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县牢记总书记嘱托 依托旅游服务发家致富
2008年11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昆明市石林县石林镇小箐村看望彝族村民所福荣、所福兴全家及村民们。当时,所福荣就坐在习近平身旁,回想起当天的情形,他依然十分激动。
“当时,习近平来到我家,先到卧室看了看,问我睡觉冷不冷,之后又问我有没有流转土地。他说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就是要让农民得到实惠。他的鼓励让我对生活更有信心,我们现在已经不再为生计发愁了。”所福荣说。
在和村干部、村民座谈时,习近平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是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11年过去了,所福荣一家从土坯房搬进了小洋楼,年收入达10万多元,全家实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全覆盖。一幅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小箐村、五棵树村以及石林县广袤大地上徐徐铺开。
不负嘱托 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福荣回忆,“当时,习近平鼓励我,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就是要让农民得到实惠,政策很好,更要靠自身努力发家致富。”
所福荣说,当时他在村里做报账员,妻子靠出售彝族刺绣为生,全家年收入约2万元,一家四口人挤在5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中生活。“听了习近平的嘱托,我的心情很激动,也有信心在强农惠农政策下,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使收入节节攀升。”所福荣与妻子商量,仅靠出售彝族刺绣收入有限,不如在售卖刺绣的同时卖水果,儿子则到石林景区打工,一家人的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2012年,所福荣一家搬离了土坯房,住进了500多平方米的三层洋房。如今的生活与11年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福荣家的一楼、三楼均出租,每年租金3万元。目前,他担任小箐村委会监委主任及护林员,每年津贴约2万元,儿子在景区务工年收入2万元,妻子做水果、刺绣生意,年收入3万元。一家四口每年获得集体分红8000元。全家的年收入已经从当年的2万元增加到10万多元。
此外,他们也像城里人一样有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所福荣今年85岁的母亲张秀兰,每月可以领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410元、新农保100元,每年有高龄补助600元。对于今天的幸福生活,老人感慨万千。
小箐村村民所靖芬说,自己最主要的收入是靠卖刺绣,在风景区,一个一天能做完的小包可以卖一两百元。依靠旅游业,不但村民有了钱,村集体经济也发展壮大,每个村都修通了水泥路。如今,村里每家都有代步车,去哪里都非常方便。
小箐村党总支书记洪杰介绍,小箐村是一个纯彝族聚居的村庄,全村有农户158户568人。依托石林风景区,村集体和村民均围绕旅游服务做文章,以民族刺绣、餐饮、房屋出租、石林景区旅游服务打工为主。现在,村民们早已摆脱贫困,迈向小康生活。目前,村内集体资产有2388.7万元,年集体收入120多万元,今年向每名村民分红20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3866元,过上了人人有事做、户户住楼房、家家有汽车的幸福生活。
农旅融合 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奔小康
在石林县,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的村庄不只小箐村。五棵树村因集体经济发展得当,在村庄整体从石林景区搬迁后,村民居住环境和经济收入都得到较大提高,这里也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村。
五棵树村原本位于石林景区内,曾是马帮途经石林驻足歇脚的重要驿站。五棵树村党总支书记普国亮介绍,2010年,为响应保护石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号召,处于核心保护区域的五棵树村,整体搬迁安置到距老村和景区不远的新村。423户撒尼人家从此居住在宛若别墅社区的新村中,每家人都有两层黄墙黑瓦、古色古香的新式彝族民居。五棵树村也有了一个响亮的新名字:彝族第一村。
普国亮说:“没搬迁之前,整村平均户资产10万元不到,现在整村平均户资产达70万元。集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党总支+公司+群众’的发展思路得到强化。”
村庄搬迁之后,为顺应旅游转型升级的趋势,村党总支明确了充分依托石林的世界遗产、区位优势和撒尼文化,把彝族撒尼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品质产业的发展思路,在巩固、提升观光旅游的同时,重点培育休闲度假旅游、民族文化体验旅游、民族生态乡村旅游。
石林风景名胜区农工商集团总公司除经营传统项目之外,还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美食、客栈等项目,将600余名村民吸纳为公司职工。
通过配备专职保洁员、完善垃圾清运工作,新村彻底改变了老村“脏乱差”的面貌。村庄每年投入20余万元举办摔跤、斗牛、大三弦等传统民族文化活动,让游客人数从搬迁前的每年50万人次增加至目前的每年300万人次。
目前,全村671名适龄劳动力中有625人从事景区旅游服务行业,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2018年,公司收入700万元,村民人均获得4000元分红。
在村党总支将村庄打造成“新型景区”之后,村民们又利用现有优势,开设了41家民俗客栈和11家餐馆。
