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服饰文化

七彩衣装:探究云南元阳彝族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作者:陈莹 发布时间:2021-04-02 原出处:《服饰导刊》2014年03期 点赞+(

摘要:“七彩衣装”是云南元阳地区彝族妇女的传统装束,既具有艳丽多彩的外观,又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传承至今仍作为常服穿着,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更显得弥足珍贵,极具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阅、比较分析的方法,阐述了云南元阳彝族“七彩衣装”的结构与特点。另外,对“七彩衣装”所表现出的当地彝族民俗文化的遗存,从图腾崇拜、生殖崇拜、自然崇拜和族群意识、审美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最后分析了“七彩衣装”表现出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中归纳出三点启示:①对祖先的敬仰和崇拜以及族群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是保存民族服饰最肥沃的土壤。②保持与大自然、实际生活环境和谐相融的态势是保存民族服饰的理想条件。③在对民族服饰形式上的传承基础上,注重对其民俗文化内涵和精神上进行挖掘与传承。
关键词:元阳;彝族;“七彩衣装”;民俗文化;活化石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云南元阳梯田以其流动的线条,独特的壮美以及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相处的典范而驰名海内外。然而,那里彝族的“七彩衣装”则像一颗闪亮的明珠点缀在群山梯田之间,默默地记录着其民族文化的传统与变迁,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当地的民风淳朴,彝族妇女至今仍然保持穿着民族服饰的习俗,这为研究云南元阳彝族“七彩衣装”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同样这一现象也值得我们思考,对保护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七彩衣装”的主要结构与特点

“七彩衣装”顾名思义,即具有绚丽多彩外观的装束,由上下里外整套服装与头饰、腰饰等所构成。其具体结构有七大部件:高衩大襟衫、黑色直筒型长裤、坎肩、内衣、头饰、宽头腰带、其他。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 高衩大襟衫

高衩大襟衫多采用鲜艳的色彩,半臂袖,衣长及膝或至胫,立领连接一个五彩曲线条纹排列的半圆形围肩,同样的彩条纹图案装饰在袖口处,仿佛绚丽的彩虹,鲜艳夺目(图1)。半圆形围肩可以直接单独穿着,也可衬长袖内衣穿着(图2、图3,见下页)。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1:高衩大襟衫

1.2 黑色直筒型长裤

黑色直筒型长裤说是黑色长裤,但裤腿中下段拼以青蓝色面料,其黑色比例占3/5,蓝色占2/5。年轻人的长裤则较窄(图2),长者的长裤子较为宽大(图4,见下页)。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左:图2 右:图3)

图2:腰带及整装效果(半圆形围肩衬长袖内衣穿着)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3:披垂在女子臀部的菱形腰头及整体效果(半圆形围肩直接单独穿着)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 坎肩

坎肩为黑色拼襟短型款式,拼襟的部分以银泡或镶嵌工艺装饰,色彩鲜艳,优美独特,多穿于大襟衫之外,也可穿于里面或者单独穿于内衣之外,具有突出的调节冷暖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见图4。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4:长裤、坎肩、衬衣

1.4 内衣

内衣穿于半臂大襟衫之内,在袖口处露出,内衣早先为手工缝制的大襟长袖短衣,现多为成衣类的衬衫和合体的针织衫,色彩与半臂大襟衫多保持协调,喜用彩条图案,里外呼应,见图2。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 头饰

云南元阳彝族姑娘多戴银泡镶嵌的“鸡冠帽”(图5),已婚妇女普遍戴彩条围裹头饰(图6),天冷或一般场合,妇女们还发展了戴包头巾的方式,色彩明快,装饰性强(图3)。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5:鸡冠帽    图6:彩条围裹头饰

1.6 宽头腰带

宽头腰带为黑色带身镶拼重绣的菱形腰头垂于腰股,别具风采。纹饰及色彩与肩托和袖口处的相呼应,十分艳丽,见图2。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7 其他

“七彩衣装”还应包括绣花布鞋、婴儿背篼,以及逐渐演化派生出的形式等。[1]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七彩衣装”表现出的云南元阳彝族传统民俗文化遗存

