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服饰文化

清代云南武定彝族纳苏、纳罗和乃苏支系服饰图像浅析

作者:金永锋 发布时间:2020-06-22 原出处:《服饰导刊》2015年6月第2期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摘要云南省武定县是彝族重要聚居区,彝族服饰类型多样,特点明显,内涵丰富。20世纪80年代的服饰较为常见,但清代至民国的服饰则很少。经调查,对清代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专题系统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对清代彝族服饰专题研究至今仍然是空白。文章作者经数年潜心搜集,收集到一些有关西南少数民族特别是以清代彝族为主的民俗图像资料,力图通过以图像学为主,辅以历史学、方志学、文物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清代云南武定彝族纳苏、纳罗、乃苏支系服饰进行初步研究。
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纳苏;纳罗;乃苏;服饰;图像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省武定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总面积2,948平方公里,世居彝、傈僳、苗、傣、回等少数民族。武定县是云南省彝族重要聚居区,是历史_上彝族部落罗婺部居住的地方,南诏后期罗婺部逐渐强大,成为云南“东方三十七蛮部”之一。现居彝族6个支系,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①纳苏,自称纳苏颇,汉称黑彝,其中一部分家族的家谱中记载他们是 “罗婺颇”。分布在除九厂、近城以外的各地,多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区。②纳罗,自称纳罗颇,汉称甘彝,分布在己衣、东坡、田心及白路乡沿河谷的半山地带。⑧乃苏,自称乃苏颇,汉称红彝,分布在猫街、白路海拔2,200米左右的山地。以上3个支系操彝语东部方言滇东北次方言。④密切,自称密切颇,汉称密岔,分布在近城、九厂、插甸等坝区及半山。⑤罗罗,自称罗罗颇,汉称白彝,分布在猫街坝子和高桥、尼嘎古半山。以上两个支系操中部方言罗罗颇土语。⑥撒尼,自称撒尼颇,汉称明朗,居住在插甸乡下乐美村、高桥镇田心村,操东南部方言昆明阿西土语。【1】叫笔者近年搜集到一些清代武定彝族图像资料,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仅对与彝族纳苏、纳罗、乃苏支系有关的服饰图像资料进行简要介绍,并作粗浅分析。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广舆胜览.武定等府罗婺蛮》中的罗婺男女行人服饰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广舆胜览》中《武定等府罗婺蛮》题记:“罗婺,自宋时大理段氏立罗武部长,至元明时俱辖于土司。嘉靖中改归流官,其部落流入云南、大理、楚雄、姚安、永昌、景东等七府。居多在山林高阜,藉地寝处,男子挽发戴笠,短衣披毡衫,佩刀跣足,耕种输税。妇人辫发垂肩,饰以珠石,短衣长裙,皆染皂色。其地产火草,绩而为布,理粗质坚,衣服之余或贸于市”【2】。《武定等府罗婺蛮》图像(图1,见下页)描绘了清代武定彝族罗婺男子和女子行路途中的场衣,衽边镶蓝布,系蓝布腰带,着黑褐色百褶裙,赤足,身背盛有物品的方形竹篮。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111.jpg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滇省夷人图说.罗婺图》中的罗婺牧羊女服饰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滇省夷人图说》中《罗婺图》题记:“罗婺,一名罗武,戴笠披毡,织火草布为衣,牧于林阜,有屋无床,采松针藉地卧。武定州及楚雄景东皆有之。”【3】。《罗婺图》(图2)图像描绘了清代武定彝族罗婺女牧羊的场景。一罗婺女子头戴米黄色斗笠,穿灰色右衽开又上衣,着灰褐色百褶裙,披米黄色披毡,左手执鞭,正在牧羊。据题记可知,其衣料应以火草质地为主。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22.jpg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清代民族图志.罗婺图》中的罗婺男女服饰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代民族图志》中《罗婺图》题记:“罗婺本武定种,又称罗武。元时,罗武蛮罗僳百岁弱子孙,以毡裹送之深菁,后生尾长三寸,相传三百岁,今俗又称罗午。