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民富裕 乡村振兴路更宽——牟定县凤屯镇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调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牟定县凤屯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打造彝乡亮丽风景线,为全方位建设模范乡镇夯实生态基底。截止目前,凤屯镇有林地面积226491亩,森林覆盖率达75.57%,全镇荒坡化土地和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双减少”,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呈现出一派“山头林、山腰果、山脚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新景象。凤屯镇正以新姿态、新形象、新风气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用一串串绿色音符,谱写凤屯山河美丽之歌。
一、山头林: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
牟定县凤屯镇自觉扛起筑牢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着力把凤屯镇这道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一)扛牢政治责任。坚持党的领导是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首要原则,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的根本保证。凤屯镇党委、镇政府对全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村组群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切实把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实到行动上。凤屯镇明确建立镇、村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做到河长上岗履职,共同守护河湖健康。镇党委、镇政府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将生态修复和治理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明确提出打响“山尖山、寨子山、化佛山、歪头山、紫甸河‘四山一河’生态文化”品牌,努力做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各项工作。十多年来,凤屯镇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压倒性位置,对重点荒山破箐、荒坡实施锁定治理,让荒山休养生息,让密茂森林“挂斧停锯”,让“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森林见麂子”的美丽风光得以再现。
(二)攻坚克难治理。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凤屯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发展规律,将保护大森林、大河湖、大湿地作为主要任务,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强化区域联防联治,注重从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打造了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模式。从成立凤屯乡政府到成立凤屯镇政府以来,乡镇、村两级持续推进紫甸河流域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修复,通过点源、面源、内源协同防治以及实施生态补水来推动流域水质的不断改善。在生态建设中,当地党委政府首先从“灾”与“难”中觉醒,思想认识提高。如凤屯镇紫甸河位于九龙甸水库上游,流经山尖山寨子山,像一条巨龙沿东而行,直奔九龙甸水库。紫甸河全长24千米,境内径流面积172.09平方千米,年平均产水量0.44亿立方米。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凤屯镇人口不足两万,小小的凤屯镇内有这样的河流,确实是乡村亮丽的风景线。然而,在这风景线的背后,也潜藏着一个大的隐患,那就是农户烧林炭,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等,不定哪一年的雨季,紫甸河上游山洪暴发,就会给人民造成灾难。这灾难,说来就来,1992年8月6日,凤屯乡连降暴雨,紫甸河上游的大小河流,水漫河堤,奔腾而出。紫甸河也不例外。一时间,境内竟成了汪洋大海。新房子村水泥桥等许多桥梁被冲毁,路被冲断,田地被淹没,损失巨大。可以说,这次灾害对人们敲响了提高保护生态的警钟。因此,当地党委政府从“灰”与“绿”中抉择,按下治理快键,实施了“全流域、全方位、全区域”综合治理。在凤屯镇紫甸河岸的腊湾、新房、建新、凤屯、飒马场村委会等封山育林3万亩,退耕还林5000亩,治理了水土流失严重的大河坡箐、大长箐、死马箐,组建农村护林防火队伍5支300人,统筹抓好植树种草、水土保持、污染治理、淤地坝建设管理等各项任务落实,保卫生态安全。经过多年生态治理,凤屯镇有林地面积226491亩,森林覆盖率达75.57%,其中省级公益林139848亩,商品林地86643亩。总之,从靠山吃山陷入成长烦恼,到痛定思痛擦亮生态底色,再到深情护绿夯实“高水平乡村振兴”厚实本底,凤屯镇一次次面临选择,又一次次作出抉择。坚定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紫甸河”也成为美丽凤屯的“重要窗口”。如今,人们步入紫甸河沿岸,目睹清澈碧波的河水中鱼翔浅底,青蛙高唱。真是“一步一换景,人在画中游”。
(三)优化自然资源。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对于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凤屯镇聚焦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失衡问题,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国土空间布局,着力筑牢安全韧性生态空间、构建绿色高效农牧空间、塑造多元宜居小城镇空间。目前,全镇一体化发展正在加速推进,集中集聚集约集群的发展思路日益凸显,小城镇生态承载力不断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镇正在全面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控”行动,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三区三线”划定,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供空间和要素保障。从山尖山、化佛山、歪头山、长箐山的林海,到寨子山的“古树”,绿草浮动、繁花掩映,绘就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
二、山腰果: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
凤屯镇既有得天独厚的种植红梨优势,又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改革开放以来,凤屯镇从山区镇的实际出发,科学规划,政策引领,科技支撑,延伸链条,打造品牌等,历经不懈努力,将林果产业打造成为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绿色崛起、富镇富村的优势产业,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可持续产业,实现了由林果大镇向林果强镇的成功跨越。凤屯镇的实践证明,林果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通过深入实施“林果立镇”战略,使果树规模和果品产量翻了一番,不仅富了农民,绿了青山,也为凤屯镇乃至山区农村探索出了一条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增收致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之路。