元阳彝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载体,其内涵丰富,虽历经了历史的沧桑,但仍流风遗韵,体现了原始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自然崇拜,反映出元阳彝族的生活状态、族群意识和审美观。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1 体现出对原始图腾的崇拜

最具代表性的是“七彩衣装”中的“鸡冠帽”,它记述着彝族古老的神话传说,体现出对原始图腾——雄鸡的崇拜:相传,远古时,一部分彝族部落在迁徙中定居在山里,是雄鸡帮助彝族人降妖驱魔,消除了吃人的蜈蚣,于是家家户户都养起了鸡,有了对雄鸡的崇拜。彝族妇女将头上戴的帽子制作成鸡冠的形态,这是彝家姑娘祈得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帽上的大小银泡表示星星和月亮,喻示光明永远伴随着姑娘。同时它又反映出彝族先民勤劳智慧与战胜邪恶的精神风貌,见图5。[2]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 体现出对生殖的崇拜

披垂在女子臀部鲜艳夺目的菱形腰头是云南元阳彝族对生殖崇拜习俗的遗存。中间窄、两端呈宽大菱形造型的腰带是元阳彝族“七彩衣装”中最为奇特、神圣,不可或缺的服饰,各个年龄层次的女子均穿戴,轻易不解下来,外人是不能随便触摸的。宽大而厚实的腰头覆盖在女子的臀部,本身就起到了夸张和强调的作用,而上面经补花贴绣装饰的鲜艳花色图案更将这种对女子臀部的强调推到了特别引人注目的程度。妇女在行走或劳作时,腰头随之忽闪,更加突出了臀部扭动的效果,见图3。这种对女子臀部的人为强调和夸张,体现了彝族对母体崇拜或生殖崇拜的习俗,以祈求人丁兴旺、多子多孙,与原始社会对女性生殖崇拜的表现方式有十分近似之处。图7是法国奥瑞纳文化(Aurignacian)时期的石雕,距今3.4万-2.9万年,石雕中对女性臀部夸张强调的造型处理,充分表现出原始人类对女性生殖的崇拜,与云南元阳彝族菱形腰头表达的意义一致。仔细观察云南元阳彝族女性的生活,就会发现这腰带对于她们的重要性:不仅是传统民族“七彩衣装”的必备,而且即便是在不穿传统民族服装的情况下,也会系扎这种特别的腰带,超出了纯属装饰和实用的功能,见图8。[3-5]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左:图7 右:图8)

图7:法国奥瑞纳文化(Aurignacian)时期的石雕(突显女性臀部,与云南元阳彝族菱形腰头表达的意义一致)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8:简装中的腰头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3 体现出对自然的崇拜

《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恬静和谐的生活环境,引发了彝族人对自然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反映在衣装上就表现为:服饰图案多采用与层层梯田流线造型相应的霓彩条纹、水波纹(图6中围肩的图案纹样);与自然景物相关的花草、蝴蝶、禽鸟纹等(图9)。云南元阳处在北回归线上,海拔约有1600多米,气候比较好,冷热适中,但中午的阳光强烈,早晚较凉,气温富于变化,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2]“七彩衣装”充分体现了这里的气候环境特点,主体服装为半臂,与内衣和坎肩灵活搭配,调节气温。由于生存于大山之中,彝族妇女的生存状态多表现为:爬山下坡、背孩子、背东西等向前倾的姿态;插秧、干农活弯腰的形态……。而这些从一定的角度影响并形成了“七彩衣装”以背后作为整体服饰装饰重点的特色和前门襟撩向后侧的穿着方式。像云南元阳彝族长衣衫衩口处理的方法,即只在后襟衩口处镶边,前襟衩口无装饰的形式十分罕见。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9:云南元阳彝族妇女衣装上的自然花草禽鸟图案

2.4 体现出族群意识和审美观

image.png

(左:图10 右:图11)