楚雄、姚安、永宁、罗次皆有之。男子髻束高顶,戴笠披毡,衣火草布,其草得于山中,缉而织之,粗恶而坚致,或市之省城,为囊橐(口袋)以盛米麦。妇女辫发两绺垂肩上,杂以砗磲(海中软体动物的壳,如贝壳等)璎珞,方领黑衣,长裙跣足。居山林高阜,牧养为业,有屋无床榻,以松叶藉地而卧。婚姻喜庆之事,结一松棚为宴。葬用火化。腰刀长枪,,行往不释。嗜酒酣斗,狡猾难治”【4】。《罗婺图》(图3)描绘了清代武定彝族罗婺饲养家畜和放牧归来的场景。图中共有4个人物,其中两女一男正在喂猪,男子以兰布束发,戴淡黄色斗笠,上穿淡兰色上衣,外披褐色披毡,用红布带系腰和披毡领口,下穿灰褐色粗布裤至膝,赤足。左女子辫发两绺垂肩,上,用兰布包头,上穿淡褐色贯头衣,领口、袖口用红布镶边,领口饰以砗磲璎珞等物,下穿赭色百褶裙。右女子辫发两绺垂肩上,用兰布包头,穿红色贯头衣,领口、袖口用绿布镶边,领口饰以砗磲璎珞等物,下装不明,应与左女子一致。图左中部一男子挥鞭赶着牛羊归来,兰布束发,戴淡黄色斗笠,上穿灰色,上衣,外披褐色披毡,下装应与同图中喂猪男子一致。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上关于清代武定彝族罗婺的图像,很难确认其属于纳苏纳罗、乃苏中的哪个支系。清代““罗婺”兼有地名、族名含义。作为地区代称,主要指以武定为中心的彝族地区;作为族名,则是以武定纳苏为代表的彝族统称;而迁徙到外地,则演变为彝族罗婺支系。从上述三幅图像题记“织火草布,穿火草衣”这一特征分析,与乃苏支系有很大关系,据民族学调查资料显示,使用火草衣的民族主要是分布于武定猫街、白路的彝族乃苏支系。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333.jpg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滇省夷人图说.土人》中罗婺服饰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滇省夷人图说》中《土人》(图4)图题记:土人,衣絮(棉絮)衣,带以革,饥则系之,女被毳,耕田弋山,以寅午戍日入城市,武定州属有之”【5】问。此图的土人,实为彝族罗婺部,正德《云南志》卷十也称其为土人。《仕人》图像描绘了春耕插秧的场景:两男子正在田中插秧,左边男子以兰布包头,穿褐色右衽开叉.上衣,系兰布腰带,着淡兰色裤至膝。右边男子戴淡黄色斗笠,穿淡兰色上衣,系兰布腰带,穿白色裤至膝。女子提篮送饭,以兰布包头,穿粉色长衣,系兰布腰带,身披羊皮背披,下穿草绿色百褶裙,足穿草鞋。此图像与彝族纳苏、纳罗支系关系较大。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444.jpg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清代彝族贵族男妇石刻图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代彝族贵族男妇石刻图》【6】(图5)中女子头戴花帽(类似20世纪70、80年代普遍使用的毛线罗锅帽),帽两侧奕起似花状,肩饰披肩,穿上衣和长袍,胸部饰圆形挂饰,着长裙,右手执长烟锅和油灯,左手似执鸟。男子包头缠发,穿长袍至小腿,外穿对襟短衣,着长裤和鞋,右手托笼状物,左手扶腰刀刀柄。此图由楚雄州彝族文化研究院彝文古籍专家朱琚元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拓、摄于武定县万德乡耐姆过村,据朱琚元先生考证属清代武定万德彝族贵族服饰,其应属彝族纳苏支系。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555.jpg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竹签书》中彝族服饰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武定彝族毕摩古籍《竹签书》”【7】,竖16开,,上图下文,共61页,60幅彩图,附有彝文竹签60支和竹签筒。武定县万德那氏土司世袭毕摩(彝族民间神职人员)后裔杨自荣家藏本。图6中左图描绘一男子正在吆喝饲养马、羊、鸡等牲畜家禽场景。男子戴帽,帽沿上翘、帽顶饰羽状物,穿黑色衣裤,袖口宽大,穿黑色鞋。右图描绘了人畜生病,拟请毕摩禳解除病的场景。毕摩图像较为清晰,头戴毕摩帽,帽沿上翘、帽顶隆起,内穿长袍,外披披毡,着黑布鞋。图7中描绘了彝族贵族骑马出行,随从跟随的场景。彝族土司头戴斗笠,穿长袍,随从头戴礼帽,穿衣裤,手执仪仗。右图描绘了家具物件倾倒砸伤人的场景,图中有三人穿着情况不明,一妇女戴黑帽,穿上衣、长裙,其上饰纹饰,着黑色鞋。以上《竹签书》四幅图像来源清楚,应为清代武定万德彝族纳苏支系生活场景。