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米的中国脚步——德国学者塔马拉·魏斯访谈摘录
塔米的中国脚步
──德国自由作家、影视人类学者塔马拉·魏斯访谈摘录
·塔马拉·魏斯简介
塔马拉·魏斯(Tamara Wyss),人类学方向的德国电影制作者、摄影师和讲师,从1970年到1974年,在柏林的Deutsche Film-u.Fernsehakademie学院学习,并于1996年获得牛津大学布鲁克斯文化研究文学硕士学位。从1980到1982年她成立并致力于一个佛得角共和国的农村媒体工程;并且在英国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成人教育,旨在研究像爱尔兰Tinkers 之类的少数民族。她的工作是做为柏林电影学校、英国的大学和继续教育学院的一个演讲者。她做了大量的电影,两个摄影展,并与一些非政府组织合作。
塔马拉·魏斯(中文名“塔米”)的祖父是清朝时德国驻成都领事馆的领事,1910年,他的祖父第一次在西南的安宁河边认识了一个彝人,开始关注起彝族人和彝族文化,并在大堡包、三河口、峨边、马边拍摄了大量当地彝族人的照片。在2005年的美姑国际彝学会期间,彝族人网记者阿瑟结识了这位一直关注彝族文化的国际友人,并对她作了简短的采访。
阿瑟:你的祖父母是在什么情况下拍这些彝人的照片的?
塔米:我的祖父是当时在清朝时德国驻成都领事馆的领事,我的祖父母非常喜欢冒险,喜欢旅游。1910年,我的祖父第一次在西南的安宁河边认识了一个彝人,然后非常想和这个彝人保持联系,但是当时官方不支持。所以1913年我的祖父母第二次出行,没有告诉成都的朋友,自己跑去找,去了现在的大堡包、三河口、峨边、马边这些地方。当时通过一个人的介绍,认识了一个地位比较高的彝人[这个彝人是乌袍家族的人],这个彝人就准许我的祖父母在他管辖的领地里旅游。这些照片就是这两次出行的时候拍的。
阿瑟:为什么你的祖父母会对彝人感兴趣?
塔米:因为在当时的清政府统治下,彝族还是很自由的。另外是,因为德国人和中国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谁是德国人,谁是中国人。长相差别很大,但是彝人就不同,彝人身上有像汉人的地方,也有像德国人的地方。还有一点就是彝人多住在野外,而德国也是在野外建立的文明,我的祖父也喜欢打猎。
阿瑟:你是因为什么喜欢上彝族的东西的?
塔米:方对于彝族的认识,是从祖父母写的日记,还有他的照片,因为祖父母去世早。看了照片后,我看了很多关于彝族的书,也写了不少东西。1940年有一本在成都出版的书里面提到了乌袍家族,因此,我开始有意识的寻找乌袍家族.2001年去了峨边,由于时间少,没有收获。2002年去了昭觉,也没有找到。2002年我拍的第一个片子里面,叫《中国鞋子》。里面有相关彝人的花絮,但后来我不想把彝人这个题材仅仅作为花絮,而是想专门来拍一个片子。
阿瑟:这部片子现在还在策划中还是已经在开始拍了。
塔米:现在还在策划中,还在寻找素材。
阿瑟:这些照片对你的人生历程有何影响?
塔米·魏斯:正是因为这些照片,我才开始关注其他国家,而且当时中国给我一种童话般的印象。
阿瑟:这次参加美姑国际彝学会,除了展示这些老照片外,还准备做什么?
塔米: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乌袍家族的后代,如果找到了,拍这个片子就更好了。这次到美姑来,我还想住在一家毕摩家里,看完他教毕摩的整个过程。但是我们希望自己找到这个人,这样更好,如果别人介绍给我们,可能会介绍很有代表性的毕摩。(我)喜欢用图片和声音记录下日常生活。
(20日下午在毕摩文化园时,他们看到了一个要去学毕摩的年轻人,塔米的翻译周枫然找到笔者,因为年轻人可能汉话听不懂,叫我翻译一下,可惜人太多,后来找不到了。不过21日,周枫然说联系到一个毕摩,要收几个学生,可以到他家去,真是一个好消息。)
会议期间,塔米祖父在当年拍摄的照片也在凉山州美姑毕摩文化中心展厅进行了展出。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
- 2 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
- 3 谈“彝学”的研究
- 4 族史追忆
- 5 塔米的中国脚步——德国学者塔马拉...
- 6 “边疆人文”六十年
- 7 把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
- 8 论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
- 9 朱文旭彝语言学术研究访谈
- 10 凉山州毒品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