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观点与学术争鸣

苗族芦笙的文化价值和传承发展

作者:​管鹏 发布时间:2024-10-14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摘要:苗族芦笙作为苗族传统而古老的簧管吹奏乐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本文旨在探讨苗族芦笙的文化价值,包括其在苗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艺术表现形式及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当前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苗族芦笙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苗族;芦笙;文化价值;传承发展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m1.jpg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引言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苗族芦笙作为苗族文化的象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苗族人民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苗族芦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苗族芦笙的文化价值和传承发展,对于保护和弘扬苗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3.jpg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苗族芦笙的起源与发展

1.1 起源传说

苗族芦笙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其中较为流传的一种是关于引诱太阳的传说。据传,远古时期天上有九个太阳,晒得五谷不能生长,人们生存艰难。后来,一位大力士射下八个太阳,剩下一个吓得不敢出来。为了让太阳重新照耀大地,人们制作了芦笙,吹奏美妙的芦笙曲,最终成功引诱太阳出现,万物得以生长。这一传说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也体现了芦笙在苗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 历史沿革

苗族芦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其前身可能与汉族的竽有关。据文献记载,芦笙在唐代已有演奏,当时被称为“瓢笙”。到了明清时期,芦笙在苗族地区的普及程度更高,成为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芦笙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种类也逐渐增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风格。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7.jpg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苗族芦笙的制作工艺

苗族芦笙的制作工艺复杂精细,需要制作工匠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手艺。芦笙主要由吹管、音斗、笙管和簧片等部分组成,材料多选用芦笙竹(苦竹)、无结逢的杉木树心和经过加工后的钢片等。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选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装簧片和定音等多道工序。其中,打磨簧片和定音是最为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到芦笙的音质和演奏效果。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苗族芦笙的文化内涵

3.1 节日庆典

苗族芦笙在节日庆典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逢年节,苗族人民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芦笙的悠扬旋律和欢快舞蹈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加深了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2 祭祀文化

在苗族祭祀活动中,芦笙不仅是乐器,更是拥有通灵功能的法器。通过吹奏芦笙,苗族人民能够营造庄重而肃穆的氛围,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死者的怀念。芦笙在丧葬仪式中尤为重要,通过特定的曲调和节奏,传达出对死者的哀悼和尊重。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3 婚恋文化

芦笙还是苗族青年男女传达爱慕之情的纽带。在芦笙盛会上,青年男女通过吹奏芦笙和跳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当男青年对着心仪的女青年吹奏芦笙时,不仅是在展示自己的才艺,更是在传递爱慕之情。而女青年若有意,则会将定情之物挂在男青年的芦笙上,以此作为回应。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8.jpg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苗族芦笙的社会功能

苗族芦笙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多重功能。它不仅是娱乐工具和文化载体,更是苗族人民沟通交流、传承文化的重要桥梁。通过芦笙的吹奏和舞蹈,苗族人民能够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增强团结,共同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1 社会生活与情感表达

苗族芦笙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苗族人的生活中,“事事皆入笙歌、处处均有笙乐”,芦笙几乎渗透到苗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是庆祝丰收、婚嫁、节日等喜庆场合的必备乐器,也是苗族人民表达喜怒哀乐、寄托情感的重要工具。芦笙的音色丰富多变,能够充分表达苗族人的内心情感,是苗族人民思想感情和奋勇上进的精神支柱。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2 艺术表现形式

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芦笙为伴奏乐器,舞者自舞自奏,动作明快,多姿多彩。芦笙舞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英勇顽强、勤劳朴实的民族气质,还促进了人际之间的社会交往,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身心健康。芦笙舞与芦笙音乐的结合,构成了苗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3 文化传承与历史见证

苗族芦笙是传承苗族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重要载体。芦笙制作技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它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还见证了苗族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芦笙的吹奏和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10.jpg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苗族芦笙的传承现状

5.1 传承人的坚守与贡献

在苗族聚居地区,如黔西、川南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丘北、砚山、马关等地,仍有许多技艺精湛的芦笙制作师和演奏者坚守在传承的第一线。他们不仅掌握着芦笙制作和演奏的精湛技艺,还通过教授徒弟、开展文化交流等方式,积极传播苗族芦笙文化。这些传承人的坚守和贡献,为苗族芦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2 面临的挑战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苗族芦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逐渐减弱,愿意学习芦笙制作和演奏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方式较为保守,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苗族芦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苗族芦笙的传承发展策略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 加强教育和培训

为了促进苗族芦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年轻人对苗族芦笙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同时,鼓励传承人积极传授技艺,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才加入到苗族芦笙文化的传承队伍中来。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2 创新传承方式

针对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应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例如,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开展线上教学和交流活动;与旅游、文化产业等相结合,打造苗族芦笙文化品牌;通过举办音乐节、舞蹈比赛等活动,提高苗族芦笙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苗族芦笙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传承人提供资金、场地、设备等支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苗族芦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结论

苗族芦笙作为苗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是传承苗族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重要载体。面对现代化进程的挑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苗族芦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苗族芦笙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创新传承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措施的实施,相信苗族芦笙文化一定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PC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辞典》,缪天瑞,吉联抗,郭乃安,主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85年版。
[2]《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袁静芳,主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
[3]《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伍国栋,编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
[4]《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中央民族学院,编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出版,1986年版。
[5]《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杜亚雄,编著。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6]《文山苗族》,王万荣,主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2008年版。

作者简介:管鹏,男,彝族,1978年12月12日生。酷爱文学、音乐和文化。长期扎根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写作题材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新闻、歌曲写作及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等。在《人民日报》、《歌剧》、《云南日报》、《云南民族》、《今日民族》、《民族音乐》、《民族时报》、《云南群众文化》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500余篇/首/则,受过多次表彰,有部分作品获奖。
特别申明:本文图片由作者搜集整理和提供,旨在公益宣传民族文化。图片版权归属原作者和媒体所有,如涉及版权事宜,请与我们联系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