夏日清晨,一辆广东牌照的轿车按照导航指引,在五棵树村一家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撒尼民居前停下。看到有车来,老板普向福热情地帮游客提行李。普向福说,他于2017年将彝族民居改造成客栈。通过网络订单评价积累下好口碑后,每月毛收入达2万元。
普国亮介绍,目前五棵树村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今后将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主,进一步惠及每名村民。
文化自信 保护并传承民族文化
为更好地传承彝族历史文化,石林县长湖镇中心学校针对全校97%以上学生都是彝族的现状,开发出涉及彝族歌舞、摔跤以及彝文教育等一系列传承彝族文化的教材。
走进长湖镇中心学校可看到,学校大门、教学楼上,均用汉字和彝族文字标注出校名和标语。在一楼的一间教室里,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彝族文字后,开始教孩子们读写。据悉,学校专门编写了一本彝文教材,供一至三年级的学生使用,教材内容涵盖了彝族的历史、传说、文化、礼仪等。学生们每周学习一堂课,三年下来就能掌握彝文基础的听读写,熟悉彝族的历史文化。
孩子们的课间操,跳的也是动感十足的彝族舞蹈。在艺术、体育课程的设置上,也加入了大量的彝族文化元素。此外,学校还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兴趣小组,如“小三弦”“叉舞”“霸王鞭舞”“鼓舞”“狮子舞”“过山号”等,丰富校园生活。
每年,品学兼优和掌握少数民族才艺的孩子都有赴北京、深圳、香港等地进行文化交流的机会。在学校的荣誉室中,可以看到该校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和文化交流活动获得的荣誉。
校长唐文才说:“学生们不仅在小学阶段能够学习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升入初中后也有相配套的教材可供学习。学校所做的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从小学起民族文化,待学生长大之后势必会有一部分人成为研究本民族文化的专家。”
为了更好地保护石林本地民族文化精髓,从1999年起,石林县先后组织开展了民间艺人普查工作,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普查452个自然村,访谈5486人,逐步建立四级名录保护体系。
2016年12月,石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馆正式开馆。该馆分为9个展区,内容涵盖传统口述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十大类别74个项目,各项目实物展品达到4747件。
目前,石林县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4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9名。所有国家、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档案资料,均以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管理模式录入数据库。
为弘扬民族文化,石林县建立了摔跤传统项目训练点、民族文化传习点等传承基地。大三弦舞、撒尼刺绣等在全县中小学校普及推广,摔跤项目在紫玉小学、民族小学、长湖中心学校、圭山中心学校、板桥中心学校招生办班。通过基地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弘扬。
多年来,石林县始终坚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谋发展、共奋进。通过实施民生改善保障示范、旅游强县示范、民族文化繁荣示范等八大示范工程,全力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2017年12月26日,石林县被国家民委正式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记者程权报道
记者手记
对于第一次到五棵树村的游客来说,很少会有人认为那是农村。统一规划建盖的彝族民居、统一在房前屋后种植的花草树木,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别墅区。再看村中心的活动广场、遍布街道两侧的各类商铺、附近的果园,又像一个休闲度假的新商圈。再走进开设在彝族民居里的客栈,众人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这里的村民家家住别墅,在村集体企业中上班,如果再想增加些收入,把自家别墅改造成客栈就行。这样的好生活谁会不羡慕呢?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石林县把民族团结工作与旅游发展相结合。
在石林县,以五棵树村为标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的村庄还有很多。比如,分别距离县城30公里和50公里的圭山镇糯黑村、矣美堵村,都曾因历史、地理、区位等因素,全村经济一度发展缓慢、公共设施缺乏、村民长期居住在危房内。
通过危房改造、道路硬化、完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挖掘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等多种手段,曾经落后的少数民族村如今正在跨越发展。
矣美堵村因位于圭山半山腰,将建成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康体休闲于一体的民族团结示范村。糯黑村依托石头建筑景观突出、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蕴、红色历史文化突出等特点,已经建成游客接待中心并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的发展目标。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