(一)转型思路促动。靠现代理念谋划林果产业。凤屯镇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深山区镇,全镇山场广阔,为此,在改革开放后提出了“以林为主”的发展方针。此后,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领导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以林为主的发展方针始终没有变,最终使林果产业成为最有群众基础的传统优势产业。在指导思想上有新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发展林果业根本落脚点是促进农民增收,核心是提高效益,关键是科学指导的要求,谋划和推动新时期林果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绿色富民强镇目标。在战略部署上有新调整。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加快提升林果业基地建设能力、加工转化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的新要求,找准区域布局调整的方向和当前要突破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在工作推动上有新理念。遵循林果业发展规律,以工业化理念引领林果产业发展,着力推进基地建设良种化、品种结构合理化、栽培模式科学化,全面实现林果业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方式产业化、生产者知识化专业化,走上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凤屯镇已成为林业强镇、红梨强镇、花强之镇、核桃强镇。
(二)精准谋划推动。一是瞄准优势。凤屯镇属山区镇,山地多,发展林果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立足这一镇情村情实际,该镇将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全力推动林果产业发展,大力开发“三荒”,鼓励农民向荒山、荒滩、荒地要效益。在具体实施中,凤屯镇党委、政府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主要领导带头调研,全面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支部+协会+合作社+企业+产业+农户”党建领航转型发展红梨产业。二是深入研究。党委书记、镇长、分管农业副镇长等领导带领财政、农业、扶贫等部门跟进研究,酝酿总体思路,明确基本原则和实现路径,制定常态化推进工作措施,充分运用发展“红梨、樱桃、药材”产业三项机制调动全镇干部群众积极性,扎实推进落实“支部+协会+合作社+企业+产业+农户”党建领航巩固脱贫成果。镇党委率先实践,镇政府带头落实党委的决策部署,分别深入联系点调查研究,解剖麻雀。三是深化改革。镇党委、镇政府研究出台了推进“支部+协会+合作社+企业+产业+农户”发展云南红梨特色产业《指导意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和土地“三权分置”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建立了工作推进机制,为农村产权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为实施农村改革、发展红梨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制度保障。
(三)经营主体联动。凤屯镇坚持把壮大特色林果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切入点,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林果产业新法子、好路子,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在具体实施中,把产业链牢牢捆绑在经济组织上、把果农牢牢捆绑在产业链上。在县科协的支持下,2013年凤屯镇成立了“飒马场云南红梨种植协会”,同时成立了云南牟定凤屯大山倮倮林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倮倮红”商标,红梨挂果装箱销售。协会理事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2人、秘书长1人、常务理事3人、会计、出纳各1人、理事会成员9人,截止到2014年,协会会员发展到402户。协会吸收贫困户入协会,采取“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转型,带领贫困户“抱团”发展,实现脱贫致富。从2013年开始,政府连续两年安排产业扶贫资金340万元,整合资金180多万元,群众投资1000余万元,在飒马场、龙丰、牌坊等5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连片发展种植云南红梨8500亩。种植红梨入协会会员2381人,其中涉及贫困人口650人。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利用自身组织、管理、资金、技术等优势,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帮助他们通过打工创收实现脱贫。“种植红梨使2381人受益,其中贫困人口650人。”凤屯镇党委领导说,2014年400多亩红梨初见成效,实现收入600多万元。2017年,人均收入6000多元。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云南凤屯红梨农业有限公司,在飒马场村流转接管云南红梨1000亩,强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对原有的云南红梨基地进行提升改造,实行品种改良并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建设具备观光游道、休息亭阁功能的高标准红梨示范基地,并建成乡村旅游农庄1个,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效益。
(四)创新科技驱动。为加大红梨标准化生产推广力度,加强红梨安全卫生优质标准化生产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尤其要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重点推广果实套袋、花果精细管理、平衡施肥、果园覆盖、节水栽培、树体改造等栽培技术,抓好产品质量,提高优质果比重,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红梨优质标准化生产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建立梨果标准化生产区,提高凤屯镇梨树栽培技术水平。2009年建成了牟定县凤屯镇大平地云南红梨种植科普示范基地,2014年由于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区已覆盖了整个村委会的大平地、飒马场、水箐、秧田冲、小石桥、罗平关等8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的402户梨农,连片种植规模达7100余亩,同时建成育苗基地20亩,现已苗33万株,梨农累计投资460.97万元,各级政府扶持资金300万元。2013年7月被牟定县科协命名为县级科普示范基地。该科普示范基地技术规程起点高、投入多、规模大、产业辐射区域广,先期种植的红梨已经进入盛果期,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好,每亩红梨的收入平均为烤烟收入的2倍。基地建成后效益明显,科普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发挥突出。2012年11月凤屯镇大平地云南红梨种植协会被中共牟定县委、牟定县人民政府表彰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6月牟定县飒马场云南红梨种植科普示范基地被楚雄州科协、楚雄州财政局表彰为楚雄州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先进单位。
