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动态与资讯

彝文输入计算机:开启彝文信息化处理新时代

作者:刘兴祥 发布时间:2012-03-16 原出处:《贵州民族报》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彝文输入计算机,为彝文古籍整理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平台,今后,只要运用这套软件,就能实现彝文古籍整理和彝族文字的信息处理和学习。”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院长、彝学专家王明贵日前介绍彝文输入计算机软件时说。这也是由毕节学院承担的“古彝文字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项目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
Xz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Xz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彝文字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毕节市获得的首个国家级课题

“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于2012年11月完成并通过评审。谈到这个国家级的课题,王明贵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介绍,“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这个项目是由彝学研究院老专家陈英先生领衔申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2005年立项的“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及信息化项目”中的一个课题,这是毕节学院首个国家课题,也是毕节地区(今毕节市)的首个国家课题。Xz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统一之路艰难而曲折

据了解,在这套彝文输入计算机软件中,有彝族文字5356个,这些常用字是从8万多个古彝文字库筛选出来的,要在浩如烟海的彝文古籍中选出这些常用字,难度可想而知。陈英向记者介绍了彝文字库的收集和彝文统一的有关情况。Xz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说,彝族先民在创造和使用文字的时候,大家用字基本相同,随着彝族人向各地迁徙,彝语出现方音方言差异,各地的彝族学者,习惯按自己所操方音口语混用同音字书写或抄书,而不同地方的读者,又按自己所操方音口语去释读、理解书中所记载的内容。各地的彝书中,有记载古代人、事、时、地、物的内容尽管相同,而各自释读理解总有差异,此外,有些彝字在彝族毕摩(经师)手写过程中,随意增减笔画,改变字形,逐渐变成了一字多形。仅就滇、川、黔、桂彝文古籍中所写“天、地、人”三个字而言,不同的“天”字有23个,“地”字有77个,“人字有30个。各地的彝文古籍中,不仅按方音口语混用同音字,还混用着多形字。这样发展下来,形成“你的书我看不懂,我的书你读不通。”这就是彝文古籍“书不同文”的症结所在。Xz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此,滇川黔桂四省区于1992年成立了彝文协作组,随即组织由滇川黔桂四省区有关单位派出的一批彝语文工作者集中在昆明,从研究彝语方音方言入手,就各地的彝文古籍中,选取符合造字原则而便于书写、形体美观的字,共同整理一套“固定字形、字义,各按方音念读”的超方言通用彝文,编成滇川黔桂《彝文字典》,同时收集彝语各方言、土语区使用的全部彝文8万余字,编成滇川黔桂《彝文字集》。前者作为整理各地彝文古籍和研究彝学各学科的工具书,后者作为全民族的字库保存,这两本书已于2001年和2004年由云南、四川、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是西南四省区彝文协作的重大科研成果,它为彝文古籍整理和输入计算机提供了参考依据。Xz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地理的、方言等种种原因,彝文以同音假借字为用字的主要手段。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口语有六大方言二十五种土语,彝族先民们普遍混用同音字按自己的方言、土语撰写或传抄彝书,同一彝文而异体字多,一义多形的彝字大量存在。收集整理古彝字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又高投入的系统工程。”彝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兴才介绍。他说,在具体收集整理过程中,最为艰难之处在于需要多次邀请滇川黔桂四省区彝学专家在一段较长的时间中都聚集于毕节,不仅耗时,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尤其是对大量存在一义多形的古彝字,初步筛选出来后,反复对照经典彝文典籍,如《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物始纪略》等,经过专家反复多次讨论,甚至辩论,在学术上不断缩小分歧、逐步接近,实属不易。Xz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编撰超方言彝文字典为软件提供基础支撑

王明贵指出,彝族先民曾经建立过卢夷国、罗甸国、南诏国、罗施国、自杞国等国家,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体系和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彝族的居住格局是小聚居、大分散,口语上产生了差异,形成6大方言、25种土语,彝族先民们又有普遍混用同音字撰写或传抄彝书的习惯,传抄者又往往各按自己的方言、土语书写,因而造成同一彝文有许多异体字的情况,加上传抄者各自的造字、改字,致使一义多形的字不断增多,出现异体字较多的现象。为了全面、系统地深入整理、研究彝文古籍,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逐步达到“书同文”的目标,“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协作组”在组织整理一套超方言彝文的基础上,组织编纂超方言《彝文字典》,为此确定了“固定字形字义,各按方言念读”的原则,使其作为一部工具书的作用得到最好的发挥,能够普遍使用。王明贵说,受“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协作组”的书面委托,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陈英老先生主持《彝文字典》的增订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寻求出书资金。这部《彝文字典》增订本是作为“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的支撑成果,将使用新开发的软件成果来出书,其意义非同一般,在古彝文整理的计算机开发上是划时代的跨越。Xz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363个古彝文已基本满足古彝文学习和文字处理需要

