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彝家明珠——芙蓉村
东山镇芙蓉村位于宣威市东部,距离宣威城区20千米,被人们誉为宣威的后花园,东山上的一枝花。她是一个彝族聚居的村委会,全村现有467户1506人,彝族占83%。2019年,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这里风景优美,历史积淀浓厚,彝家传统民俗完美,是一个不可不去旅游的好地方。
芙蓉村,因村后生长着一棵芙蓉树而得名。该树学名为滇藏木兰,生长于北宋时期,树龄已经有1200多年,是一级保护植物。每当春天二三月份开花时,一树的紫红,好不壮观。传言此树能预知年运,南边树枝开花,则芙蓉树南边一带必五谷丰登;北边开花,则树之北边必风调雨顺,因而这棵树被当地彝族人民奉若神明。
芙蓉寨的火把节在宣威是举办得最为成功的,红红火火非常热闹,每年都吸引着很多的市民和各地的人们前往观看参与。火把节这天,男女老少聚集在广场上观看斗牛、赛歌舞。夜晚,则点起篝火,青年男女踩着大三弦的节拍,欢快地舞动。上了年纪的人则吸烟喝酒,摆龙门阵。火把节又名“星回节”,是彝族根据星占师和毕摩观测昴星而得。是夜,鸡窝星又一次出现在天空,故有“夷人举火炬迎星回”的传统记述。
斗牛也是彝族传统节日里必不可少的节目,芙蓉应该是宣威仅有举办斗牛的唯一一个村。关于斗牛节的来历,有一个古老的彝家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两位过路人于树下乘凉,发现有一白一黑两头牛在角斗。他们想把牛赶开牵回去,但无法接近。此时,一骑马人高喊:“ 白牛上天,黑牛入地!”二牛随即消失,在黑牛陷落之处即出现一汪泉水。两位过路人见一对夫妇在旁边种地,便问他们牛往何处。夫妇回答 :“未见。”这一年,那对夫妇的粮食收成特别好,后来人们认为牛角斗的年岁就是丰收的年景。故每年的六月初一,彝家人都要举行斗牛活动,并逐渐演变成盛大的节日。彝族人的斗牛,《岭表纪蛮》也记载:“俟至相当时期,乃与他寨约期决斗。斗日,远近男女,盛妆艳饰,集合观战。是时,彝寨民众,吹铜号、鸣芦管,放铁炮,张伞盖,列旗帜、严队伍,拥牛入决斗场。”在芙蓉寨观看斗牛,也有如是热闹场景。
芙蓉寨的彝家绣,如今名扬四方了。芙蓉村90%的妇女都会彝绣。在以前,妇女们只是用刺绣来打发农闲时间,可如今这一流传上千年别具一格的彝族刺绣却成为彝家女同胞们增收致富的一项新兴产业。近几年来,芙蓉村三委对彝绣产业进行了总体规划,为发扬光大彝绣文化传统,提高彝绣技艺水平,不仅到楚雄州请来彝族刺绣师傅传教送技,而且还组织本村有意愿的绣花“姑娘”外出学习。如今彝绣的针法、配线、色彩搭配技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2016年7月,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方式,成立芙蓉彝绣专业合作社,现有会员50名。合作社目前主要与楚雄“长征绣坊”合作,进行订单生产。截至目前,芙蓉村已建成刺绣加工生产车间200平方米、产品展示区1个,每年生产彝绣产品1万多件,合作社年均纯收入160多万元。彝绣,典雅质朴而生动逼真,精简夸张而不失物象。走近产品展区,你会看到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一件件彝家刺绣作品,会为彝家妇女一针一线把当地的山川、飞禽、石林、图腾等创作成刺绣产品而赞不绝口。
芙蓉寨景点之多,实在令人瞠目结舌。在小石林之下,青山环绕的半山腰上,奇迹般出现了“生命之门”。一股清泉从岩洞下面涌出,你左看、右看、正中看,都神似而形似。深山里出现“生命之门”本来就不多见的,稀奇的是还源源不断涌出一股泉水,让游客浮想联翩。作为一个地貌奇观,可以跟师宗的凤凰谷相媲美,可谓“师宗长个凤凰谷,宣威有个生命门”。
小石林距离村庄约3千米,在太阳历广场的后山上,星罗棋布般分布在几个山头,居于不同方位,共有万余亩。绿树丛林中,随处可见峭石冲天,石笋丛集,石柱挺立。一石一景,一景一相,奇形诡质,状貌各异,形成了大自然的壮丽奇观。或似观音垂首,或像峨冠高戴,或屏风壁立,或如佛掌,或老树盘石,或石柱腾龙。看,子母石,流淌着母子温婉之深情;玉女负筐石,流露久别重逢之惊喜;冲冠怒发石,喷发着壮士爱国卫家之情怀;情侣石,相依相爱,成为夫妻忠贞之象征。芙蓉寨之小石林,韵味深长,含义深广。千百年来生长于斯,令人神往,使人遐思。大自然的造化,真个钟情于芙蓉寨。千奇百怪的芙蓉小石林,怪石众多,精巧别致,妙趣横生,既是一件件独立的艺术作品,又是可连成为一座内容丰富的艺术迷宫。坐在小石林的草地上,白天看青青的山峦,望蓝蓝的天空,夜晚仰望星空;繁星点点,都是一种特别的美的享受。
穿越小石林胜景,走过染红山野的救军粮林,就是五彩缤纷的万亩杜鹃花海了。从三月间开始,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鲜艳夺目,香气袭人。走在栈道上,那粉红色、粉白色的杜鹃花令游客目不暇接。杜鹃花是宣威的市花,群众又叫她映山红,泛指各种红色的杜鹃花,形容她那如火如荼的鲜红把山都映红了。杜鹃花在我国有600多种,在云南就有300种之多。其花期依所处气候带和种类而不同,芙蓉寨的这万亩杜鹃,一般从3月份开始便次第开放,一直到6月份结束。其品种有马缨花、映山红,颜色多种,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体样众多。这里是杜鹃花较为集中的地方之一。也还有各种野花野果、山茅野菜、多种中草药。这里林木茂盛,林地面积广,空气特别清新,拥有“宣威天然氧吧”的称号。
