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边《神奇热布图》问世
乐山2013年11月28日讯(本石巫果)最近,由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曲比兴义经过多年收集、整理、研究、编辑的“热布”(彝语的音译,即草偶)书籍《神奇热布图》正式问世与读者见面。
《神奇热布图》一书是2010年在马边举办的首届中国马边热布(草偶)文化展览和热布(草偶)文化研讨会成果的结晶。该书共收录了作者简介,中央省市县领导和中外专家学者参观热布文化展览和热布文化研讨会及志愿者筹备展览与研讨会的16幅彩图,《移动的博物馆 活态的文化站》、《马边彝族“热布”:三星堆文化的活态呈现》等9篇论述“热布”文化的专著和185个热布图谱及参加彝族热布文化研讨会专家学者名录。全书共计140页。
“热布”是彝族民间由彝族毕摩在不同祭祀场所,用草编扎成的一种象征民族的精神信仰和自然鬼神崇拜习俗的偶像。据本书作者曲比兴义介绍,“热布”的编扎有其严格的材质、工具、方法和式样,有其专用的名称、来历和作用,有其编扎的程序、经文和祭仪等。毕摩根据祭祀仪式的需要和要求,用指定的草、麻绳、线、竹片等材料现场编扎,现场摆放,现场念经,现场表演。其工艺独到,文化独特,记忆活态,传承特殊(口口相传)。目前,马边的毕摩能用草编扎出200至300个“热布”。
曲别兴义说,每个“热布”的形态各异,有的似牛似马似鸡似兔,有的似人似神;有的是多种动物的组合,有的是人与动物的拼接;动物形象有奔有卧,人物形象有男有女,有立有跪;其基脚有呈三角形的,有呈四边形的,有呈圆形和椭圆形;有的能独自竖立,有的需竹片支撑。每个热布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的是一个节日的象征,有的是一种信仰的载体,有的是一种灾害的符号,有的是一种疾病的代号,有的是一种情绪的代称,有的是一段故事的再现,有的是一种环境的印象,有的是一种灾害的记忆,有的是一种生态的缩影。而且每个“热布”的背后都有一段神秘的故事、传说、历史和经文, 记载着彝族人的图腾崇拜、鬼神信仰、天文历法、物种进化、社会变迁、历史故事、风俗礼制等文化内容,而且还有可能是彝族古老文字符号的最早起源。
在祭祀时,一般要根据其类别,分别给予肉、食、油等,或用线或用绳捆扎,或用火将油烧香等。每次祭仪结束后,或被捆扎在树上,或被扔进水沟边,或被放入山崖,其放置也有规定的方向和要求,从不保留。
据悉,在马边举行的“热布”文化研讨会上,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小盾说,“热布”隐藏了比较高深的文化,从学术的眼光看,“热布”透露出的文化信息,远可推至“甲骨文”时代,乃至更久远。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院长、教授、诗人罗庆春说,“热布”和“扎布”(泥偶)是彝族远古文明的活态记忆,是彝族人造型艺术的发展,是彝族人灵魂救赎的替身,是彝族人生命骨力的抽象,是彝族人与自然界精神交流的媒介,是彝族人历史叙事的手段和途径,是彝族人关于身体智慧的象征载体,是彝族语言与文字的神力化身,是彝族传统宗教文化要义的传递形式,它包含了宇宙观、生命观、生育观、性爱观、生死观等。并且很多专家、学者和教授都认为,有的草偶造型奇特,跟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和人形有非常相似、相近、相同之处。
马边彝族毕摩的“热布”与马边彝族毕摩的扦插图谱一并于2010年被列入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书的编辑出版,对进一步收集、传承、保护、研究彝族毕摩“热布”文化有着重大的积极作用。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绿树挂银珠》——一篇涵蕴丰富的...
- 2 《云南彝学研究》(第二辑)出版
- 3 《宇宙人文论》
- 4 彝语辞书
- 5 《彝族六祖迁徙典籍选编》
- 6 《彝族源流》
- 7 《滇南散记》简介
- 8 《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
- 9 几部彝族经典著作
- 10 《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