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克曲布]口弦之旅(三)
去往丽江的路上,风景宜人,况且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都是令人向往的地方。行走在这样的路上你永远都不会感到疲惫。
这就是马国国工作的地方,丽江市文化馆就座落在这个宛如人间仙镜的黑龙潭公园内,这样的环境似乎就是为口弦这种天籁所设造的天堂。采访结束后,有个兄弟还在念念不忘地说叨着“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啊!”
伴随着悠扬的口弦,我们的采访也随之进行,她的故事也犹如她的口弦:时而简单,时而悠扬,犹如一首流传许久的谣曲,充满诗意,充满想象。于是我们对她在片子里的定位也有了初步的轮廓。那就是:南高原一位用口弦作诗的女子。她的诗歌里包含了传统的韵律,也融入了现代的气息与节奏。
口弦上唇,万物静寂。在这古老幽静的小院里,弦声颤颤,恍如隔世。弹者忘我,听者如痴,心魂如水珠击盘,洒开一片雨后的晴空万里,原本阴沉的天空,慢慢露出一道彩痕。
在她的唇边响起了流浪的口弦:遥远的荷兰口弦.荣幸之至。
前天,联合国成立62周年庆祝活动在北京举行,马国国同丽江纳西古乐团来京为庆祝活动作专场演出,她的口弦在晚会上得到了世界友人的高度评价。演出结束之后,她如约来到了陶然亭我们的公司,探讨关于纪录片,关于口弦,我们谈得非常愉快。如我所想,她有着彝族女人的传统品质,内心细腻,性格随和,情感也比较丰富,这样的人真的很适合弹口弦。在现场,我又一次被她原创的曲目《火把节之夜》所震撼!
马国国收藏的德国单片双簧铜口弦。特点:音色共鸣较大(因为是双舌簧片),延续音较长,但也比较难以驾御,需要比较大的气息来控制。
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荷兰口弦,特点:演奏时需要用牙齿咬住,用舌头和气息的来变换和控制旋律的走向和音色。这种口弦不熟悉的人几乎无法驾御,它的共鸣很大,演奏时容易引起头部不适。
这就是一切口弦的先祖,也是一切有舌簧片乐器的先祖:竹口弦,当然这是我们的老祖宗发明的。
三片竹口弦,目前很少人去演奏这样古老的口弦。因为它容易受天气的影响,发不出音或容易走音,而它本身的音色也比双片或单片的竹口弦短促,死板。
马国国,女,彝族,出生在小凉山的一个贫困山区:宁蒗,从小酷爱民间音乐,在奶奶的启蒙下开始学习口弦,并孜孜不倦地通过收音机对经典口弦曲目的模仿学习,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口弦演奏家。初中毕业后她被安排到了县文化馆工作,由于不满足于自己的艺术水平现状,她自费来到云南艺术学院进修乐理,199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毕业后的她一直从事口弦演奏艺术工作,如今已是著名的彝族民间口弦演奏家。在长期的表演工作中,马国国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她演奏的口弦不仅种类多,技巧娴熟,而且曲目丰富多彩,旋律优美动听。在继承传统曲目精华的同时,自创了属于自己的演奏技法和旋律走向,让古老的彝族口弦绽放出了惊艳的火花。如今在丽江文化馆工作的她,曾多次获全国、省、市大奖,参加过云南民间艺术团赴荷兰、美国等重要演出。在不断提高创新自身口弦技艺的同时,她一直对彝族口弦演奏艺术的日渐式微感到忧虑,为了让口弦被更多的人们所喜爱,她曾在宁蒗组织演奏过多人的口弦群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曾为了不让一位会做竹口弦的老人手艺失传,苦口婆心地动员他的儿子继承父业,终于使得老人的手艺后继有人。马国国研创了一套口弦教学方法,使得一直以来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口弦音乐有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入门方法,不少其他民族和国外的学生都来向她学习口弦演奏。如今她的学生也都有了一定的成绩,说到自己的学生们,她感慨地说:自己的学生里,彝族学生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这让人心里多少有些遗憾……
终于完成了《口弦之旅》的丽江之行,沿着宁蒗彝人当年的迁徙之路,我们带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踏上归程,未来的拍摄之路在我们的眼前愈发清晰。再回首,在丽江古城里那个古老幽静的四合院里,口弦声声绕梁三日而不绝。在前方,晴朗的天幕下,一片片白色的披毡暗合音律,披在赤脚孩子的身上,盖在远行人的梦里!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