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音乐舞蹈

太平花灯:澄江彝村暗藏的中国“戏曲活化石”

作者:​人文玉溪 发布时间:2022-03-20 原出处:腾讯网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数百年来,在澄江市海口镇为数不多的几个彝族自然村里,流传着古老独特的太平花灯。
n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n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花灯独特的一支,太平花灯也包含人物、剧情,有乐器伴奏,分场次表演,但唱腔、动作与玉溪花灯截然不同。据传,明洪武年间沐英入滇,将大量的中原文化带进来,其中就包括花灯。澄江当地能歌善舞的彝族研习了花灯之后,融进了本民族的舞蹈、动作和理解,形成了在彝族地区广为流传的太平花灯,因此,太平花灯是汉族文化与彝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n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玉溪花灯的姊妹剧种

海口镇位于抚仙湖东岸,距澄江市区20公里,所辖松元村委会有四个村子居住着彝族,这里的少数民族风俗和文化古老独特、厚重奇妙,特别是太平花灯,在云南乃至中国均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n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松元彝族太平花灯

据原海口镇文化站站长张玉祥介绍,太平花灯起源于离海口镇政府所在地不远的官庄。所谓官庄,以前是宁州土司禄氏的庄子。三百多年前,吴三桂攻打禄氏土司,曾经在这里对土司禄洪的墓地掘坟抛尸;前些年,这里出土了明朝禄洪土司的碑记及墓志铭。官庄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彝族村子,后来因为汉化严重,土改时才被划为汉族。据当地老人回忆,他们的父辈以上均是彝族,并且都能演太平花灯。自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改成汉族后,村里几乎没有人再说彝话。张玉祥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及遍访海口镇唱太平花灯的老人,推断出太平花灯起源于官庄,再由官庄发展到松元和石门。n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到太平花灯,张玉祥认为,太平花灯有故事、有情节、有冲突、有矛盾,有的戏长达三个小时,因而是一种地方大戏。所谓“太平”,就是希望世道太平。太平花灯属于花灯的“老灯”范畴,但太平花灯中又有较浓的戏剧艺术,与玉溪的花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种独立于民间的艺术表演形式,是玉溪花灯的姊妹剧种。n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太平花灯的独到之处

谈起花灯,在“花灯之乡”的玉溪算不上稀奇,它是玉溪各地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滇中广大农村,许多地方喜庆、逢年过节都表演花灯。那么,松元、石门彝族的太平花灯与其它地方的花灯不同在什么地方呢?n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随张玉祥来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石门村。石门是一个建在石崖上的寨子,村如其名,建于石崖上的村寨易守难攻,连水井都是从整块巨石中凿出来的,从石缝中长出的巨大清香树诉说着村庄的年龄。太平花灯在石门村流传已有上百年历史。n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石门村风光 马庆|摄

太平花灯的演出时间为每年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演出前后有一套严格的祭祀灯神的宗教仪式。据石门太平花灯的老演员杨树清介绍,太平花灯每年演出开始前都要由演员中年龄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老人亲手雕刻出一座女灯神供奉在寺内的大殿神位上,同时用纸写上“乐王祖师、鼓板弦师、花灯小姐、花灯娘娘、清吉平安、风调雨顺、牛马兴旺”的牌位贴于灯神的后墙,让全体演出人员跪拜。从头年冬月初二开始就要举行供灯神活动,供完灯神就开始排练,准备正月初二正式演出。演到哪个村,就把灯神供奉在哪个村。n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石门村民表演太平花灯《小凤阳》

过去,太平花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花灯队里没有女性演员,生旦净末丑诸角都由男性村民扮演。太平花灯不允许有剧本,每个角色由一个家族负责传承,只能口耳相传,不得有文字记载。每年开灯之前的排练,实际上是由负责不同角色的家族传承人聚在一起串戏,串完整了就开始演出。在太平花灯鼎盛的年代,一部部“剧本”就以类似“家族密码”的方式在不同的家庭间传承。而今人们延续的唱腔、动作与歌词,是明朝以来通过家族成员口口相传延续下来的,这大大增添了太平花灯作为“戏曲活化石”的神秘感。n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月琴是太平花灯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由于太平花灯的演员都是普通的男性农民,平日间都忙于田间劳作,所以唱灯的活动也仅限于过年期间相对农闲的时间,临近开春即每年的二月初二就要送灯神。送灯神的仪式同样庄严,要由全体演出人员拿着灯神的牌位,送到村口,拜祭之后将灯神焚毁,此后大家各回各的岗位务农,不允许再碰唱灯的锣鼓家什,否则会被视为不吉利。n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太平花灯的传承之忧

据杨树清回忆,太平花灯最风光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候每逢唱灯,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提着马灯赶来看,里里外外将场子围了一圈又一圈,连外地人都赶来看。当时,光石门村就流传着26个剧本。而今,最年轻的唱灯人已经60岁了,为了让太平花灯传承下去,大家不再恪守角色只能由家族传承的传统,而是谁愿学都教。n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石门村民表演太平花灯

随着唱灯人的老去或离世,太平花灯日渐凋零。事实上,如今每一位老人的离世,都可能是一个剧本的消失。太平花灯还能唱多久?在我们的力邀之下,石门村的几位老人为我们唱了一出《大凤阳》。生旦诸角都由六七十岁的老爷爷伊呀唱来,流传了数百年的调子,苍老的声音,配上胡琴与月琴,虽是喜剧,听起来依然沧桑悲凉。n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曾担任过海口文化站站长的张玉祥一直揪心太平花灯的传承。在他的说服之下,太平花灯打破了不许文字记录的传统,由老艺人们回忆,张玉祥记录、整理剧本。他期望在有生之年能把20多个剧本全部记录整理,以便传之后世。nA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