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学者

绽放在渔泡江畔的马樱花——记姚安地方历史和彝族文化学者、诗人戴国斌

作者:王娟花 发布时间:2024-05-31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戴国斌,男,彝族,中共党员。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于滇中地区与滇西北高原过渡地带渔泡江畔,一个自称“倮倮颇”的支系中非常普通彝族家庭里。渔泡江流域地区是彝族著名史诗“梅葛”的发源地,彝族民间文化艺术土壤非常深厚,从小便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和扶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毕业于楚雄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现楚雄师范学院生化系前身)民族班。
uq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wimage003.jpguq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怀揣一颗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感恩的心。先后当过教师,记者,县广播电视台台长,县广播电视副局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党委书记,县文体局党组书记、党委书记,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荷城文艺》主编等职。现任姚安县文联四级调研员。uq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几十年来,不论工作岗位如何变化,生活如何忙碌艰辛。戴国斌同志都始终保持着对地方历史和本民族文化热爱的初心,研究不止、笔耕不辍。他研究和创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新闻写作,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地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文化旅游开发、地方区域经济、党的建设以及文学创作等等。uq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数十年间,已有2000余件新闻、信息类作品在省、州、县各级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刊播。其中,消息《彝族农家女果碧兰登上国际学术会议讲坛》在《楚雄日报》发表后,曾获全国地市级党报好新闻评选二等奖;通讯《群众致富靠支部》曾获原《云南支部生活》杂志社(现《云岭先锋》)举办的“红塔杯党建颂歌”征文三等奖;广播新闻《姚安发生6.5级强烈地震》曾获云南省广播节目评选一等奖。撰写过《沧桑巨变话辉煌--楚雄彝族自治州建州60年姚安发展变化记实》《希望之光--姚安教育事业发展记实》《红色彝乡展新姿》等电视专题片脚本30余个,拍摄制作后有的在州、县电视台公开播放,有的作为工作汇报片和项目争取片上报至州、省和国家相关部委。uq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wimage001.jpguq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100余篇各种题材论文刊发于各地的各级各类报刊和杂志,有的还在各种网站转载。有《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5篇文稿被收入了国家文献查询数据库。uq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方面20余篇。分别刊发于《中国小城镇建设》,深圳《特区城市管理》、《云南城市规划》等。如:刊发于《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深入分析了当前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刊发于深圳《特区城市管理》的《欠发达地区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一文,就当前城市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管理者不满意,被管理者意见更大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原因剖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考;刊发于《云南城市规划》和《楚雄社科论坛》的《充分彰显彝族文化优势,加快楚雄滇中特色大城市建设发展》一文,提出了充分依托楚雄州丰富的彝族文化资源,把楚雄建设成为充分展示彝族文化,全国独一无二彝族文化特色大城市的建设方案。刊发于《云南城市规划》的《立足彝族文化特色,建设姚安梅葛文化广场》一文,论点和构想被设计单位全面采纳,目前项目早已实施完成。uq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方面40余篇。如:《姚安县名由来考辨》《“唐标铁柱”与古代姚州》《佛教在姚安地区的发展与融合变迁》《“光禄”之名由来辨析》《蕴藏于滇中名刹龙华寺中的文脉》《清代姚安籍知名诗人学者夏诏新》《骆宾王在姚安撰写的三篇文稿及其它》《纪晓岚之父姚安公纪容舒》《试论传统风水理论对姚安建筑文化的影响》《清代“改土归流”与姚安高氏土司的消亡》《姚安名宦李士厚》《明清时期屯边移民对滇中地区的影响》《明代航海家姚安籍大宦官杨庆初识》《彻庸大师对滇中文化的贡献与影响》《陶珽与滇中文化初考》《彝族农民起义领袖金肇盛》《姚州都督张虔陀与“天宝战争”》《李贽的民族观浅识》《姚安对李贽佛学思想形成的影响》《李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思想的现实价值》等。分别发表于《云南社会科学》《云南文史》《云南政协报》《丽江文化》《楚雄社科论坛》《楚州今古》《彝族文化》《楚雄文博》等刊物。关于姚安县名“姚安”的由来,许多地方史志和资料中都说,是源于“姚姓居民较多”,但现实中姚安姓姚的人口却十分稀少,长期无法解释清楚。