图10:清代满族“缺襟行袍”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11:七彩衣前门襟左拽的穿着方式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元阳彝族妇女有将衣襟一律从右拽向左腰处的习惯,仔细观察她们的着装方式无一不如此,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果说将衣襟拽起是为了方便活动,那么为什么拽的方向统一为从右向左呢?实际上这是彝族族群意识的体现,与祖先为游牧民族有着一定的关系。为了便于骑马,便于右腿跨马,游牧民族的服装通常具有长袍开高衩的特点,而且常将前袍襟撩系在左腰处,或采取右侧“缺襟”的形式。如图10中的装束为清代满族的“缺襟行袍”,袍的右下摆处设计有一块矩形活络袍料,出行时将袍料取下,袍子呈缺襟状,平时则将其补扣于缺襟处。“七彩衣装”前门襟左拽的穿着方式(图11)正是游牧民族骑马生活装扮特点的遗存,证明了他们是古羌族的后裔。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一个崇尚黑色的民族,同时又有着喜好鲜艳色彩装饰的传统习俗。这样的整体族群的审美观自然表现在各居住地的彝族服饰之上,云南元阳彝族“七彩衣装”更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各色鲜艳的大襟衣衫上装饰有彩虹般条纹的围肩、襟边和袖饰;同样绚丽的图案装饰在头帕和腰头上面,引人注目。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什么鲜艳色彩的大襟衣衫,其两侧后襟开衩之处都一律镶饰着黑色宽边,配以拼接两段蓝布的黑色长裤,拼接式黑色坎肩,头帕和腰带的基本色也都采用黑色。由于前襟撩拽至左腰,故前观服饰黑色的面积很大,而披垂在后臀部鲜艳的菱形腰头遮挡住了后衣襟下摆,上面接的黑色腰带与两侧黑色宽边相映,仿佛衬了一层黑色的后围腰,颇具有多层次变化效果,很是精彩(图2、图4、图11)。[3-5]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七彩衣装”表现出对彝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称“七彩衣装”为云南元阳彝族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因为它不仅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遗存,而且也记录了其发展与变化。主要表现为:①面料材质的变化,如早先妇女腰带头上多采用传统银泡镶嵌装饰,而到了70年代后期逐渐转变为以白开司米线刺绣代替镶嵌银泡的新工艺(图9)。衣装的面料也由手工织造的天然材料转变为如今的化纤材料,色彩的鲜艳程度更高。②“七彩衣装”的刺绣及制作向成衣化发展。如图12(组图)所示“七彩衣装”已成衣化或半成衣化(半成品),在专门的裁缝铺中可以购买到。当然,彝族妇女仍旧保持着手工刺绣与缝制的习惯,但制作工艺却从全手工演变为缝纫机与手工结合的形式,绣品轻便、经济、便于洗涤而又不失华丽的传统风格。其中内衣的成衣化比较明显。③整体衣装搭配方式向简洁化发展,如中短型衣衫配后围裙的着装形式逐渐兴盛起来,相对于高衩长衫配腰带的装扮要简化许多,但基本的装饰格式保持一致(图13)。还有一些传统服饰与现代不同衣衫随意搭配的情况(图8)。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左:图12 右:图13)

图12:成衣化或半成衣化的“七彩衣装”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13:趋于简化的“七彩衣装”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结语

“七彩衣装”是云南元阳彝族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它又在逐渐发展中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仍然作为当地彝族妇女的基本着装而在被有机地传承着,这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在元阳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海内外游客频频到访的背景下,实属不易!此现象同样也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这对于做好传承、发展中国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这个时代所赋予的大课题有着很好的借鉴价值:①对祖先的敬仰和崇拜以及族群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是保存民族服饰最肥沃的土壤。②保持与大自然、实际生活环境和谐相融的态势是保存民族服饰的理想条件。③在对民族服饰形式上的传承基础上,注重对其民俗文化内涵和精神上进行挖掘与传承。U5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红河彝族辞典编纂委员会.红河彝族辞典[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577.
[2] 蔡萌萌.试析彝族公鸡帽的文化内涵——以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土锅寨为例[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155-156.
[3] 金尚会.中国彝族文化的民族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5.
[4] 张秀芬,张德元.彝族服饰文化论略[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5):66-69.
[5] 彝风彝俗[EB/OL],http://www.doc88.com/p-3975 11863788.html,2014-04-09.

基金项目:201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基于对我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保护、传承的创新应用研究》(12ZS173)
原载:《服饰导刊》2014年03期。
作者:陈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教授。
文字来源:网易。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