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市彝族尼苏文化传习馆参加2025年艺术人类学研讨会
铭记先祖教诲,传承先祖文化
2025年3月30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艺术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与红河学院联合主办,红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承办的2025年艺术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红河学院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以“艺术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有来自省内外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会。蒙自市彝族尼苏文化传习馆馆长普长寿老师也受邀参会,并提交了学术论文。
在研讨会上,普长寿老师作了发言汇报,向专家学者们介绍了蒙自坝区彝族文化的基本情况,以及彝族尼苏文化传习馆的创建背景、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果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他着重分享了传习馆在传承民族歌舞文化、丰富乡村文艺、提升农民精神生活、展示全面小康社会、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获得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
传承与创新:一位乡村文化守望者的坚守
普长寿老师几十年如一日,怀揣对彝族文化的热爱,初心不改,埋头耕耘。二十多年来,他利用空闲时间调查、收集彝语词汇。2018年他与妻子李惠琼老师在老家仁厚村利用自家房屋创办了“蒙自市彝族(尼苏)文化传习馆”,免费教授村民及彝族文化爱好者彝语、彝文、彝歌。
自成立以来,传习馆积极开展各类文化传习活动,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开展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习、交流与宣传。同时,传习馆与红河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少语专业)建立了校地合作伙伴关系,成为该专业的重要实习实践基地之一。多年来,双方在实践教学、实习、文化讲座、文艺联欢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除了每个周末为本村上百名村民提供文化服务外,传习馆还成为连接城乡社会与民族文化的桥梁,多年来接待了州内外来宾和游客上百人次,成为蒙自市新时代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案例。同时,传习馆也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长桥海湖畔的网红打卡地。
彝歌传唱:让民族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普长寿、李惠琼两位老师充分发挥能歌善舞的特长,成立了传习馆合唱团,带领村民传唱彝族山歌与红色歌曲。他们不仅在本地教学,还频繁受邀外出演出,深受周边村寨村民及市内社区居民的喜爱。
近年来,为了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传习馆将《我和我的祖国》《永远跟党走》等红色歌曲翻译成彝语传唱,并结合地方特色,将传统花灯曲调改编成《乡村振兴要做好》《三话六学记心上》等彝语歌曲,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地彝族村寨的深入传播。
凭借突出贡献,2023年,蒙自彝族(尼苏)文化传习馆被蒙自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评选为学雷锋志愿服务“六个一批”先进典型,并荣获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其中,“每周彝歌”项目被评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而普长寿老师本人也被评选为“蒙自市最美志愿者”。
文化抢救与研究:为民族语言留存历史记忆
除了文化传播,普长寿老师还潜心研究彝语文,致力于濒危语言的抢救与保护。他长期收集整理彝语尼苏话的语汇资料,留存了宝贵的文献记录。2018年,他撰写并内部出版了《蒙自彝族(尼苏)语汇》,2023年,他正式出版了《彝族尼苏话与汉语常用词汇对照》,为蒙自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展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取得了诸多成绩,传习馆的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包括文化抢救与保护速度慢于消亡失传速度、教学场地狭小、资金短缺、代际传承断层、师资匮乏、课程内容单一、自媒体宣传力度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普长寿老师在此次研讨会上与多位专家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努力寻求更好的解决之道。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普长寿老师正是这样一位新乡贤,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彝族文化,不仅保护传承了民族文化遗产,也成为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榜样。他的事迹值得我们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和敬佩。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图片来源:孔令永、网络;指导教师:李金发(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审核:普长寿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