在《姚安县名由来考辨》一文中,戴国斌同志从当地历史、语言、文化、地理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论述,得出了“姚安”一词源自于古代当地彝族语言,意思是“大坝子、长满水草、可以放牧绵羊的地方”,指的就是现在姚安坝子的结论;在被世人誉为“海内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中,作者孙髯翁先生使用了云南历史上最著名的四个历史事件典故,“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其它三个已早有定论,而关于“唐标铁柱”的地点问题则一直争论不休。有姚安说、祥云说、弥度说、大理天生桥说等等。戴国斌同志在《“唐标铁柱”与古代姚州》一文中,从当时的政治态势、自然环境等多个角度切入,运用充分的史料和证据作为支撑,进行论述。得出了“唐标铁柱”的地点在古代姚州境内的结论;另外,《李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思想的现实价值》一文除参加在福建泉州举行的李贽诞辰49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外,还被收入了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李贽思想的当代价值》一书,在海内外公开发行。uq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族文化研究方面20余篇。如:《马游坪彝族“超哩若麦哩卓”与泸沽湖地区摩梭人“阿夏”婚比较研究》《渔泡江流域彝族毕摩驱鬼仪式》《“倮倮颇”与他留人生活环境及文化习俗比较》《渔泡江流域的节日和民俗调查》《马游坪遗踪觅拾》《漫话“梅葛”》等,分别分别发表于《云南群众文化》《丽江文化》《楚雄社科论坛》《马缨花》《楚雄方志通讯》等刊物。在马游坪及周边渔泡江流域地区的“倮倮颇”彝族中,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依然保存着一种比较奇的“超哩若麦哩卓”婚姻形式。外界对此多有歧义。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编撰的打印本《姚安县民族志》中,也将其定义为“乱性”、“陋习”。作为“倮倮颇”彝族人的戴国斌同志,在发表于《丽江文化》和《楚雄社科论坛》的《马游坪彝族“超哩若麦哩卓”与泸沽湖地区摩梭人“阿夏”婚比较研究》一文,以本民族自己人的视觉,将马游坪地区“倮倮颇”彝族的“超哩若麦哩卓”与丽江地区摩梭人“阿夏”走婚制进行了深入对比。提出了“倮倮颇”彝族的“超哩若麦哩卓”婚姻形式,绝对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乱性”和“陋习”,而是与摩梭人的“阿夏”走婚制一样,是古代母系社会制度的遗存。是研究古代母系社会制度现存的珍贵“活化石”的结论。uq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方面30余篇。如:《加快云南旅游强省建设的几点建议》《从甘肃河西走廊的发展经验看姚安文化旅游产业培植》《民族文化名村马游坪保护与开发规划刍议》《立足现有资源特点努力培植姚安旅游产业》《休闲体验娱乐时代来临,姚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困惑与突围》《南永彝族文化风情带文化旅游开发构想》等。分别分别发表于《云南城市规划》《楚雄社科论坛》《楚州今古》《云南农村经济》《彝州经济研究》等刊物。《加快云南旅游强省建设的几点建议》曾获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原云南省旅游厅承办的“云南旅游强省建设建言献策”征文二等奖和楚雄州人民政府(2012年—2013年度)优秀社科成果评选三等奖。uq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地方区域经济研究、党的建设及其它题材方面30余篇。如:《依靠科技进步是姚安从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的必然选择》《姚安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转换机制,加大投入,培强做大姚安蚕桑产业》《加快姚安食用菌产业培植发展的思考》《面对新形势、办好县级台》《巩固和发展“学教”成果的思考》《姚安县推行村务政务公开情况调查》等。分别发表于《云南科技管理》《云南农村经济》《云岭声屏》《楚雄社科论坛》《楚雄科技》《云南环境保护》《彝州论坛》《彝州经济研究》《云南城市供水》《楚雄州生态学会论文集》等刊物以及收入楚雄州“村建”、“三个代表”学习教育等各种集中教育活动的论文集之中。uq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长期坚持学术研究的同时,也从事文学创作。有60余件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零星刊发于《金沙江文艺》《彝族文学报》《云南中共党史研究》副刊,《楚雄日报》《云南教育报》《楚雄党史党建》《马缨花》等报刊。一方面,他擅用长诗的形式描写重大题材。如发表于《云南中共党史研究》副刊的《放歌90秋》,发表于《楚雄党史党建》文艺栏目的《归来归来兮,香港!》《古老彝山换新天》等。长诗《孔繁森之歌》在《金沙江文艺》发表后,还曾获楚雄州政府“马樱花”文学创作二等奖;长诗《百年礼赞》在《荷城文艺》发表后,又被中国作家网、点击楚雄网、楚雄非遗网、楚雄州文化馆、楚雄州图书馆以及楚雄州10个县市中的武定、牟定等7个县市文化馆门户网站转载。另一方面,他的其它作品又深深植根于家乡故土。如:诗歌《彝山女人》《彝山春浓》《彝山秋》《彝山秋韵》《彝山印象》等,散文《红色彝乡渔泡江》《忘不了、那一束灯光》《远方、那片红色的热土》《晚霞溢彩亦生辉》《风雨沧桑兴宝寺》等都是直接取材于渔泡江流域地区“倮倮颇”彝族人民生活的场景或或对当地人和事的描述。报告文作品则主要是对当地一些重大事件的记录。如:刊发于《金沙江文艺》的《同圆世纪梦——姚安县水电路事业二十年发展纪实》(与人合作);刊发于《荷城文艺》的《厚土苍生——姚安“1.15”强烈地震纪实》;刊发于《云南广播电视报》的《震不断的电磁波》以及收入《走出贫困——姚安脱贫攻坚纪实》一书中的《汗洒乡间扶贫路》《走出贫困的人家》《杨仕英家的那些事》等。uq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倮倮颇”彝族人,血脉里流淌着彝族的血液。多年来,戴国斌同志始终保持着彝族人诚实、踏实、耐劳的性格。远离争权逐利的红尘漩涡,勤奋工作之余、不断进行思考,并将思考所得码成一段段的文字。犹如一株生长于渔泡江峡谷岸上的马樱花,不断吸取着这片土地给予的营养。虽身处远山、野岭,历经风雨,但也能够尽己所能,不时绽放出几朵小花!uq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作者简介:王娟花,姚安县文化旅游局党组成员、县图书馆馆长。有多篇文稿刊发于省、州、县各级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