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看今朝、盼未来 石厢子彝族乡新长征路上再写辉煌
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位于赤水河北岸,距离叙永县城79公里。84年前,这里只是一个居住着75户人家的村庄,却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成为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关键一环。如今,这个当年的小山村走在新的长征路上,仍旧奋力书写着新的转折。
走进石厢子彝族乡,红色记忆随处可见。而伴随着历史的厚重感,新时代的气息也扑面而来。
石厢子彝族乡堰塘新村全貌
忆往昔
峥嵘岁月里的重要转折点
在石厢子,“三个铜板”的故事广为流传。84年过去了,“三个铜板”仍镶嵌在肖有恩家房柱上,犹如一块无字丰碑,无声传承着一股精神和力量。
1935年2月3日至5日,中央红军长征中央机关驻石厢子一天两夜,是遵义会议以来最长时间的一次休整。适逢春节,在此期间,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专门召开会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参加会议,史称“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
这次会议研究决定了三个重大事件,博古交权给张闻天;毛泽东成为周恩来军事指挥的帮助者;同时,做出了新的行动方针,并回复了中央苏区今后的行动方针,为中央苏区以后的斗争指明了方向。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也是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关键一环。
如今,红色印迹传承下的精神和力量,激励着这片大地的人民,在新的长征路上“而今迈步重头越”。
看今朝
彝乡大地欣欣向荣
史料记载,当年红军渡过赤水后,走了6天5夜才到达石厢子。行路难,曾经是这里发展的最大阻碍。如今,从叙永县城到石厢子,沿一条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水泥路,驱车只需要一个多小时。
水泥路通了,给群众生活带来了便利,也给石厢子彝族乡带来了脱贫发展的底气。
堰塘村党支部书记许涛经常都要到村里的甜橙基地看看,青青绿绿的橙子挂在枝头,在许涛眼里格外美丽,他更盼望着桔子红了的喜悦。
许涛说,堰塘村过去流传着一首民谣:“马桑树儿弯溜溜,有女不嫁响水沟,天晴难得割草晒,下雨难得挖疙兜。”“响水沟”是堰塘村别名,这首民谣唱出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祖祖辈辈的心酸。
水泥路通了后,村里成功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陕西海升果业,建成1200亩柑橘扶贫果园,围绕安置点产业配套,完善进出果园道路基础设施,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挨着甜橙基地的彝家新寨,是堰塘村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7月2日,记者走进彝家新寨看到,一幢幢富有彝族特色的小楼,黄墙黛瓦格外美丽。
村民李成秀是2017年搬进彝家新寨的,能够住进这样好的房子里,她说过去没敢想过。
欣喜的不仅有李成秀,堰塘村四组村民徐思亮一家从大山深处搬到了彝家新寨后发现,这里不仅水电气三通,自己还能在新家旁的甜橙基地务工。徐思亮通过务工还学到了甜橙栽种技术,自家的果园收成也比过去翻了番。
现在,石厢子彝族乡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更是让彝家新寨成为了新的旅游“网红”打卡地。村民们抓住机遇,发展餐饮、民宿、农产品销售等增收项目,钱袋子一天比一天鼓起来,脸上笑容也一天比一天多起来。
离堰塘村十余分钟车程的安乐村里,村民许少彬心情是愉悦的,“这几天鸡下蛋的产量又上来了。”
7月2日,有人特意找到许少彬家里,想买些鸡蛋。许少彬犹豫一阵,还是决定卖些,毕竟别人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这个鸡的品种叫龙游飞鸡,公司免费给我们提供鸡苗,又回收鸡蛋和鸡,销路是不愁的。”对于家里养的百余只鸡,许少彬很上心,他想着养得好点,下次再多领些鸡苗。
如今,龙游飞鸡已经“飞”进了坡脚村、水潦铺村、堰塘村等村的村民家里,带去脱贫致富的希望。
记者了解到,依托甜橙基地建设带来的产业发展与就业机遇,石厢子彝族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发展甜橙、李子、核桃、中蜂养殖、肉牛养殖、飞鸡养殖等农业产业。
如今,水潦铺村一组斑毛坡250亩甜橙种植基地已完成规划;堰塘村中蜂养殖项目已达240箱;安乐村外资扶贫项目养殖肉牛53头,总产值60余万元。
盼未来
新长征路上再写辉煌
在石厢子彝族乡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乡长杨西云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许下诺言——“加速全乡脱贫步伐,巩固提升成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脱贫致富各项目标任务。”
的确,石厢子彝族乡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成功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以及国家发改委《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三期总体方案》项目建设。
如何抓好机遇,实现弯道超车?石厢子彝族乡党委政府心里有数:
有效推进场镇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打造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构筑发展支撑体系。充分利用好海升集团现代柑橘示范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水潦铺村果园建设。围绕堰塘新村已形成的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开发乡村旅游。围绕旅游开发,着力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以此加速全乡脱贫步伐。
我们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石厢子彝族乡遍山桔子红,蜜蜂在花海中飞舞,农特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到各地。那时,道路更通畅,生活更便捷,人们更幸福。
84年前的那个除夕之夜,红军大部队顺着村前的坳口走过来,手持的火把几乎照亮了整个村庄;现在,在“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纪念馆前,那座手持火把造型的红色雕塑格外显眼。在新长征路上,这片红色大地上的人们,正跟着革命精神的指引,奋力向前。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