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通史编纂工作座谈会侧记
《中国彝族通史》编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座谈会上,与会人员畅所欲言,共商彝族文化发展大计。(楚雄日报记者子明摄)
四月的彝州百花争艳,草长莺飞。2011年4月15日至17日,在我州各族群众欢庆建州53周年之际,迎来了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中国彝族通史》编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楚雄举行。在16日下午举行的《中国彝族通史》编纂工作座谈会上,滇、川、黔、桂和北京专家学者及四省区彝族同胞、老领导共聚一堂,共商彝学研究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大计。
四川省委原副书记、四川省政协原主席、《中国彝族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冯元蔚在发言中说,《中国彝族通史》全面、系统地述论了中国彝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过程,正确阐述了彝族的源流、彝族和其他民族的关系。同时,也展现了彝族人民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建设边疆以及对祖国历史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较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推进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川省政府副省长、《中国彝族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张作哈充分肯定了通史的质量,并表示积极支持做好彝文字的规范等工作。贵州省政府副省长、《中国彝族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禄智明对通史编委会专家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并表示在后续的彝学研究工作中给予大力协作。
“彝学研究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服饰、建筑等都必须创新,要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既要研究经济问题,也要研究社会问题。”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中国彝族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禄文斌在肯定了《中国彝族通史》编纂工作的意义后提出建议。他说,《中国彝族通史》出版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加强四省区的协作,着力解决好彝族文字的规范和普及推广工作,这是广大彝族同胞的共同愿望。
云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中国彝族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编万永林认为,即将出版的《中国彝族通史》把中华文明的源头往前推进到公元前4500年,研究了彝文的起源,展现了彝族天文历法的先进性和彝族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该书的出版,将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有益补充,对全面了解掌握彝族历史文化,对经济繁荣、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省民委原主任、《中国彝族通史》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编马立三对今后的彝学研究提出了建议。他说,要抓认识、抓重点、抓彝族古籍的研究,研究毕摩文化,抓彝族地区经济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学会的彝学交流与研究。
州委副书记、州长、《中国彝族通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杨红卫说,《中国彝族通史》经过近十年的编纂,凝聚着众多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智慧和汗水,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通史研究的空白,这是中华民族的幸事,更是彝族同胞的幸事,具有里程碑意义。他建议,要进一步扩大宣传,扩大《中国彝族通史》的影响力。《中国彝族通史》出版发行后,要进一步做好专题研究、宣传普及等后续工作。
《求是》杂志原总编、云南省委原副书记、《中国彝族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王天玺说,与会老领导和专家学者高瞻远瞩,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编委会将认真研究,修改完善,并决定今年正式出版《中国彝族通史》。他要求,四省区要继续团结协作,充分发挥智慧和力量,做好彝文规范、普及,以及《中国彝族通史简本》、电视专题片拍摄、宣传等方面的工作,让彝文化走向世界,让民族文化之花更加璀璨。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对《中国彝族通史》的出版发行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并就进一步做好彝学研究和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工作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
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杨正权,州政府副州长杨元茂参加座谈会。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