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计划视野中法署村彝族文化传承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灿烂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民族文化资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现代各种多元文化不断地挤压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以云南省法署村彝族文化传承发展为例,论述在乡村振兴计划下,彝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加强彝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彝族文化;乡村振兴计划
一、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的互促关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①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社会生产生活中的表现。民族文化是在漫长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创造出来的,是民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民族文化建设就是在乡村振兴计划的引领下,不断地满足各个民族人民多元文化需求,不断地用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去影响着各民族人民,在潜濡默化中影响各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
在文学艺术文化方面,彝族的著名著作《宇宙人文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为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在服饰文化方面,苗族的银器的实用型和审美性的融合展现了苗族人民的艺术造诣,对现在的艺术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文化交流方面,在先秦时期,白族的先民就开辟了一条“南方丝绸之路”,对我们今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族文化作为各民族的精神力量,能够起到铸魂化人的作用。习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②乡村振兴计划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文化传承,实现乡村文化的和谐和有序发展。乡村振兴,更是精神文化的繁盛。在乡村振兴计划中,不仅需要乡村的产业振兴,使各族人民富裕,更需要传承深厚的文化精神,留住各民族的文化。在乡村振兴计划下,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有利于增强农民凝聚力,有利于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保证国家政治稳定、在乡村振兴计划下的道路上持续、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法暑村彝族文化发展现状
云南彝族现有人口405万余人,是云南省人口最多、分布地区较广的少数民族。法暑村隶属楚雄州武定县猫街镇五拃甸村委会,区位临近昆明,交通便利,通车G5高速公路,是彝族聚居的高寒山村。有100多户人家,村民400余人,有两户是汉族,已被彝族村民同化。这里世代聚居着彝族人,他们世代以农耕为生,輔之以畜牧业。绚丽多彩的文化是彝族人民适应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创造的,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勤劳勇敢、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产生了在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传统文化保存较好。其中,法暑村彝族的歌舞、节日、服饰文化比较具有代表性。
(一)法暑村歌舞
许多少数民族都把对生活的热爱用歌舞进行表达,法暑村的彝族也不例外。法暑村彝族最古老的乐器有很多种。葫芦笙、羊皮鼓、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二胡、三弦等。也有阿哥对阿妹唱的表达爱情的山歌。在山的这边,阿哥唱着对阿妹的喜欢,在山的那边,阿妹毫不扭捏,工整地与阿哥对着情歌。法暑村彝族舞蹈主要以集体舞为主,也有单人舞蹈。主要舞蹈有源远流长的《火舞》、《鼓舞》、《大刀舞》、《祭祀舞》;不同舞蹈的脚法也不一样,还有热闹的四跺脚、三跺脚、二跺脚、合脚等36种;还有过三月三、火把节时在河两岸对鼓阵,左脚舞、大刀舞的传统习俗。
(二)法暑村传统节日
三月十三赶花街是法暑村人狂欢的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三这一天,可以看到姑娘们、小伙们穿上最漂亮、最精致的传统彝族服饰参加这次盛大的集会。不管男女老少,他们都会手拉着手跟着音乐跳左脚舞。集会的小吃也是丰富多彩,羊汤锅、花生糖、油炸蜂蛹、苍蝇蜂等。六月二十四是法暑村村民们狂欢的日子——火把节。每年到了六月二十四日,在红红火火的篝火旁边,村民们赛马、有斗牛,好不热闹。姑娘们和小伙子们一边唱歌,一边围着篝火跳舞;还有一群弹小三弦的小伙子们,围绕着小姑娘们跳着欢快的舞曲;年长的男子一边喝着香醇的苞谷酒,一边吃肉聊天。
(三)法暑村服饰文化
法暑村村民主要居住在高寒山区,昼夜温差大,晴雨变化快,以前人们经常穿火草布、麻布的衣服。火草布既保暖,又防湿,深受人们喜爱。到今天已经不是主流的服饰,但也还有工艺流传。随着社会的变迁,法暑村人们也穿上了棉布、化纤等材质的衣裤,在传统、盛大的节日或婚嫁时,大家穿着手工缝制的民族服装。因为对本民族的情感深厚,有的人家还保留着传统的“火草衣”。
三、乡村振兴计划下彝族文化发展困境
长期以来,彝族文化在对抗市场化的能力较弱,而且彝族文化在民族地区的流失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彝族文化传承后继无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年轻一代对彝族的文化不感兴趣,且需长时间学习,耐心不足,导致传承发展后继无人。村里的人普遍认为,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村里的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彝绣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才能传承和发展。法暑村彝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延续,大多都是靠口传身授。但是,在市场化冲击的条件下,现有的民间文化仪式,如祭祀、歌舞等,绝大部分都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即使是一些知名的艺术家和民间大师也只是勉强维持,更别说传艺术给学徒、把文化发扬光大这一说了。
第二,政府对彝族文化重视不够。政府对民族歌舞、民族节庆、民族饮食这类文化资源投资少,重视力度不够。由于少数民族资源的特殊性,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与社会的支持和投资。现实情况是,彝族文化产业的规模小,使得政府的注意力不能与经济效益大的产业相提并论。校也没有安排专门的彝族文化的相关课程,只有到传统节日的时候需要文艺汇演才编民族文化相关节目。虽然现在有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积极地倡导民间文化进校园,但是因传承场所、传承方式以及传承人自身的问一系列问题,只能是破碎地传承,使得彝族文化的整体延续非常困难。
四、乡村振兴计划下彝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计划提出的总要求,为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彰显民族文化,发展新型的民族产业经济带来机遇。云南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近年以来,云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民族文化村的建设,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取得显著成效。作为民族文化处于优势地位的彝族应牢牢地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一)彝族文化的传承要大力培养继承人作为创作者和传播者
抢救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需保护民间艺人。传承人是文化遗产的活力源泉,是文化多样性的创造者。要着力培育乡土人才,扶持培养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经過调查发现,农村青壮年在农村留不下来。因为没事做,主要是缺乏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法暑村的彝族刺绣应当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毕摩的继承者,彝绣的继承者都要广泛挖掘。要利用口口相传和村委会的宣传等方式,深入村民。鼓励老毕摩、彝绣的创作者看展传习活动,与村民深入交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参与热情,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广泛挖掘传承人。
(二)加强政府的引领作用进行彝族文化特色建设
在政府的引导下,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掌握彝绣的公司团队,使彝绣产品与现代技术相融合。要以高等院校、大中专学校为依托,建立彝族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尽快开设彝绣专业。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培养大批彝族文化的创意人才,构筑彝族文化产业链,形成知识产权,跳跃式地推进彝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切实发挥民族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③
注释:
①2017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http://money.163.com/17/1229/20/D6RN2A7V002599V3.html
②2018年5月8日,以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508/c40531-29970611.html
③李明峰:《彝族建筑文化产业培育途径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云南:楚雄师范学院出版社,2009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1]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王连芳.略论彝族的四个特点[M].彝族文化研究文集.云南: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出版社,1988.
[3]毛泽东.《论十大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4]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