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乡旅游 Tourism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乡旅游 > 行记彝乡

2014武汉大学贵州盘县彝区暑期实践团队调研行

作者:彭益堂 发布时间:2014-09-26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在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里,的确是一个没有什么波澜的日子,有一行人静悄悄的走进一个寂静的小县城,这个县地处滇、黔、桂三省结合部,具体位置在东经104°17'46"-104°57'46";北纬25°19'36"-26°17'36"之间,那蔚蓝的天空赐给他们一份愉悦的心情,就像在昭示着他们即将开始的旅行之路会很平坦,看来一切真的是很平静,直到旅行的车子翻进了重山之中,他们纳闷怎么会有这么多山,车子从一个山腰到另一个山腰,似乎走进了玄幻世界,山不停的向他们走来,却怎么也不肯消失,他们隐隐约约终于见到了一片开阔地,近了,近了,终于看见了一个小城,这个繁华的小县城总是那么喧闹繁华又多彩,恐怕没有人会注意到在这片土地上的琐碎角落里竟然孕育着一个又一个古老且特色丰富的少数民族,而这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已经繁衍已久,历经岁月变迁,接受时代的洗礼,默默的传承着自己独家的风俗和记忆,在那寂寞已久的汽笛声中他们打破了这个误入重山的疑虑,这里真是他们即将开始观察的地方,它的名字叫---盘县。
 
 
  盘县地处云贵交界,又是夜郎文化的一个未可考证实地,在这里的盘县大洞发掘出了4颗古人类牙化石、2,000余件石器制品和近万件动物化石,以及一批灰烬、灰屑、烧骨等古人类文明遗物,足以证明在这个中国地图上不起眼的小县里文化的火花无时不刻在发生剧烈的碰撞,偶然一惊便是璀璨的文化星星。他们今天即将开始盘县之旅,进行盘县的少数民族文化调研发觉与整合行动!
 
  清晨,熙熙攘攘的鸟儿掠过窗外唤醒还在熟睡的人们,晨曦跨过云雾的太阳总是那么醉人,在车上度过了两个小时之后终于抵达了滑石乡的彝族人聚集地“哒啦仙谷”,这就是著名的袁隆平院士亲自题名的少数民族村落生态发展基地,在彝族土家菜馆品尝了彝族本家香味可口的饭菜,又在旁边的西瓜园里亲手摘下一个当地的西瓜,在炎热的太阳下出发赶往邻近乡镇“鸡场坪彝族乡”,一个不为人所知躲藏在大山中的落后小镇。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乡镇又会孕育着怎样的传奇历史,在岁月的洗礼中又有怎样的变化,怀着这些疑问他们驱车赶往这个迷雾重重的小乡镇,虽然路程不远,但由于山路崎岖,车子翻了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司机脸上的汗水已经告诉大家山路的险恶,他们刚下车就看到著名的彝族风情街,整条街道都是彝族独特风情的木制房屋构局,这里是整个乡镇进行贸易交流的中心,随时可以看到有穿着彝族服饰的农民在来来回回,这种景象恐怕在今天的整个中国都是很难见到的,难免一惊。整个下午他们都穿梭在这个乡的大街小巷,走街串巷的打听着什么,哦,原来是在询问当地的少数民族风情啊,这一行人在思索着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何去何从?未来漫长的路上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这里的农民又将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少数民族文化?只是没能停歇,依旧还在路上!
 
  经过一夜的修整,他们充满了精神头,今天出发要去的地方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在车上叽叽喳喳的讨论着淤泥彝族乡的特色风情,虽然还没去过那儿,但是听人说说这是全盘县彝族文化的最佳体现之地,这也难怪他们急切的想要赶往那儿了(淤泥乡是六盘水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乡,少数民族人口占了总人口的80%,也是盘县彝族最集中的地区),碰巧这天是赶集的日子(赶集,一种民间风俗,也有“赶山”之称。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主要指在曾经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或地区遗留下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又称市集。赶集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赶集也具有一定的周期),路人都在陌生的打量着他们,他们也在奇怪这里的人服饰怎么那么奇怪,询问两三个路人之后终于有人告诉他们要想体会彝族人家特色的风情就必须要进村去亲自感受彝族农家生活,这里的人大都精通汉化和彝族语言,又经过一个小时的折腾他们终于抵达了淤泥彝族乡最具特色的麻朗桎村,在这里感受淤泥乡的民族文化。村长很镇静的接待了这些不速之客,并告诉他们火把节、水拌酒和山歌是淤泥彝族乡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淤泥彝族乡各民族欢乐的节日,在这个节日上,各族人民尽情的载歌载舞,借助歌舞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淤泥的山歌源远流长,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能随便哼上几首。不仅是在火把节上和正月里要大唱特唱,就是在劳动之余或者劳动之中,人们也要唱。走进淤泥,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农家小院,或者山岭沟壑,都能听到即情即景编唱出来的山歌。唱山歌,已经成为淤泥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水拌酒因为酿造和口味特殊,成为当地人待客和举行各种活动时必不可少的饮品,或者馈赠亲友的佳酿。正是传承久远的火把节、丰富的山歌和独特的水拌酒,使淤泥乡充满了神秘,增添了魅力,使该乡早在2000年就被命名为“歌舞之乡”。在村长的带领下,他们又亲自体会了彝族的荡秋千,旋转跷跷板,还见到了彝族的水扮酒自作工艺,又领略了彝族文字,村长给他们细说彝族的各种故事传说和习俗,以及现在整个村落发展的状况,直到最后不舍的离去,对他们而言这次经历的所见所闻太过醉人,同时深切感受到了乡间劳作的农民们的苦楚心酸,又知道文化传承的不易,也见证了新时代国家为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所做的努力,而最让他们疑惑的是,未来面对如此快速增长的经济势头,这大山里的继承人们将何去何从?这里的经济又该走向什么境地?民族文化是否能够有更大的发展?
 