(五)龙头企业牵动。按照“大企业引领、技术专家支撑、合作组织带动、能人大户示范、园区化发展”的既定思路,凤屯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云南凤屯红梨谷农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凤屯镇党委、政府打造红梨强镇的决心与云南凤屯红梨谷农业有限公司做强红梨产业的想法不谋而合,从企业落地到发展壮大,凤屯镇为其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支持。云南凤屯红梨谷农业有限公司落户凤屯镇后,坚持高科技引领,走集约化、标准化、有机化、品牌化发展路子。并建起了生态休闲农庄,在销售红梨和其它加工产品的同时,也带火了红梨谷生态农庄,每天来采摘红梨品尝特色农家菜的游客络绎不绝。通过多年的发展,在基地的带动下,云南红梨已成为牟定县发展最快、最具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之一,截至目前,在飒马场云南红梨种植协会和企业的带动下,全镇已发展云南红梨11700亩,云南红梨种植成为了继烤烟之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新的支柱产业。
(六)乡村振兴大动。凤屯镇云南红梨种植历史悠久,是全县红梨主要优势产区之一,红梨产业在全镇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凤屯镇把红梨种植作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打造,在各项举措的落实,凤屯镇红梨产业质效逐年提升。截止目前,全镇11700亩云南红梨预计可实现收入1200多万元。一是用好优质资源,激活发展潜力。凤屯镇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把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持之以恒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新型主体培育和品牌打造,提升红梨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不断释放红梨的最大价值。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打好发展基础。凤屯镇着力抓好红梨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设施,强化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踏踏实实打牢红梨产业发展基础。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绿色发展。以打造“绿色食品牌”为切入点和主要抓手,全面推进嫁接改良、矮化修剪、配方施肥、绿色防控、高效节水灌溉等技术的运用,促进红梨产业提质增效。同时抓好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科研部门的合作,建立完善红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元凤屯镇红梨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四是育主体创名牌,释放最大价值。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紧紧聚焦红梨产业,建设一批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业技术强、服务质量高、市场化运营规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凤屯红梨组织化水平。在品牌打造上,以提升品质、强化加工、产业融合、创塑品牌、传播推广为战略发展路径,推进凤屯红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凤屯红梨产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抓好营销平台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做大做强电商企业,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强化数字赋能,释放红梨最大价值,助推全乡镇乡村振兴。
三、山脚田:昔日三跑田今日变成米粮川
(一)改造三跑农田。走进凤屯镇飒马场村委会飒马场村和大平地民小组绿树成荫,梯田如波,昔日的瘠坡荒地变成沃野良田,一派阡陌纵横、林茂粮丰的新景象。谁能想到,十多年前两个村民小组的山洼地曾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山地路难走,种点粮食要牲口驮,天气旱时连籽种都收不回来。”守着这块地过了半辈子飒马场村民小组村民吴显礼告诉笔者。的确,在凤屯镇,像飒马场、大平地村民小组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如腊湾、新房、建新、凤屯村委会分布在梁峁和山坡上的山地不保墒、不耐旱,每到汛期,林田和耕作道路损毁严重,水土流失问题成了发展的“绊脚石”。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州县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相继实施,凤屯镇水土流失治理迎来了新机遇。1992年至今,凤屯镇里先后争取实施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坡地改梯田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镇域水土流失实现了集中连片治理。如何把好事办实,确保民生工程建设不走样、不“缩水”?凤屯镇对坡耕地项目集中连片规划、林地中间无法耕种的撂荒地应改尽改,配套生产道路及新修田间道路,方便群众耕作。项目重点治理措施规划在沟头水毁严重、农户排水不畅、危及群众生产生活的隐患问题突出区域,有效解决了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等。一个个水土保持项目造就了绿水青山,也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渠道,让“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1992年至1995年,在腊湾、新房、建新、凤屯、飒马场村委会完成坡地改梯田320亩。云南红梨是牟定的一个品牌产业,多年来由于干旱缺水、田间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了红梨品质和经济效益提升。2019年,牟定县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把涉及凤屯镇飒马场村委会13个村民小组的6000余亩红梨果园作为重点投资项目,投资441万元硬化了9条机耕路,架设1座抽水站,修建8个蓄水池,架设8100多米管道,为红梨果园现代化作业和红梨产业提质增效打下坚实基础,可使项目区359户1513名村民受益。“三跑田”建成“三保田”,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彻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便于机械化作业,有效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水不冲田、泥不出沟,大旱不减产、小旱保丰收”,使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铆足了后劲。
