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古城的重要地位、历史价值
会理古城的重要地位、历史价值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因其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完整清晰的古城脉络、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顺利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得近乎苛刻的评审 ...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因其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完整清晰的古城脉络、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顺利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得近乎苛刻的评审,国务院于2011年11月2日正式批复、11月8日正式发布公告,将会理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此,会理成为中国第118个、四川省第8个、凉山彝族自治州第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四川省的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会理是获此殊荣的唯一的县城。
会理县,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古称会无,继称会川,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今已有2122年的设县历史。会理历来是川滇两省交界的军事和经济重镇、西南地区商旅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从县境南北贯通达100多公里,途经44个乡镇,会理县城是这条古道的重要驿站,素有“川滇锁钥”的美誉。
会理地处西南横断山脉东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属半湿润气候区,有着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宜人的气候条件,最不缺少的就是阳光,年平均日照2398小时,年平均气温15.1,气候宜人,素有“小春城”、“攀西明珠”、“川南明珠”之美誉。高达52.1%的森林覆盖率,将会理造就成为天然的氧吧,非常适合养生。会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素有“小春城”之美誉。由于独特的气候和丰饶的物产,会理非常适合居住,是最好的居住地。
会理古城中心与众不同,不是现代化的街道和林立的商厦,而是别具风情的老城,标志性建筑就是钟鼓楼和北城门。钟鼓楼又名凌霄楼,位于老城的中心,在南、北街与东、西街的交汇处,是会理古城最富代表性的建筑。在鼓楼北面与鼓楼遥相呼应的是北门城楼,会理人俗称城鼓楼。城鼓楼建于明初,当时的古城山环水绕,四门井然,风水颇佳,后几经战火,现仅存这一门了。门上有楼,是重檐硬山式顶,木质镂花,彩漆门窗,两面有匾。城楼连接着一段古城墙,现在城墙上长满了青苔和草,满含古韵。
踏上城楼,仿佛进入历史隧道,你完全可以倚在古城墙垛口,欣赏古色古香的老城,和着鼓楼艺术团美妙的音乐,让你暂时抛弃世间的功名,任思想的灵光在时光隧道中流淌,体味休闲的古韵。在百年老茶屋里点上一壶茶,坐在古旧的条凳上,望着窗外几百年前的老城砖和楼下往来穿梭的人流,听听周围的茶客讲讲街头巷尾的传说、故事,现代生活的种种压力将与你不相干,仿若与这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隔绝,隔出了千百年的沉静,这是一种既超脱世俗又融入世俗的休闲况味。
以鼓楼为界有东、西、南、北四条纵横交错的大街,大街保存着完整的古城格局且数百年未变。会理古城南北长1776米,东西宽920米,故有“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九”的说法。被评为“四川省十大最美街道”的会理古城南北大街,街宽7米,街上的店铺,均为一楼一底的木板楼房,青瓦屋面,木楼上有镂空雕花木窗,瓦楞上还有垂吊的百草和青苔,色调古朴统一的店面上还悬挂着本县书法家书写的匾额,引人驻足。
会理古城有4街、3关、23巷,和大街相比,小巷同样别有韵味。在会理众多的巷子中,最具特色的是位于北关西侧、马帮商旅聚居的西成巷,长约400余米,宽3米。巷内房屋多为清代建筑,巷口有“西城”门廊,路面为石板铺砌,西城马店、蔡家马店、廖家马店、庆丰号马店4处,至今保存完好。巷口还有清光绪十一年立的《功德碑》和《禁止碑》,会理古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市政管理规约”,古已有之。
离北门城楼不远的科甲巷,因科举人家居住而得名(据统计会理全县明清以来曾考中贡生、举人、进士以上达390人之多)。巷内至今保存有许多完整的明清传统民居院落,其中尤以胡家大院、吴家大院等院落最有建筑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这些街道和巷子中,有古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17万平方米,其中结构良好、特征鲜明、具有保存价值的建筑约占80%以上,百年古树千年古井点缀其间,纵然相隔悠远时光,浓浓的市井氛围依然随处可见。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