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666.jpg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777.jpg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清代民族图志·黑猡猡》中的纳苏彝族服饰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与清代武定彝族纳苏支系有关的图像和相关服饰资料还有《清代民族图志》中《黑猡猡》图题记:“黑猡猡,男子挽发,以布带束之,耳带圈坠一只,披毡佩刀,时刻不释。妇人头蒙方尺青布,以红绿珠杂海贝砗磲为饰,下着桶裙,手带象牙圈,跣足。在彝为贵种,凡土官营长(地方部队长官)皆其类也。士官服虽华不脱,彝司土官妇缠头彩绘,耳带金银大圈,服两截染色锦绮以有缎为套头,衣曳地尺许,背披黑羊皮,饰以金银铃索,各营长妇细(同绸)衣短毡,青布套头。其在曲靖者,居深山,虽高冈陇,亦力耕之,种甜苦二荞自赡,善畜马牧养蕃息。器皿用竹筐木盘。交易称贷无书契,刻木析之,各藏其半,市以丑、戌日。其葬贵者裹以皋比(老虎皮),贱者以羊皮焚诸野而弃其灰。在澄江者,能为乳酪杂樵苏鬻于市,腥秽侏若鹿豕然。在安宁、禄丰多负盐于途。在嘉者,以草为衣,加于毡毳。大都性皆鸷悍,好攻掠。而武定、荞甸尤为凶顽。鹤庆四十八村又号西海子,亦其种。”【8】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888.jpg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而《黑猡猡》图像(图8)描绘了一对男女劳作途中边走边聊场景:男子挽发,以兰布带束之,耳带圈坠一只,穿兰色衣,系淡兰色腰带,系带两端饰红布,佩刀别于腰带上,下穿至膝短裤,外披赭色有褶披毡,左手执锄,右手扶刀柄,赤足,转身与女子交谈。女子头蒙方尺青布,以红绿珠杂海贝砗磲饰于额际,穿淡蓝色上衣,襟边饰纹样,系红色腰带,着赭色桶裙,裙边饰几何纹样,手带象牙圈,披杂色羊皮褂,肩挎一物,赤足。黑猡猡图像主要指云南“黑彝”,由于云南黑彝分布广泛,单件图像不可能全面反映出各地黑彝形象,但也能粗略提供清代武定彝族纳苏支系服饰的一些信息。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结语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笔者在文物征集工作中征集到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彝族服饰时,更想弄清楚清代以前的各地彝族服饰的直观图像资料,但现成资料几乎为零。有惑于此,笔者经数年潜心搜集,收集到一些有关西南少数民族特别是以清代彝族为主的民俗图像资料。通过对清乾隆《皇清职贡图》等图像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发现诸如此类资料虽然具有多重研究价值,但作者认为最具价值的却是服饰文化,可遗憾的是,相关研究对清代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专题系统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对清代彝族服饰专题研究至今仍然是空白。另外,过去对彝族服饰的研究限于运用民族学、历史学、服饰学、艺术学等学科从服饰分类、历史地理、工艺纹饰、艺术运用等角度开展研究,而通过以图像学为主,辅以历史学、方志学、文物学等学科相结合研究的涉足甚少。故而笔者力图通过图像资料研究,能够在彝族服饰史研究方面有所突破。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武定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武定县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118.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4][8]李泽奉,刘如仲.清代民族图志[M].西宁:育海人民出版社;1997:152.154.162.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5]揣振字.滇省夷人图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00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朱琚元.彝文石刻译丛[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插图.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张纯德.彝族古代毕摩绘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3:145.152.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P3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