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彝家的火塘边
楚雄,人类的摇篮,早在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元谋人就在这里擎起了人类文明的火炬;楚雄,恐龙的故乡,轰动全世界的禄丰恐龙化石群在这里出土;在楚雄,世代生活着山的民族、火的民族、舞的民族――彝族。
每晚正在云南电视台旅游民族频道播出的,由楚雄、深圳两地联合摄制的41集大型人文风情丛片《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总长615分钟,分为风情片和人物片两部分,大容量、全景式地向人们再现楚雄的悠久历史,展示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火之舞》的名字来源于彝族人对火难以割舍的感情:彝族人把火视为生命,对火的崇拜不亚于对太阳的膜拜,那世代不熄灭的火塘就是彝族人生命中永恒的火把节;彝族人能歌善舞,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们始终保持着火一般热烈、赤诚的精神状态。
楚雄州委宣传部酝酿了几年,一直想拍一部宣传楚雄的片子,让没到过楚雄的人了解楚雄,让生长在楚雄的彝汉族人民更加热爱楚雄。深圳市文艺创作室主任李亚威,2001年到楚雄永仁县写作以扶贫模范臧金贵为原型的剧本《爱在远山》,她的真诚善良、专业才能赢得了楚雄州委的信任,她也为这一片贫穷但热情如火的土地所深深吸引。双方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让楚雄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楚雄”走到了一起,组成了《火之舞》剧组。剧组历时一年半,走遍了彝家的山山寨寨,跋山涉水,拍下一组组震撼人心的画面。
在万家坝,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铜鼓,这里的编钟比中原地区的同种乐器音域更为丰富,镏金技术早在2700多年前就使用了;彝族人多彩的服饰、围着火塘跳四笙、别开生面的姑娘房相思调、婚嫁仪式中的爬油杆、做客时必定要喝的栏门酒、姑娘们在插花节里选花神、彝族的历法、药志和戏剧……这部文化丛片中载满了楚雄的历史文化、人生百态、历史沿革等许多鲜为人知的丰富信息。《火之舞》在构思上,摒弃了许多风情专题片流水帐式的叙述手法,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让人们从多侧面了解彝族的民俗风情。
《看不透的黑井》、《桂花乡的李桂兰》、《为了娃娃上学》、《酱油的故事》、《农民画家王建才》……《火之舞》在布局上,跳出了风情片往往只专注于民俗、风情的视野,专门制作了人物篇,很好地展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人物为灵魂,以人的生存状态为主线,使得历史与现实在镜头中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画面中呈现。
《火之舞》拥有风光片般优美的画面,同时又有着《国家地理》中那种对文化继承、冲突、变迁的细腻而精确的捕捉和关照,编导理性的逻辑思维与感性的形象思维交融在一起。《求是》杂志专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火之舞》召开的座谈会上,专家们评价该片构图考究、音乐优雅、声情并茂、意蕴深远、具有醉人的艺术魅力。
表面上,《火之舞》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楚雄”;但实际上,它展示的是文化传承的规律与魅力。文化不仅仅是器物,也不仅仅是风俗,文化是一种创造、一种成果,也是一种性格、一种力量,更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之所在。而我们许多人所需要的正是走回到火塘边,举起文化传承的火炬,清醒自信而又自尊自豪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