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乡旅游 Tourism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乡旅游 > 旅游资讯

布拖小城时光交错 彝人集市乡土神话

作者:时尚网 发布时间:2014-04-09 原出处:时尚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布拖县位于四川凉山自治州东南部,幅员面积1685平方公里,总人口13.8万,其中彝族人口13万,占94%,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山川壮丽,风光秀美,资源富集。有耕地31万亩,林地84万亩,草地118万亩,宜农宜牧。主产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粮食作物。SU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布拖民风古朴纯厚,彝族人民热情好客,每年七月,县上都要举办以彝族选美、斗牛、斗羊、赛马等为主要内容的彝族火把节,身着节目盛装的彝族人民,在火里欢呼、在火里跳跃、在火里歌舞,展示古朴的彝族风情和传统彝族文化,这里的火把节布拖县地图因古朴、原始而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被人们称作火把之乡。
 
  如果说布拖有什么是你摸不准的,那就是时间。就拿赶场来说,布拖一带各个乡镇的赶场时间都不一样,甚至连熟识本地的胡小平也说不准。如果想赶上这样一次充满乡土气息的彝人聚会,更主要的是靠运气。
 
  布拖
 
  车出西昌不久,便一头扎进群山之中。放眼望去,四周全是光秃秃的山梁,一派苍凉的蛮荒景象。不过行程并没有因此变得枯燥,因为一则“新鲜出炉”的神话正在车厢里传播:就在前天,拖觉乡的一只山羊在即将被宰杀前突然开口说话了,它说当天晚上天亮之前村里人都要“做迷信”,不然就会有灾祸降临。
 
  做“口头广播”的是个衣着追求时髦的年轻人,他所说的“做迷信”大概是依了过去宣传材料中的说法,应该就是做法事。我说:“是真的吗?”他一脸诚恳:“当然,都是亲眼见到的嘛。”
 
  3个小时的行程就这样过去。一到布拖县城,我赶紧向旅馆老板打听赶场的事,他想了一下,说:“明天就有,在拖觉乡。”“拖觉乡?不就是羊会说话的那个地方嘛!”我这样想着,对第二天的行程满怀憧憬。
 
  布拖
 
  次日上午9点刚过,我便站在了尘土飞扬的拖觉小镇上,感觉像极了电影《双旗镇刀客》中的场景。时间尚早,赶场的人群还远远没有聚齐,我只好信步在小镇上溜达。在镇子的尽头,我见到了一家制作羊皮的作坊,男主人正蹲在门口,将一张刚剥好的羊皮用铁钉钉到一块木板上。他说:只用一天羊皮就能晒干,当地人会用这些羊皮制作皮衣,一件皮衣大概需要三张羊皮我不敢确定大凉山的山羊是否真的会说话,却知道大凉山的皮货的确非常好,正如那句俗话所说:彝人离不得汉人的盐巴,汉人离不得彝人的皮货。
 
  折回镇中,赶集的人群正将镇中心的空场“填满”。和云南的那些色彩斑斓的市集不同,大凉山的集市就像彝人的服饰一样,充满了厚重的深色调,只有售卖女人衣装的作坊透出些轻松色彩。
 
  布拖女人的百褶裙是大凉山一带褶皱最多、颜色最深和质地最厚重的。为了缝制裙子下摆那些极其繁复的褶皱,当地妇女不得不把裙子套在倒扣的竹筐上,慢慢缝来。不过看到那些身着长裙在街上走动的女人,你就会了解那些手工绝不是浪费:随着移动的步伐,裙子的下摆就像喇叭花一样反复“绽放“,这种“开花”的穿着效果在喜德或美姑的女人身上可是见不到的。
 
  布拖美女
 
  其实布拖女装上还是有不少彩色装饰的,只是与大面积的黑色和深蓝相比,那些色彩还是显得“悯吝”了一些。有趣的是,布拖女人无论老少都喜欢戴一种深蓝色的“老干部帽”、披深蓝色或灰白色的察尔瓦,于是更给人“低调”之感。
 
  不过在不经意间,布拖女人还是会用些许亮点打破周身上下沉厚的色调。这些亮点一是来自银饰。尤其是那些年轻女子,在上衣的立领、前襟和腰际都装饰有夸张的大银扣子,耳朵上也垂着大大的银耳环,配在深色调的衣装上显得格外醒目。再有就是女人们怀中的“宠物鸡”。在市集上总能见到很多女人抱着色彩艳丽的大公鸡往来穿梭,那些锦羽成了她们身上最耀眼的色块。
 
  女人已经说得不少,接下来该说说市集上的男人们了,不过场景要由小镇中心移到镇郊山坳里的牲口市场。其实这里比镇中心还要热闹,上百头的牛、马、猪、羊聚在山坳当中,各种声色的鸣叫此起彼伏。不过那些男人们似乎并不急于交易,而是你一群我一伙地,或躺或坐或蹲地聚在山坡上。装在塑料瓶中的米酒在大家手中传来传去,人们像野餐般享受着阳光下的“转转酒”——与其说是赶集,倒更像是社交聚会。
 
  布拖乐器
 
  这里还有“大、小凉山”之说,当然,在地图上是找不到“小凉山”这块区域的。大、小凉山是一种基于彝族聚居传统的模糊地理概念。有人将四川境内的彝族聚居区称为“大凉山”,而将延伸到云南境内的彝族居住地统称为“小凉山”。也有人将大凉山锁定为凉山州的东北角,包括美姑、金阳、昭觉、布拖、俄边、马边、屏山、雷波等县。这些地方一直十分闭塞,外人不容易进入,彝族人口比例在90%以上,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区。
 
  直到上世纪的50年代,大凉山的彝族仍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将这种原始社会制度延续了整整2000年。彝族人在这种制度下被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兹莫、诺合、曲诺、嘎加和嘎西。兹莫相当于土司,诺合是社会中的贵族,亦被称为“黑彝”。这两个等级是统治阶层,占彝族总人口的7%左右。曲诺人数最多,占彝人的半数,他们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支配权。嘎西是最低等的阶层,他们大都是由外地抢掠而来的,没有任何人身自由,任由主子支配。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