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音乐舞蹈

文山彝族土洞箫——留存在历史时空里的远古之音

作者:映象文山 发布时间:2022-01-16 原出处:微信公众号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Sq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答……洛答洛……答…… 滴……岜洛……岜……滴答……”Sq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土洞箫是一种用泥土烧制成的腔体乐器,流传于文山市彝族诺科人村寨中。由于很多老人都会做,腔体又很容易开裂破损,所以在当地人的眼里不是什么很起眼的东西。年纪大的乐手李大爹曾说:“这土洞箫啊,是族外的人叫的名字。我们彝族诺科人把它称为‘底劳喇’。它和我们的老祖宗一同存在了几千年,它就像我们家中的一件小物品。我这一辈子做了百多个了吧,也丢了百多个。反正想吹就做,吹过放久了,裂开就丢。手上的泥巴东西,又不值钱。”殊不知他们很不经意丢弃的泥巴东西,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埙,在音乐世界里那是专家们难得一遇的活化石。Sq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Sq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山的彝族三眼土洞箫形体为平底卵形,用泥土捏制而成。有 3 个音孔,内 1外 2。吹口在上,呈斜坡状。我们把三眼土洞箫摆到各个时代的埙的行列里一比较,其与河南二里冈及安阳殷墟出土的三音孔埙为同一类型,它俨然就是商代埙的再现。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21 世纪的彝族诺科人几乎原封不动地还使用着 3600 多年前的三音孔陶埙呢?Sq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Sq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土洞萧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很早很早以前,每年春耕将要到的时候,住在这里的彝族诺科人都要祭献山神,求他向龙王求雨,保佑诺科人有水种包谷;求他驱赶山地里的害虫野兽,不让它们危害庄稼。有一年该祭的祭了,该献的献了,但是就是不下雨,包谷种不了,树木上爬满了腻虫。眼看一年的庄稼没有着落,全村的老少都跪在村头哭个不停。最后山神终于现身了,山神责怪村民说:“我一年到头东奔西跑的,春节过后想休息几天,睡着了。你们祭献的时候声音太小,我听不见,以后得有个声响叫叫我。”村里的族长从山前的村子里找来个小伙子,让他吹竹笛给山神听。山神听了说:“不好听,不好听,声音刺耳朵。”族长们到山后的村子里找来个羊皮大鼓,咚咚咚敲给山神听。山神听了后说:“乱糟糟,乱糟糟,声音震脑壳。”这下,可难住大伙了。声音高了刺耳朵,声音大了又震脑壳,怎么办呢?这时有个大妈站出来说话了,你们男人不是喜欢吹三眼土洞箫么?族长们一听,对呀!这可是大家都会的呀,于是就吹土洞箫给山神听。山神听了乐呵呵地说:“这声音好!这声音好!古古老老,悠悠然然,传得远,听得明,我喜欢听,以后就用它来叫醒我!”从那一年起,每年春耕前,村里的男人们都得吹响土洞箫,以此叫醒山神,开始一年的活计。Sq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Sq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个传说以及由此定下的规矩点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土洞箫的使用与农耕有关,二是与祭祀有关。这实际上是古代农耕文化的痕迹,折射出几千年来彝族信仰自然宗教的思想意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土洞箫虽然是件很古老的乐器,但它扮演的却是习俗中不可缺少的祭祀使者的角色,担当着唤醒山神的作用。这样,土洞箫的样式不能有改动了,土洞箫的曲调不能忘了,改了声音就变了,声音一变就唤不醒山神了,曲调变了山神就不认账了。得不到山神的庇护还能活下去吗?于是,土洞箫带着它原始的样式,带着它最初的旋律,传了一代又一代,一直传到 21 世纪的今天。Sq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Sq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原媒体|编辑:吴小梅;审核:赵丽、陈家媛;责任编辑:郭强;主编:刘飞。

所属专题:

文山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