有的人还穿着我制好的‘加什’照相,高兴得不得了。”曲比牛牛是昭觉街上的擀毡师,街上的彝族同胞都认得他。“我从18岁就开始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学习‘加什’的擀毡技术,父亲和爷爷都是当地有名的高手,父亲不想这门技术失传,所以就传给了我。”曲比牛牛告诉记者他学习的原因。 IE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