  第二天他们所打扰的是全新的一个少数民族旅游景区-普古彝族苗族乡,如果说少数民族地区风情万种的话,那将少数民族聚集地打造成旅游景点和生态农业观光点恐怕是少数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潮流,也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一大成功模式!人在车上,车在路上,路在山上,山在雾里,雾亦在山里,这样来描述他们一大清早赶往的普古娘娘山少数民族聚集地恐怕最合适了,非常和谐的景象,崎岖的山路上放眼望去就是遍布重山的晨雾,美得心醉!路人告诉他们眼前的就是著名的”万万峰林”成千上万个山峰延绵不绝画出一条条辐线,美丽的南方景色暴露无遗,这种豪情壮阔的景象天下无双,谁会想到在这小山下竟然生活着朴实而落后原始的少数民族群,这一幕俨然就是一个世外桃源被发现了一样,整个娘娘山刮起一阵凉风,仿佛在向他们这群游客表现它羞涩的面容,向我们倾诉它难以出口的欢迎之词!在这里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中心,更是一个旅游天堂,简直就是大自然的杰作,除了”万万峰林”还有一个美丽的湖泊和一座全天然的“天生桥”,这一切就是上天对这些民族部落的眷顾,是对他们这些外来之客的恩赐。宁静的山路上只听见鸟儿的歌唱个车轮攀爬的声音,猛然一惊还以为是在梦想,在村民的带领下贪婪的东跑西奔,用相机记录下这难得的景色,在这有着悠久的少数民族文化之地放肆的陶醉着,他们也打听到这里彝族的“酒令”歌舞最为出名。娘娘山是政府重点打造的生态天然改造景区,将会造福当地的贫苦少数民族农民,在这里他们看到了苗族人民的田间劳作,液体胡到了彝族酒令的特色风情,如此让人沉醉,最后在访谈村长的悠悠话语中更加的体会到了这个乡镇的民族文化建设,由于普古是农业乡所以没有受到工业的污染,也正是因为这样就让这里的自然美丽风光得以显示优势,在政府领导下走出一条特色的旅游农业结合的发展道路!一步一步穿梭在树林里,轻轻的走过鸟儿的天堂,在这里醉心的忘却烦恼,真是沁人心脾啊,他们无不感慨,在这片大山里的惊艳实在太多!
 
  又过了一天,接下来的清晨,伴随一声鸟儿的歌声,他们从普古出发乘车赶往羊场布依族白族苗族乡,本来已经较为沉醉的精神在轻轻飘扬的木叶声中猛然震惊,是什么旋律这么触人心弦,激动的跳下车却发现眼前的竟然是一条长长的风情街,而这里的风情街又各具特色,比起单一的彝族风情街要鲜艳得多,这里就是三大少数民族交融之地,独具特色的布依服饰,悠扬入耳的苗族木叶之曲,活泼奔放的白族村寨。他们在词条里找到了这样的描述,羊场是镶嵌在盘东北片区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在1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着汉族、布依族、白族、苗族、彝族等3.9万余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全乡现辖16个行政村,235个村民组,149个自然村寨。城镇打造有特色,“布衣盘歌”成遗产,“木叶之乡,锦绣羊场”是赞誉。
 
  高高柳树丫,弯弯路盘旋,外来客商一到柳树丫口,就可以产生一种由衷的敬畏,在这样一个穷山沟里竟然蕴藏着许多奇迹。自然天成的羊场乡滴水岩瀑布高达136.4米,比黄果树瀑布高20多米;白块片区古桥、古墓,加上大屯寨子的石板路、四合院落、碉堡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长山箐森林覆盖面积广袤无垠,现有林地1950亩,天然泉水8处,生物种类丰富,是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山庄的好去处。
 
  羊场乡集山水之神韵、民族之风情,聚激情于一身,布依风情浓郁,是闻名中外的木叶演奏家罗文军家乡,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盘歌,“不闻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是媒体对布依盘歌的最高赞美,真可谓“木叶之乡,锦绣羊场”。锦绣路、银瀑路、沿河路、文汇路,各有特色;步行街、小广场,风情无数;乌图河,波光粼粼;具有布依族特色的仿古民居让人耳目一新。木叶、唢呐、月琴、铜鼓,奏出的是民族的曲调;商匾、对联、壁画,传递的是民族的信息;飞龙马、布依图腾,承载的是民族的故事。今天,充满布依风情的“美丽羊场”已活生生的矗立在人们的面前。这些就是羊场乡的简介,他们贪婪的走进彝族酒家,又跑向苗族农家,仔细的倾听苗族木叶悠扬的旋律,在这旋律中似乎在寻找什么,在期待什么?整天都在整个乡镇穿梭,不言不语,只是静静的在听着,在观看着,在享受着。最后这一行人只是默默的在离开这儿,在这安静的思索中离开,没有太多言语,我想他们已经了解得够多了,但是面对着大山包围着不为人所知的美丽民族风情地,他们能够做的太少,只能尽力的去用不华丽的言语祥林嫂般告诉别人,那真是个美丽的地方,有自然而美丽的山,有不受污染远离工业的水,有浩瀚无边的树林,还有那好客豪情的少数民族之家.......
 
  在这短暂的几日观察里,他们闯进了一个安静的县城,走完了那令人向往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体会了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依然保持男耕女织生活的少数民族风情,也用自己的眼睛和这里的天然世外桃源般的风景交流着,一路这样默默的感悟着,突然惊醒,这一切结束的太快,真快.......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所属专题:

六盘水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