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昔日灾难村 今日幸福村――昭觉县四开乡沟洛村大变迁纪实

作者:本站特约记者阿克鸠射 发布时间:2007-02-10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隆冬的昭觉,天寒地冻、寒气袭人,可处处是一派农民忙于改土改地和收割圆根萝卜的感人景象。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月15日,坐在青瓦红墙新房前的昭觉县四开乡沟洛村村民麻觉木乃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前,我们沟洛村曾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村庄,穷得连一碗稀饭都喝不上,如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们的院坝硬化了,村民们喝上了清澈的山泉自来水,用上了惠民的农网改造电,沼气、新厨卫一应俱全,再过几个月我们全村的农房就要实现砖瓦化了,共产党真是“瓦吉瓦”(好得很),卡沙沙(谢谢)共产党咯!”今年已70岁的麻觉木乃说到沟洛村的变迁、生活的改善,感慨万千。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多灾多难的村庄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沟洛村地处四开乡驻地仅隔2公里,解放前沟洛村土地肥沃,主产水稻外,盛产鸦片大烟。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国民党军阀邓秀廷以自己的贴心人―罗洪阿牛团长率7000来人马入侵四开、沟洛、瓦洛三地,入侵时采取了“三光政策”,使这一地区的彝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无独有偶,邓秀廷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再次指定罗洪阿牛团长为首的“四十八甲”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再次侵犯了沟洛村,使沟洛村再次陷入了噩梦般的灾难泥潭……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放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制度的实施,当家作主的沟洛全村人民奋发图强,一路高歌向前迈进。村上集体经济逐步壮大了,人民生活得到了历史性的提高和进步。生活宽裕了的部分年轻农民因自制能力差和没有足够的知识,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纷纷抛弃了昔日勤劳致富的习怪,一天有事没事在四开街上闲逛,喝酒闹事,打架斗殴无事不干,把四开街上的社会治安弄得一团糟糕,把家里原有的积蓄都花光了。更有甚者,还加入到了吸食毒品海洛因之列。沟洛村的年轻人不分白天黑夜,蜷缩在低矮的草房里吸毒度日,过着昏天暗地、萎靡颓废的生活,陷入了“越吸越穷,越穷越吸”的恶性循环当中。村里的农田大量荒芜,偷盗抢劫成风。沟洛村成了一个非切除不可的社会毒瘤,成了严重影响四开乡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沟洛村吸毒泛滥的状况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毒害不除,何以谈脱贫,何以求发展?为彻底根除沟洛村的毒灾,还广大村民一份平安、稳定和健康的生活,2002年元月,在开展学习“三个代表”教育活动中,沟洛村将戒毒整治作为学习教育活动落脚的工作重点,开展了一场党员带头、全民参与的声势浩大的禁毒人民战争。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乡、村、社干部组成的综合治理小组,分别挂钩19户的19名吸毒者。他们驻村入户,与吸毒的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做到吸毒者不脱毒,综合治理小组的干部不离村。五名党员还牵头成立了联防队,对吸毒人员实行军事化管理,统一作息,统一生产,统一学习,对他们实施24小时监控,层层负责帮教,层层抓落实。工作组挨家挨户宣传毒品的危害性,宣传党的政策,教育村民从昏暗中自醒。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多方的协调、配合,通过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沟洛村目前正逐渐呈现出一派新农村景象:至今无一人复吸。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村支部书记马比里土说:“沟洛村的吸毒人员最高时,有段时间居然高达19个人,仅一天的毒资就耗掉2000余元……,吸食毒品海洛因使沟洛村的治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糟糕。该村的社会治安成了全县最差村之一。”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劳务输出先进村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4年12月,经群众推荐,民主选举产生的新一届沟洛村“两委会”领导班子,认真分析了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决定大力推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004年,沟洛村抓住国家退耕还林的好政策,动员全村广大村民将高山上的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使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中分离出来,走上外出务工经商的道路,不少农户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逐步走向脱贫致富。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抓劳务输出、促进经济增长工作中,村领导班子请来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开展了村富余劳动力政策法规、安全、高空架电线、图质、基组等相关技能培训后,引导全村富余劳动力向高压架线转移,拓宽增收渠道。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劳务输出,形成了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全村外出打工达400人,加上季节性打工,全村劳务输出达100%,仅劳务输出一项,每年全村可收入203.2万元,打工人均纯收入达5080元,仅电杆高压线路包工头沙马里古一个月的收入就达8300元。通过劳务输出,2006年,村民的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几百元增加到1800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6%。目前,沟洛村已成为了昭觉县远近闻名的劳务输出先进村。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农村建设天地宽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沟洛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立足该村实际,建设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广大农牧民受益匪浅。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各社不同实际,分别着手打造 “马铃薯发展大社”、“畜牧养殖大社”、“经果林专业社”、“劳务输出专业社”等具有示范作用又让群众可学可仿的“亮点”,分层次巩固已有规模和特色效益的水稻、畜牧产业,培植壮大马铃薯产业。立足村情、社情,鼓励发展土鸡、乌骨鸡等绿色家禽和马铃薯淀粉粗加工,拓宽村民致富门路。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截至目前,共建立了科技示范户10户、科技示范社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户9个,完成示范村入户混凝土硬化路6户,建通社干道2条;改沼气池3口,改厕所21所,农户亮化工程完成21户,种植绿化白树1350株;电话普及率达100%,电视普及率达88.7%,通电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63%;全村入学率达100%。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整合帮扶资源与力度,把以奖代补、以工带赈、对口帮扶、部门联挂等有机地统筹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地推进工作。共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192亩,新建各型蓄水池2口,解决了124人、433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完成饮水工程1个,安装各型输水管道3642米,解决了301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砖瓦房”改造户242户。新农村建设不仅使广大农村发生了新的变化,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有效增长。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建设新农村使昭觉广大农牧民鼓足了干劲。村文书尔古伍果说:“破除陋习使村里有了积极向上的好风气;定好制度让村民积极参与村务管理。不久的将来,我们农民的腰包会鼓得更高更大。”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月15日,记者走进沟洛村时展现在我面前的是村道两旁新建起几十幢设计新潮的楼房,给山村增添许多都市的氛围,房前屋后,或种果或植树,绿意盎然。许多农家在院里种上花草,鸡、鸭、猪、牛又被圈养起来,美、亮、洁替代了脏、乱、差。摩托车、微型农用车取代了自行车,手机、电话也不再是稀罕物了。村民尔古中国告诉记者,如今家家户户都通了锅盖电视,每当夜晚,乡亲们或手握遥控器挑选电视精彩节目,或打电话了解外面的信息。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沟洛村,一个古老的彝家山寨,在改革开放的阳光沐浴下,奏响了一曲嘹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歌。  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W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