对于输入计算机的这5363个常用字有哪些特点,如果输入计算机,这些字能否满足正常的学习彝文和出版的需要等问题,毕节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黄卫华介绍了这套软件的性能和特点。Xz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说,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研发的这套古彝文计算机输入软件和选用的5000多古彝文字,其特点有:一是在滇川黔桂彝文协作组组长、云南省彝学会会长马立三先生授权委托下,在原滇川黔桂《彝文字典》的基础上,由原字典业务主编陈英研究员再次组织滇川黔桂古彝文专家在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研究修订的,所选用的古彝文字有广泛的包容性和普遍的适用性;二是研制的这套软件和所选用的4000多古彝文字完全遵从古彝文的书写规律和构字规律,有很严谨的科学性;三是所选用4000多古彝文字是从古至今仍在彝文古籍中、滇川黔桂和全国广大彝族同胞中使用的活的民族文字,有其广泛使用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因此,古彝文计算机输入软件和所选用的古彝文字能在全国彝族同胞中能很好推广使用;四是该项目为国家相关部门对古彝文项目的首个立项,对今后古彝文信息化建设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此项项目的立项和项目的顺利结题对今后古彝文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Xz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用来研制输入法的5000多古彝文字,应该说基本能够满足对古彝文学习和文字信息处理的需要,但对出版和研究来说还应再增加少数生僻字、异体字,使其更能适应现代社会条件下对彝文信息化处理的需要;我们已使用了研制出的古彝文输入法进行《彝文字典》(增订本)的古彝文计算机录入,完全能在Word文档和文本文档上使用,但由于古彝文输法是由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和学校信息化管理中心的相关研究人员在借用其他国际区位码进行研制的,因此,在桌面上进行古彝文信息处理时需要反复进行切换,个别选字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但这些小问题并不防碍对这套输入法的使用,通过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古彝文计算机输入法将会更加完善,古彝文输入法的推广使用必将在广大彝区经济文化建设中产生积极的作用。Xz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教育部语信司、国家信息化标准委员会等国家有关部委给予了该项目的研究必要的项目研究经费支持,特别是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彝学会会长禄文斌、贵州省人大副主任顾久等领导多次亲临毕节学院检查和指导古彝文信息化工作,并多方协调、筹措研究经费,为学院完成“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项目的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毕节市委、市政府,毕节市民宗委,毕节学院也对该项目的研制给予了经费上鼎力支持,滇川黔桂四省区的彝学专家们,云南省彝学会、贵州省彝学会、毕节市彝学会、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毕节市民族研究所等地和单位的彝学专家们为该项目的研制和《彝文字典》(增订本)的编纂付出了的辛勤的劳动,特别是毕节学院党委书记陈永祥、院长张学立对此项目的立项、研究、争取和解决研究经费、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工作等花费了大量心血。Xz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输入计算机对于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具有开创性意义

语言文字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重要载体,可以说《彝文字典》的出版古彝文计算机输入软件的成功研制,对贵州彝文古籍整理和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促进贵州各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采访介绍时,王明贵说,全球化使彝族传统文化处于濒危状态,彝文古籍正在面临快速毁坏、消灭的情形中,宝贵的文化财富将逐步消失。但现代科学技术为抢救彝文古籍、传承彝族文化和促进彝文的应用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古彝文整理及计算机输入软件”的成功开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第一,彝文古籍的整理进入科学化时代,可以结束重复手抄的传统方式。那些珍贵的彝文古籍原件,在经过各种科学手段特别是用古彝文软件整理、出版之后,可以永久封藏起来,又让读者和研究家能够知其内容,进行阅读和研究。第二,彝文古籍的出版和发行、传播进入规模化时代,打破了量小、数少的传统出版、发行和传播模式,许多古籍可以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认识、学习和加入彝文古籍研究的队伍。第三,濒危的彝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应用和推广进入信息化时代,彝文教材的编写,双语教育的手段,彝族文化传承的载体的规范,彝文应用范围的扩展,特别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彝族地区的贯彻落实,运用了这一新的手段,会更加迅速,效率倍增,深入人心。所以,这项工作不但具有学术价值,还可以促进社会管理手段的创新。不仅仅具有开创性的价值,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Xz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原载:2012年3月16日《贵州民族报》民族语文专刊

所属专题:

毕节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