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产业与传统文化与技艺结合 彝族刺绣助推地区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彝族女子善长刺绣:绣花簇簇的满襟大围腰,做工精美的头帕、领牌,独具民族特色的坐垫、桌布、布包、钱包、服饰、头饰……颜色鲜艳但不夸张,纹样个性却不花哨,显示着彝族女子的心灵手巧。
自古以来,彝族刺绣都是自产自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项民族传统技艺以多样化的形态逐步走向市场,并受到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喜爱。
市场:彝族服饰多样化 深受市民和游客喜爱
剪裁刺绣是彝族女人必须具有的基本技能,所以彝族女孩子7、8岁开始就向母亲和姐妹学习刺绣,到了十四、五岁就能自己做,彝族刺绣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一至传到今天。
以往彝族刺绣都是自产自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近年来,彝族刺绣这项传统民族技艺逐步迈向了市场。
位于西昌市的仿古街就有大大小小几十家彝族刺绣服饰店,记者走入其中一家叫“一针一线彝族服饰”的彝族刺绣服饰店。老板沙马阿佳是个健谈的彝族人,从事彝族刺绣生意已有5个年头。
“我们从小就跟着家里学彝绣,以前都是自己做来自己家里人穿。”走进沙马阿佳的服装店时,她正在整理刚刚制作好的新衣。记者注意到,这个大约10平方米的小店,三面都挂满了精美鲜艳的彝族传统服饰,柜台的桌子上还摆放着已经绣好的绣片。
记者发现,除了大件的彝族服饰外,基本每家彝族服饰店里还有各种小件手绣产品,包括手机布套、背包、杯垫、抽纸袋、披肩、桌布、抱枕、手机挂饰等,漂亮的图案、鲜艳的色彩,让人心生喜爱。
“彝族妇女长于刺绣,过去刺绣的工艺品仅仅是为了打扮自己,如今,我们走出大山把自己独特的刺绣手工艺品变成了旅游商品。”沙马阿佳说,别看都是些不起眼的小玩意,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很是喜欢,几十块的东西,不算贵,买回去送人也好,留作纪念也行。
价格:彝族刺绣婚服上千元
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不懂彝族刺绣,却被这手指间飞针走秀的技艺所吸引的外行人来说,最为关心的便是价格问题。
记者走访了解到,彝族服饰根据布料、花纹、工时的不同,价格也有高有低。“一套做工简单的服饰几百块就能买到,做工精细、面料优质的新娘服则需要上千的价格。”凉山果果服饰的老板沙女士表示,即使手机挂饰、杯垫这些小玩意,沾上手工身价也傲娇起来。
其实,相比商场服装店里的衣服,这样的价格在彝族服饰中不算高,单凭手工刺绣这一项就决定了它物有所值。沙女士说:“绣一件普通的彝族生活装一般需要10个工昨日,如果是更为华丽的盛装或者新娘装,则需要时间更长,甚至花上一个月的时间。”
对于这样的价格,大部分人会觉得很贵,但对于彝族来说,这样的价格却是很合理的。这个彝历新年,土比次伟要结婚了,对于婚服,她一点也不着急,早就找人弄好了。“我们彝族结婚,民族盛装是一定要穿的,但是不会做怎么办?好在现在彝族服饰店很多,提前定做就可以了。”对于价格,土比次伟认为,4000左右都能接受。当记者表示价格贵时,她表示这样的价格在彝族婚服中是合理的,耗时一个月,手工一针一线绣上去的衣服肯定比市场上机器批量生产的要贵,再加上蕴含的文化底蕴,4000的价格算得上物有所值。
业内人士:即使面临挑战 彝绣市场未来可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流动加速,汉族现代时尚服饰很快进入彝族地区,对民族艺术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特别是80、90后的彝族年轻人,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大都穿社会流行的时尚服饰,只有在民族节日、婚庆、或丧葬祭祀时才着民族盛装。
这些制约彝族刺绣发展的因素的大量存在,是否意味着彝族刺绣的市场前景不容乐观?对此,凉山诺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的彝裳工作室负责人阿里瓦呷表示,把发展彝绣产业与抢救、保护、传承和发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结合起来,与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结合起来,与推进地区扶贫攻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结合起来。
“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彝绣也一样。”阿呷老师说,为了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下生存,我们的彝族服饰在设计上,既要保持传统也不容落伍,将潮流、时尚的元素融不入传统的彝绣文化当中,随应时代潮流的方向发展而发展。这样不仅确保彝族刺绣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有创新,也能让传统文化不至于被淘汰。
即便如此,阿呷老师也坦言,彝族刺绣服饰在传承方面也在面临着挑战。90后的年轻人更是很少有人愿意学习剪纸、刺绣,即使有学习刺绣的,缝纫机的普及,也使得手工刺绣面临挑战。
(文/图 本报记者 何玉凤)
(原载:《凉山广播电视报》2016年11月11日)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