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衣角舞:不变的舞姿 别样的情怀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作为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彝族人民那份敢闯敢拼,敢爱敢恨的情感在彝族舞蹈、歌曲中逐渐彰显,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彝族人。
七星关区大屯乡三官寨村,是彝族集中地,全村两千多人口,彝族就占了67%以上。他们和居住在其他地方的彝族同胞一样,热爱生活,充满智慧。提到三官寨村,这里有着彝族独有的祭祀风俗,也有着彝族妇女独特的舞蹈,被世人传承,被群众传播。其中,彝族衣角舞至今已传到第四代,鼓舞着越来越多的彝族妇女前行。
带着好奇与期待,经过一番跋涉,记者见到了彝族衣角舞的第四代传承人,范欧。虽年过半百,她却十分精神,穿上彝族服饰,音乐响起,便带着身边的孩子一起舞蹈,她舞姿娴熟、优雅,在一个个舞蹈动作中把彝族衣角舞背后的喜怒哀乐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于衣角舞的由来,范欧介绍,这是彝族女性所专有的舞蹈,彝族服饰的衣角很长,跳舞时总是两手牵着衣角一端,伴着音乐翩然起舞,舞姿时而强健粗犷,时而和谐优美。通常由提琴、牛皮鼓、笛子等伴奏,在跳舞的时候,她们还会放声歌唱,尽情表达心中的喜乐悲欢。
“以前交通不便,彝家女子出嫁,便很难回到娘家,思念双亲时,她们就跳起衣角舞,很多女子的婚姻受到父母的强行包办也跳衣角舞表达内心的不满,和不得不接受命运安排的无奈,又或是受夫家欺负时跳衣角舞表达婚姻的悲哀。”范欧介绍,而舞蹈动作模仿推磨、耕地、筛面、纺布等劳作动作,能够引起观众广泛共鸣。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精神文明的提升,衣角舞题材不再局限于控诉生活的艰辛,更多用在了表达热闹欢欣场面,直至成为彝家人逢年过节的必备节目。
现在,衣角舞传到了范欧手里,舞姿虽未变,可舞者的心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她们热情高歌,把彝族儿女那份情谊用舞蹈向世人述说故事,并将它代代相传。
农闲时,月光下,二胡声声,和姐妹们载歌载舞,是范欧孩提时难忘的回忆。入学后,学习之余,她也常和姐妹们唱唱跳跳。如今,范欧身边也带着许多彝族小女孩,教她们舞蹈,希望把衣角舞一直传承下去。
“以前女孩子无出路,就跳舞,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上学的同时舞蹈也不能丢,要一代代传承下去,以后孩子们走出大山,跳给更多的人看。”范欧说。
三官寨村彝族文化氛围浓厚,在当地政府的安排部署下,三官村文化站组建了文艺队,将学校作为活动场所,请寨中资深的老艺人为师,系统教授彝族传统舞蹈,范欧有幸成为其中一名队员。在学习中,她和队员们刻苦训练,认真表演,赢得了上级部门的赞赏。后来,范鸥又代表七星关区到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等其他县区巡回演出,深受社会好评。
为更好地将彝族舞蹈文化传承下去,范欧经常利用空闲时间,邀请学生、青年,从舞步到手势,从队形到腔调,一点一点地教跳衣角舞、撒麻舞等传统舞蹈。起初只是自娱自乐,后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衣角舞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范欧及其他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文艺队受邀参加金沙马路乡的献山节,大方凤山的火把节等重大节日;2013年由彝家女孩组成的学生队参加了区“共铸复兴路、共圆中国梦”校园文化展演,并荣获片区二等奖。
从表达个人情感的舞蹈演变成团体表演舞蹈,不变的舞姿下,舞蹈渐渐冲破束缚,成为彝家人饭后之余的“闲情雅致”。如今三官寨村的文艺队不断吸入新鲜血液和年轻的面庞,并在喜庆场合和大型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无数彝家孩子,也对这门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她们身上,范鸥仿佛看到了彝族舞蹈的未来。
正因为有着三官寨彝族同胞对彝族文化的这份热爱与执着,三官寨在2002年被省列为20个“少数民族保护与建设村寨”中唯一的一个彝族村寨,并成为贵州省公布的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民村的成员。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朴喇鼓舞
- 2 玉溪彝剧简介
- 3 彝族月琴
- 4 神秘的哀牢山彝族三笙
- 5 鹤庆吹吹腔
- 6 彝族传统民间乐器 之一 “ 克西菊...
- 7 左脚舞
- 8 彝族四弦弹唱
- 9 情趣盎然的烟盒舞
- 10 彝族妇女(花腰)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