在芙蓉村后山的石灰岩上,有一东一西两眼小水井,长年有水从井里涌出,奇怪的是即使大旱之年,泉水照样不会干枯,其中东边那眼小井看似只能容得下一桶水,但即使一天到晚不停地从里面取水,泉水照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地人称她为王母娘娘的眼睛——舀不干的小水井。
罗果大山,距芙蓉寨2千米,整座山像一个大仙桃。传说是赤脚大仙从西方极乐世界带着一袋蟠桃去给王母娘娘祝寿,到谢且上空时,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彝家人的纯朴善良深深吸引,便注目一看,不小心一颗蟠桃掉出口袋,蟠桃从空而降,就变成了这座大山。罗果大山山腰有一个大溶洞,里面石柱石笋林立,形态各异,有一汪清泉,据说喝了能避邪驱害,健康长寿。这里由于景色秀丽,每年的端午节,周边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在此游山玩水、对唱山歌,也成为群众聚集欢乐之处。
在芙蓉寨村子背后的一片喀斯特石灰岩地貌后,就是安于蕃的原墓址,距离芙蓉村500多米。传说这是“二十四玉女捧金盆”的风水宝地。安氏土司统治沾益州400多年,小小的安于蕃在母亲龙氏的带领下当土司管理本方辖土,已是衰落末期。据《宣威州志》载,安于蕃于康熙四十三年承袭土司,居于东山之下,颇好学能诗,“敦诗说礼,师人师经”,属土司中的佼佼者。雍正四年,被云南总督鄂尔泰计擒。后改土归流,诏发江南江宁府,于乾隆年间死而归葬宣威。但是,《宣威市志》又说:沾益土司(土知州)安于蕃“素凶诈”,势力很大,占地很广,抢占土地,横征暴敛,作恶多端。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六月,满洲镶蓝旗人忠贞不阿的封疆大吏鄂尔泰向朝廷参革沾益土知州安于蕃,并将安于蕃擒赴省城请旨定罪。“计擒之”,发兵活捉安于蕃,在其地设置沾益州云云。
史载出入较大,颇感历史是一个谜团。安于蕃真正的墓地,其实是在宣威城东南6千米河东营村后100米的台地上,系圆形封土堆,高1.5米,直径2米,有青石碑。碑心正中刻“皇清诰授奉直大夫沾益州安公康候之墓”字样。两侧方形碑柱刻文17行,300多字,刻文述及安氏家族从阿哥起,至安于蕃止,“共18代,俱袭沾益土州职”。对研究滇东北地区土司制度有重要价值。1986年,宣威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安于蕃迁坟之说,有着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谢且是安土司的巡宫之处,相传安于蕃土司在世的时候,请风水先生为其找寻一穴安息之地,最后落在了“二十四玉女捧金盆”的东山芙蓉寨。先生因找到真地,泄露天机而遭双目失明。但是土司后人不但不对先生心存感恩,反而把他当做家奴使用,让他推磨砍柴,百般折磨。先生之徒便乔装到芙蓉寨,诈言芙蓉寨非龙脉所在。土司族人据此便把安于蕃的坟墓迁至河东营。众人挖开墓穴,但见瑞气升腾,棺木油漆彩绘如新,数根血藤将棺木缠绕,高高托起。众人砍断血藤,藤汁如血喷涌。棺椁移出,一对白鹤从墓穴飞出,先生之徒抛出飞镖,一只白鹤即刻毙命,而另一只却振翅而去。白鹤毙命之时,师傅的眼睛就明亮了一只。众人恐骇,见血藤流出的血液喷薄,徒弟即用一根艾蒿止住血流。自此血流凝固成石,而那株艾蒿则长成今天的芙蓉树。迁坟后,安氏走向衰败。
凝望芙蓉寨安于蕃原墓址,不禁让人陡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之感慨。
芙蓉村是闪耀在东山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芙蓉奇景是大自然留给彝家人的一份厚礼。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树、一石一花,无不深深地吸引着游客,让你思索增智慧,令你游玩畅心怀。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作者简介:董之勇,笔名普格仁,宣威市林草局干部,宣威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小说集《疯狂的欲望》等。
来源:宣威市政协《宣威风物荟萃》、宣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黑石大洞 梭山一绝
- 2 精美的石头不仅仅只会唱歌
- 3 神秘的撒尼村
- 4 昙华山马樱花
- 5 我的彝乡旧情
- 6 寻访阿诗玛
- 7 泸沽湖,一个打不开的结
- 8 路南石林――叫一声阿诗玛
- 9 探奇揽胜黄莲行
- 10 余秋雨“点金”普者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