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彝族同胞欢聚隆林共展彝风神韵
2015年11月12日是农历十月初一,为中国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彝族年”。当日,主题为“彝风神韵·唯美隆林”的中国 ·广西·隆林彝族文化艺术节在隆林各族自治县隆重开幕,来自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四省区的彝族同胞,身穿节日盛装欢聚隆林,共同演绎这个古老而神秘的火的民族的风采。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的彝族同胞在表演铃铛舞。
文艺汇演中,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彝族学会的《铃铛舞》蕴含着厚重的彝族文化,既具有独特的舞蹈艺术价值,又具有历史、伦理、哲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跳舞者在舞动中要摇响手中的马铃控制节奏,故称“铃铛舞”。舞蹈里还有许多技巧性动作,如猴儿搬桩、青蛙晒肚、甩飞机等,体力不支时常常摔伤。
那坡县彝族同胞在表演葫芦笙舞。
吹葫芦笙曲,跳葫芦笙舞,那坡县彝学会表演的葫芦笙舞《边寨彝家欢》,是彝家人劳作之余特别是年节及喜庆之日与生命融入一起狂欢的真实写照。
贵州盘县鸡场坪乡彝学会的《海马舞》曲调更具浓郁的地方特色。海马舞表演由四个阶段组成:第一段:马帮跋涉;第二段:调遣烈马;第三段:烈马争斗;第四段:降服烈马。表演风格狂野、粗狂。在表演中融唱、跳、跪、打为一体,保持着古老淳朴的民族原始遗风。
隆林县彝族群众在打磨秋。
“打磨秋”是隆林彝族同胞的传统体育活动。每逢春节、火把节,彝族群众就会在寨中平地或场坝上竖起一根粗如碗口、高约3米的木桩,桩顶上横放一根9至12米的坚木,两人各在旋木一端,手扶腹贴旋木,通过用脚使劲蹬地让旋木高低起伏,不断旋转。后来这项活动得到进一步挖掘开发,旋木上的两个人可以互抛香包、捡花,还可以在转至高处时表演“飞燕式”、“凤凰式”、“风车式”等精彩动作。隆林“打磨秋”曾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中获一等奖,此后又多次在区内外传统体育项目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两次、省级奖项5次。
送布谷鸟。
“送布谷鸟”是一种传承了千年的彝族民间习俗。相传“布谷鸟”帮助彝族祖先寻找到了火源,并帮助彝族人民报春,催彝人下种,催禾苗长,催庄稼熟,得到了彝族民众的爱戴和崇拜。彝族民众把每年的农历6月24日作为爱鸟、敬鸟、拜鸟的祭祀日。在“送布谷鸟”的当天,彝族人都会把做好的糯米饭、黄瓜、猪肉等祭品和一对“布谷鸟”道具拿到半山腰进行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