(二)建设标准农田。2023年金秋十月,机声隆隆,稻浪翻滚,割稻、脱谷、碎秆,凤屯镇各村水稻、玉米迎来收获,亩产再创新高。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国民营养健康水平。凤屯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一方面,面对荒地无人耕种的难题,大力推行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鼓励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发利用撂荒耕地,越来越多的“沉睡田”被唤醒。另一方面,面对亟须破解的土地碎片化的难题,锚定高标准农田建设主战场,坚持新建和改造提升并重,系统谋划,推动实现从分散建设向集中管理转变,构建起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今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推动下,昔日的“巴掌田”、“扁担田”,变成了田成片、地成块、路成行、渠成网,良田沃野焕发新活力,有力支撑粮食生产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稳供。再一方面,田里稻米绘出好“丰”景,水产品畅销内外,林下美味好吃又营养……几年来,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凤屯镇跳出“一亩三分地”的单一种植,唱“林草戏”、念“山水经”、打“科技牌”,尊重自然规律,让绿水青山产出更多特色美味,助力食物供给更多元、居民餐桌更精彩。
四、有益启示:成功源于目标路径方法统一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凤屯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自觉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篇章。
(一)增强战略定力。凤屯镇党委、镇政府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科学研判防治水土流失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加强精准设计和战略谋划,全力打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战役。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将民族团结进步与生态文明建设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党建统领生态智治,强化数据共享、资源整合、智慧监管,着力提升国土空间治理和管控的精细化、精准化,全力构建包含森林、河流、湿地、荒山、坡地于一体的全域生态安全格局。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新格局,着力将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二)深化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明确牵头部门、责任部门、配合部门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具体事项的具体职责,加强正面清单管理体系建设,确保知责负责、守责尽责。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林草长制建设,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巡逻防控体系,严格禁止乱采滥挖、严格管控地下水开采,严厉打击破坏林草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守护好生态保护红线成果。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全面推动差异化执法监管,大力推进退化林草综合治理,着力提升林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三)提高治理效能。凤屯镇坚持多元共治,进一步明晰镇党委、镇政府、村委会、企业、社会团体、公众等各类主体权责,着力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共治大格局,力争达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效果。镇党委、镇政府方面,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深入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统筹做好监管执法、市场规范、宣传教育等工作。企业方面,落实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建设,强化经营者主体责任,激发降碳减污内生动力,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设备升级、模式优化,提高绿色产品的供给能力。社会方面,完善社会资本的参与模式和回报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模式,以拓宽资金来源、带动生态就业;强化社会监督,发挥各类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营造浓厚的节能环保氛围。公众方面,不断提高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让节能环保成为态度和习惯,让绿色低碳成为生活新时尚。
(四)瞄准绿色低碳。凤屯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体现凤屯镇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自觉地推动发展与保护协同共进。统筹能源安全和减污降碳,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切实提升新能源利用水平。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为驱动,以工业集中区、农业产业带、畜牧产业带等区域为主战场,以农畜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为突破口,全力破解绿色技术难题和技术壁垒,逐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大力培育绿色、循环、低碳的新兴战略产业,全面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造、绿色运营,引导全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
(五)厚植生态文化。凤屯镇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培育具有独特精神气韵的生态文化。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积极推进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地域生态文化景观,建设高品质文化旅游带,推进生态文化事业和生态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增强民众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作者简介:李振华,1968年12月26日生,男,彝族,党员,大学,西南林学院毕业,云南省牟定县人,参加工作至今:工作严谨,兴趣广泛,博览群书,谦虚自信。善于研究基层党建,勤于研究“三农”工作,乐于研究文学艺术。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牟定在线、美篇-源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