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母语日:中国专家呼吁拯救濒危少数民族语言
2000年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语言报告》提供的中国部分资料包括82种语言,学术界估计,如果算上那些尚未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语言,中国的语言大约有120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濒危语言研究》一书的作者徐世璇告诉记者,目前这120种语言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几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
如赫哲语,目前能用本族语交际的只有十几个60岁以上的老人,将稍微能讲一些赫哲语的人也包括在内,最多不超过50人;满语,现在只有约100人能够听懂,约50位老人还可以说;塔塔尔语,塔塔尔族总人口5064人,本族语的使用人口不足1000人;还有仙岛语,是阿昌族一个支系使用的语言,使用人数约100人左右……
这些语言消失的原因,一方面,是一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兰州大学研究西北民俗方面的专家柯杨说:“当时民族语言中没有政治、科技的名词,像现在的好多现代词汇都沿用汉语的说法。这些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很有限,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愿再去学习。掌握这些语言的老一代人去世后,语言将没有办法传承下去,渐渐这些语言也就消失了。”
另一方面,是基于本民族一种错误的语言观念。徐世璇说:“许多年轻人都觉得说自己的地方语言很土。他们虽然对本民族语言有感情,但在与现代社会的接触中却因为经济的落后而对本民族的语言失去自信,进而选择放弃自己的语言。”专家调查表明,越是经济发达和比较开放的民族,如白族、壮族、纳西族等,人口受教育程度很高,使用双语的人数也很高。
云南大学研究语言和民族文化的木霁弘先生说:“现在中国的民族语言已经到了一种非抢救不可的地步,一种语言的消失不亚于一个物种的消亡。”
专家指出,那些濒临消失的语言大多没有相应的文字,而保留在山歌、传说等口头语言形式中,靠口耳相传世代相袭。
语言缺失的问题,中国的语言学家早有关注,但都是对自己研究的语言领域的一些分散调查整理,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一些语言衰退趋势越来越明显,过去一些不自觉的个人行为逐渐变为自觉的集体行动,各机构相继设立集体课题,在较大的范围有系统地对一些小语种进行调查描写和分析研究。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支持这项工作,拨出专项资金,支持中国每年研究保护两种濒危语言。徐世璇介绍,虽然现在和过去比起来,中国在保护濒危语言方面的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人们的社会文化意识相对还是比较薄弱。
由于研究资金的缺乏,研究工作的开展遭遇了很大的困难。徐世璇告诉记者,研究濒危语言必须申报课题,而每年中华社科基金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面的课题只有5个名额。由于国家每年批的项目很少,许多学者都是采取一种民间自发的调查方式。徐世璇说,这样一方面不利于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一方面也使调查资料散落在个人手里。
目前,中国有许多学者在奔走呼吁从事抢救濒危语言的工作。徐世璇说:“当务之急是设立有关濒危语言的重大课题,投入经费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有系统地进行全国濒危语言的普查工作并设立档案保存。”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