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乡旅游 Tourism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乡旅游 > 行记彝乡

彝族密岔村图像志(五):武定县依纳格村

作者:商宇宏 发布时间:2020-11-15 原出处:​彝族密岔人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国二十四年依纳格村清丈图

“依纳格”村隶属于楚雄彝族自治州插甸镇,村南临108国道,村中有028乡道穿过。1952年全村共有人口202人,其中男性100人,女性102人。至今发展为153户,684口人,其中男性331人,女性353人,彝族为主要常住人口有636人,汉族46人,傈僳族2人。全村主要以商姓为主,耕地面积500亩左右。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依纳格村因水而得名。依纳格系彝语,“依”汉译为:水;“纳”汉译为:热;“格”汉译为:水潭,翻译为:有热水潭的地方。据年长村民讲述以前村里的麦地箐这个地方有温泉,很多达官贵人会来这里泡温泉,每次下来,村子都要负责接待,村民因此苦不堪言,后来,就在此处杀了一只黑狗,用黑狗血淋在泉眼之中,温泉就一路哭着跑到了现在的禄丰县罗茨,从此,这里泉眼干涸,现在是一片玉米地。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村的人口主要是彝族密岔支系,其中商姓彝族主要有两支。由墓碑村内记载其中一支祖籍为江西省吉安府永宁县,为汉裔密岔(墓碑原文:先祖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永宁县,音商氏,明初贸易至滇,留籍武定窝堵,相处夷俗后,迁依纳格创业。);另外一支为彝裔密岔,来自大理蒙化(今大理巍山、南涧地区),因先祖在清嘉庆年间带头发起“抗盐税运动”,后被官兵追剿,一路逃跑至现依纳格村定居,惧他姓欺负,便易姓为商。此外本村还有李姓、胡姓、乔姓、刘姓、毕姓、朱姓、罗姓、熊姓、邓姓、孙姓、杨姓、常姓和饶姓。其中商姓84户,李姓14户、胡姓11户、朱姓9户、罗姓7户、乔姓6户、毕姓5户、杨姓4户、孙姓4户、饶姓2户、邓姓2户、刘姓2户、常姓2户、熊姓1户。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依纳格村在唐宋时期为古彝族罗婺部管辖;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代由凤氏土司政权(云南布政司武定军民府)管辖;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代至民国初年由慕连土司府衙管辖并设伙头管辖全村事务(清乾隆三十年为武定府,乾隆三十五年为武定直隶州,在民国以前处于土官流官共同管辖状态);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国十二年至民国二十七年(1923年至1938年)隶属武定县第四区插甸镇;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国二十七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38至1949年)隶属于武定县第二区插甸镇第一保;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0年至1958年隶属武定县第二区插甸区插甸区公所插甸乡;1958年至1966年隶属武定县插甸乡插甸公社;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66年至1969年隶属武定县插甸区插甸公社;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69年至1984年隶属武定县插甸公社插甸大队;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4年至1988年隶属武定县插甸区插甸镇,1988年至2000年隶属武定县插甸乡插甸村公所;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0年至2015年隶属插甸乡插甸村委会;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5年至今隶属武定县插甸镇插甸村委会。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1605012811423108.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依纳格村属于半山区。距离村委会3公里,距离镇3公里, 海拔2050米,年平均气温13.90℃,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本村的主要产业为农产品种植业、养殖业、木纹石和济林种植业(长冲苹果)。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r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