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古朴的黔西南普安彝族嗨马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彝族嗨马舞,是流传于黔西南州普安县地瓜、三板桥镇一带彝族村寨的一种民间传统祭祀舞蹈。这一舞蹈历史悠久,原始古朴,属舞蹈起源说中的仿生舞蹈。
相传,彝族嗨马舞起源于东汉末年,由彝族首领孟获所创,流传至今有近2000年的历史。清康熙年间,谢、柳、车、毛等姓氏彝族从云南迁到普安,嗨马舞也就随之传到了普安。由于祖先崇拜,彝族同胞将他们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传承了下来。嗨马舞,作为彝族丧葬习俗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就得以完整的传承了下来。
嗨马舞一般由6人表演,1人扮马郎,2人扮烈马,3人伴奏。表演时,根据场次内容的不同,表演者的动作、步法、情绪变化多端,时而舒缓,时而激烈。在传统的丧葬习俗中,嗨马舞要围绕棺材跳四圈,讲述四个内容。首先,马郎悠闲地唱着赶马歌带领马帮入场。
第一圈“马帮跋涉”,表现了马帮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意思是告诉亲朋好友,马帮来了,已请回亡灵入棺。
第二圈“调遣马帮”,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调整队伍一样,马帮整齐的前进。表演时马郎带领烈马不时朝灵堂叩拜,以表对亡灵的尊敬和哀思。
第三圈“烈马争斗”,这一场烈马表现出桀骜不驯的样子与人相互争斗,场面热烈奔放,表达亡灵年轻结婚时那热闹的场面又回来了,以此告慰亡灵不要忧伤,高兴地去吧!
第四圈“降服烈马”,通过激烈的争斗之后,马郎终于战胜了烈马。其实是借此讲述亡灵在去天堂的路上困难重重,十磨九难,最终到达目的地的经过。这时舞蹈者动作、情绪逐渐平静了下来,马郎唱着《赶马歌》又得出发了。
嗨马舞在历史上只应用于丧葬祭祀习俗。新中国成立后,彝族同胞为表达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之情,嗨马舞逐渐大众化,应用于红白喜事、节日庆典等场合。同时,还形成了在正月初三到十五自发组织表演祝福新年习俗。上世纪80年代,嗨马舞被挖掘走上舞台,多次参加省、州、县组织的各种文艺演出,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2007年参加“多彩贵州”舞蹈大赛普安县海选赛获一等奖,并推荐参加黔西南州选拔赛。
嗨马舞是彝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嗨马舞再现2000年前彝族同胞祭祀亡灵的情景,反映了彝族同胞在历史上颠沛流离的生活情况,对宗教信仰、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等态度,同时折射出彝族同胞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从这一点上看,嗨马舞极具很强的民族个性特点,是舞蹈创作难得的源泉。对于民俗学、民族学、艺术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在倡导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今天,保护传承嗨马舞,对于弘扬彝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所属专题:
黔西南彝学/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朴喇鼓舞
- 2 玉溪彝剧简介
- 3 彝族月琴
- 4 神秘的哀牢山彝族三笙
- 5 鹤庆吹吹腔
- 6 彝族传统民间乐器 之一 “ 克西菊...
- 7 左脚舞
- 8 彝族四弦弹唱
- 9 情趣盎然的烟盒舞
- 10 彝族妇女(花腰)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