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音乐舞蹈

彝族阿细人的歌舞

作者:beley工作室 发布时间:2006-04-24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式丰富多采。以彝族的阿细支为例,歌曲称为“先鸡”,如《阿细的先鸡》即阿细的歌,这是一种史诗歌,此外还有“情歌”、“喜歌”、“风俗歌”――内中又有“喜酒调”、“叫魂调”、“送鬼调”、“巫师调”等多种曲调,音乐则有歌舞音乐、口弦音乐、吹叶子音乐,其中也各有许多曲调。滇南石屏、建水县彝族的歌舞比较发展,“海菜腔”、“山药腔”这两大“腔”原为民歌小调,已发展为由数十种“曲子”组成的乐曲;这里的“三步弦”――又称“烟盒舞”、“跳弦”,则发展为具有一百余套动作的舞蹈。彝族人民多流行“跳乐”,有不少地方也称“打歌”、“跳歌”、“打跳”、“叠脚”等等,其舞蹈动作大致相同。古老的舞蹈有模拟动物形象的“斗鸡”、“斗羊”,象征战争的“跳钗”、“刀舞”,庆丰收的“大鼓舞”等。9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哩调”是彝族各种情调的统称。它是彝族男女青年表达感情的天然媒介。“阿哩调”音色清脆嘹亮,和谐动听。唱词多用五言和七言,用词自然朴素,耐人寻味。“阿哩调”的种类颇多,有表达永世相爱的“真情调”,有赞美情人的“夸夸调”,有歌颂真挚爱情的“迎花调”,有男女相互试探情心的“试心调”有倾诉衷情的“分别调”有失恋后充满忧怨的“失恋调”等等。“阿哩调”中的每种小调,曲基本上是一致的;而词却没有固定,多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唱。每逢彝族传统节日,正是青年男女大显身手的良机,他们自编自唱,倾诉衷情。许多青年男女都是由歌声引线而缔结良缘的。最近几年,“阿哩调”在彝家山寨又有了新的发展。9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最能使人感受到民族地方特色的,莫过于彝族的民间歌舞活动。彝族人民十分善于唱歌,不仅以歌谈情说爱,传递心声,而且以歌叙述历史,表达哀乐。讲述历史有古歌,诉说过去的辛风月有苦歌,畅述今天的美好生活有颂歌,喝酒有酒歌,打猎有猎歌,放牛耕牛有牛歌,栽身有身歌,祭祖有祭歌,谈情说爱有情歌,婚嫁有哭嫁歌、送亲歌、接亲歌、进亲歌,丧葬有哭丧歌、送魂指路歌、怀亲歌,有时甚至到了随处应答以歌代言的地步。9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民歌都有比较固定的曲调,每种曲调在歌首或歌尾大都有词义不明的衬词,而曲调也就以这种衬词来定名。如双柏的“阿市佬调”、“阿色调”,大姚昙华一带的“玛莫若调”、“梅葛调”,牟定的“?哩?调”,楚雄、南华一带的“阿苏找调”、“阿乘佬调”等等。9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民歌的歌词,除了一些带礼仪性的有比较固定的程式和词句外,大都是即兴创作,随意发挥。彝族中有“弦子一响,脚板就痒;笛子一吹,山歌就飞”之说。这些民歌,质朴清新。如彝族能歌更善舞。楚雄彝族的民间舞蹈,俗称跳歌,又称跳脚、跌脚、跳笙、跳乐、跳月,或者称为打跳、打歌。清康熙《楚雄府志》说:“四山夷人,跳月踏歌,吹芦笙、竹笛,弹月琴,以和其声”。还说:“以节歌跳月而乐,婚葬皆然”;彝族舞蹈源于远古时代对狩猎、征战、采集、放牧、农耕以及祭祀等的简单模拟,模拟性的舞蹈有如模拟动物动作的“斑鸠吃水”、“石蚌争食”、“黄莺展翅”、“虎舞”等,象征战争厮杀的有如、“大刀舞”,反映妇女生活的有如“顶针舞”,“手铃舞”等。自娱性的舞蹈则重在舞步,功夫主要在脚上,有踏、搓、跺、抬、跳等舞步,动作奔放,节奏跳跃强烈,旋律粗犷刚健,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9O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编辑: 尼扎尼薇 发布: beley工作室 标签: 彝族 阿细 人的 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