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资料与文献

龙倮贵教授新作《彝族图腾文化研究》

作者:阿鲁拉苏 发布时间:2014-05-11 原出处:红河学院国际彝学研究中心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龙倮贵(1963.9-  ), 曾用名阿倮,小名阿贵,笔名尼苏倮濮。男。彝族。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县边僻的彝族乡村世袭七代毕摩祭司家庭。19809月参加工作,1990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曾任过小学教师、民族文化工作者,现为红河学院三级教授,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红河学院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滇越合作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楚雄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及云南彝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毕节学院客座教授及彝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红河学院学报》审稿专家、责任编辑,红河州彝学学会副会长。参与编写出版《滇川黔桂<彝文字典>》、《红河民族文艺概览》和《红河民族文化简史》;整理出版彝族历史文献《吾查们查》、《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红河彝族阿哩》(上中下三卷)、《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尼苏史诗》,副主编出版《红河彝族辞典》和《红河彝族文化史》,执笔编著出版《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经籍·毕摩经卷·南部方言区》,出版专著《滇南彝族宗教习俗论》、《红河彝族文化调查》、《彝族原始宗教艺术文化初探》,合著出版《彝族原始宗教初探》、《滇南彝族原始宗教祭辞》、《滇南彝族尼苏颇殡葬祭辞》、《彝族原始宗教研究》、《彝族传统哲学思想文化研究》、《哈尼族传统宗教文化研究》,其中《彝族原始宗教研究》和《彝族原始宗教艺术文化初探》分别荣获第一、二届红河州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并后者荣获第十五届云南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三等奖。撰写发表《试析彝文文献中的彝族史学》、《红河彝族古代史研究》、《试析彝族虎文化》、《试析彝族龙文化》、《试析彝族竹文化》、《试析彝族葫芦文化》、《试析彝族阴阳观》、《试析哈尼族动物图腾崇拜》、《试析鸡与鸡蛋在哈尼族原始宗教和习俗中的功用》、《试析哈尼族社会中的长老意识》、《试析哈尼族创世神话中的进化论》、《试析红河哈尼族原生态舞蹈艺术》等百把篇150多万字学术文章。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内容提要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图腾文化,同其他民族一样,自从人类社会进入母系氏族社会以来,以狩猎、采集为维生的彝族原始先民认为,世间的动物、植物、无生物、器物以及某种自然现象,特别是虎、龙、竹、葫芦、鹰、马缨花、牛与自己氏族部落有血缘关系的,就将它们尊奉为本氏族、本部落的图腾标志和徽号。这种图腾文化孕育出来的也便成彝族原始传统文化的源头,随着彝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的而不断发展和丰富,并随着彝族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而日益复杂丰富彝族原始图腾文化中的虎、龙、竹、葫芦、鹰、马缨花、牛等。虎有黑虎、白虎、红虎、石虎;龙有天龙、地龙、火龙、水龙、蟠龙、雨龙、蛇龙、蛟龙、恶龙、善龙;竹有黑竹、绿竹、青竹、金竹、兰竹、小金竹、刺竹、苦竹;鹰有黄鹰、黑鹰、鹫、雕;马缨花有白杜鹃、白马缨花、红马缨花;牛有野牛、黄牛、水牛、红牛、白牛、花牛、公牛、母牛,等等,彝族原始先民认为某图腾物与本氏族、本部落有着亲属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因而彝族历代先民把它们当作自己的祖先,甚至始祖,或者把它们当作本氏族、本部落的惟一标志、名称、徽号,而且彝族历代先民认为宇宙天地万物都是它们所造所生所变,即有虎宇宙观和虎生始祖、龙宇宙观和龙生彝人,竹生彝人、葫芦传人种和葫芦救祖先、鹰救祖先和鹰助人、牛宇宙观、蝴蝶造天地观等等学说。彝族的这些图腾文化辐射出来的各种原始传统文化又反映在彝族创世史诗、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宗教礼仪、生产生活习俗中。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图腾文化,不论是虎、龙,或者竹、葫芦,还是鹰和马缨花,或者其他图腾文化,简单地归纳起来,它们发展的基本形式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偶像崇拜→灵物崇拜→禁忌文化。也就是说,彝族图腾信仰以自然崇拜为母体和基点层层递进,孕育出来的种种信仰文化形式,虽有许多与旧的形式和思想内容,即从朦胧到实物,从抽象到具体,由里及表,从群体到个体,但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总带有以往的各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基本形式和思想内容的遗迹和踪影。这种遗迹和踪影有的相当极为隐蔽,如同一条长期被泥土沙石、落叶枯枝所埋没的古道一样,埋没得越深越厚。只有逐渐清除那层千百年来沉积的覆没盖物才能发现它的这种遗迹和踪影。我们对彝族图腾文化的基本形式和内容的探讨,可以看出它们都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彝族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们反映了彝族原始先民的生产力水平和思维能力,体现了彝族历代先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处世观、自然观、生态观、宗教观、道德观、伦理观及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录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导言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章  图腾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节  图腾文化的产生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节  彝族先民的“图腾”观念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节  彝族先民的“入族”仪式与“成丁礼”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节  彝族图腾文化“禁忌”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五节  彝族图腾文化与“氏族外婚”制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六节  彝族图腾文化与祭祀庆典和“狂欢节”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章  