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乡山寨有这样一群老人:组建“谐事会”树文明乡风
在享誉海内外的“阿细跳月”民族歌舞的故乡弥勒县西三镇的彝族山寨,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曾经是村里群众十分信任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农民、老军人,如今到了该颐养天年或含饴弄孙的时候,他们却不愿闲在家里,踊跃参加村里的“谐事会”,成为中坚骨干,积极为村里排查矛盾纠纷,老有所为,深受村民的尊敬和爱戴。
该镇舍得尼村的贫困户石金荣一家,曾因未领到贫困家庭水窖补助款,迁怒于村委会。在矛盾一触即发之际,村里的“谐事会”发挥了作用。骨干会员黄宝龙、梅瑞琼两位老人和颜悦色地劝说当事人暂时消消气,等调查清楚,一定他给个合理的说法。事后,经过黄宝龙、梅瑞琼等几位老人家的调查核实,原来该村为解决全村的饮水问题,将全村贫困户家庭水窖建设项目报经上级批准后变更为全村集中供水,所有补助资金已经进行整合使用于村公共水池建设。事情弄清楚了,石金荣一家消除了误解,并表示将积极支持村里建设公益事业。一场矛盾纠纷化解于无形,“谐事会”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009年以来,西三镇积极探索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新路子,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谐事会”活动。农村“谐事会”作为一种群众组织,由各村小组召开户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会员以农村德高望重、群众十分信任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农民、老军人等“五老”为骨干,吸收热心村内公益事业的积极参分子、优秀村民代表参加,人数5至7人。名誉会长由同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而会长、副会长由会员选举产生,经各村党总支批准后上任工作。老人们在“谐事会”活动中勇挑重担,在“谐事会”会员中比例占了近半数,而县大部分人还担任会长和副会长,在工作中不仅担当村中民间调解员角色,及时处理邻里纠纷及家庭矛盾,而且成为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桥梁。
老人们紧扣农村实际,贴近群众,开展道德教育、矛盾纠纷调解、改陋习树新风活动。他们运用上门劝告说、座谈会等农民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加强引导,以理服人,以德育人,运用村规民约约束人,从而有效地将农村矛盾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
“谐事会”老人们还坚持做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敢于碰硬,发展和谐新农村建设的事敢于出力,组织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敢于争先创优,村民有困难,调解邻里纠纷,关心教育下一代必到。在老人们的带动下,全镇各村形成了你追我赶,人人参与,共建和谐新彝乡的新格局。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