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克曲布]口弦之旅(一)
本次采访非常顺利,或许是因为被采访的人都有相当的艺术涵养,或许是因为我们同病相怜.我要说的是,我前期采访的这几个人绝对都是世界上仅存的几个口弦大师之一.今天我首先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俄地依火和他的家.(在宾馆里采访依火老师,我们默契的程度有时都觉得语言是多余的.只要他拿起手中那小小的三叶簧片.)
这是在去往俄地依火老师家的路上.南高原的山脉啊,我怎么爱,都爱不够!
一路颠簸,终于能看到依火老师家的村子,那样的陌生,又那样的熟悉.布拖阿都,一个武士部落的后裔,他们拥有激昂的高腔,也拥有最耿直的品性.他们如屯垦戍边的将士们一样在彝族迁徙的路上,一路驻扎,繁衍,在这样的地方你惟有呐喊和释放自己,才算融入其中...
许久没有回家的依火老师,甩下我们,急急地向家的方向奔去.我们远远地喊了一声:你们家到底有没有狗,请千万栓住啊.
回家不久的依火老师首先拜访的是他的启蒙老师:一位老口弦技师.依火老师最初和口弦的结缘就是这位老师的功劳。他们用阿都方言交流,我们听得很费劲,于是只能远远地为他们拍下了这张照片...
老人向我们大致讲解了口弦制作的过程,并示范了口弦制作的一些细节.
依火老师的母亲,一位70高龄的彝族妇女,犹如许多彝族妇女一样勤劳、贤惠,是家里唯一一个支持依火老师弹口弦的人。依火老师常常为她弹奏她喜欢的口弦曲,每当这时候,她总会默默地聆听,默默地流泪。(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啊)
犹如许多贫穷的家庭,依火老师家并不富裕,可你看见那些满屋子的酒瓶,你就能感觉到好客耿直的阿都人家。头一夜,整个村的人们都集聚到了依火老师的家里,我们彻夜畅谈,犹如千年前祖先们一样,围着篝火,谈的都是族内的事情,说的都是作物的丰欠。
我可爱的乡亲啊,是你们养育了一个个出走的灵魂,也是你们接纳了一个个疲惫的归魂。知道么?你们是我存在的动力,是我走向希望的源泉!每当我在远方回想那些在烈日下,在山麓间佝偻的背影,那些滴落在泥土里的汗珠,也落进了我的心窝,也溢出了我的眼眶,也打肿了我的脚背...
夜幕降临,我们离那片土地越来越远,心却渐渐触碰到了那片土地最厚实的根音,我们似乎又在归途上,渐渐地觉醒...
在回来的路上,我们碰上了一位年轻的口弦技师,这让我们激动不已,我们已和他约好为我们的片子做40副以上的口弦,让大师们同奏一首曲子。感谢阿克鸠射兄弟!
对于这个纪录片,我们充满希望和幻想,但愿这份喜悦也带给我的博友们一点点快乐。我们会在我的博客上陆续地为大家介绍我们的口弦之旅。(视频,音频,图片。)下一位即将介绍著名的口弦大师:海来比比女士。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