虎图腾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节  虎生宇宙万物观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节  人虎互变观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节  虎为图腾徽号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节  虎为名号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五节  说虎绘虎塑虎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六节  崇虎祭虎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七节  戏虎耍虎舞虎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八节  虎力和虎星占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九节  服饰中的虎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章  龙图腾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节  龙生夷(彝)的神话传说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节  龙生万物观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节  龙为名号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节  彝族传统思想意识中龙形象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五节  龙为英雄人物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六节  耍龙舞龙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七节  服饰中的龙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八节  祭拜龙神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九节  祭龙节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章  葫芦图腾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节  创世神话中的葫芦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节  婚丧习俗中的葫芦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节  休闲娱乐中的葫芦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节  葫芦驱邪避害、捉鬼镇怪、招魂保福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五节  悬壶(葫芦)济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六节  科学技术标志一葫芦飞雷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五章  竹图腾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节  竹生人的神话传说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节  竹崇拜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节  竹禁忌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节  竹制法器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五节  竹制民居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六节  竹制乐器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七节  竹饮食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八节  竹简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六章  鹰图腾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节  洪水神话中的鹰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节  民俗中的鹰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七章  其他图腾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节  牛图腾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节  马樱花图腾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节  蝴蝶图腾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节  其他众多的家支性图腾文化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要参考文献书目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记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导言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伟大祖国的民族大家庭中,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人口众多、分布较广、富有文化传统的民族。彝族主要分布在祖国西南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重庆直辖市,居住呈大分散小聚居之状,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彝族人口最为聚居的地区,同时云南省石林、南涧、峨山、漾濞、宁蒗等彝族自治县,以及云南省巍山、新平、寻甸、元江、墨江、江城、景东,四川省峨边、马边,贵州省威宁,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等彝族和各族联合自治县里,彝族人口也比较聚居。此外,大抵北自大渡河,南到云南国境线,东到乌江,西抵澜沧江都有彝族人口以村落为单位的零星分布。在与中国接壤的东南亚、南亚国家内也有部分彝族居住。也就是说,彝族主要居住在大小凉山、乌蒙山、哀牢山及金沙江、南盘江、红河等两岸的崇山峻岭之中………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记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书中的部分内容曾先后在《云南彝学研究》、《中国彝学》、《毕节学院学报》、《民族学报》、《楚雄民族文化论坛》等发表,但有的观点首次向学人、同仁们公开亮相,以期抛砖引玉。……此拙作虽已停笔了,但因自己学识不深,水平极限,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且不会少,敬请读者,特别是彝学界专家、同仁多多赐教和匡正。b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