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七年甲居之痒

作者:一心走路 发布时间:2015-10-28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沿着一条狭窄、弯曲的,明显由脚步夯实的泥土路缓缓步行,泥土路的两旁野草杂生,秋意渐浓也按捺不住高原的丝丝绿意,阡陌间着溪流,卡帕玛群峰雪山下,水与草木一定是邻里。田地间果木稀疏,分别着田野的归属,晨雾与袅袅炊烟交融,缭绕着整片山谷。
 
  朦胧中远远望去,略显枯黄果木林中,恰似佛教徒正襟危坐的藏居寨楼映入眼帘。藏居带有宗教色彩的红、黑、白三色,据说源于牛肉、牛毛、牛奶,象征藏民生活中重要东西。 一些人爱说彝族人红、黑、黄三色文化,但我一直认为不管彝族、藏族,还是苗族、羌族等都是多色文化,因为天空是多彩的、大地是多彩的,世界更是多彩的。 
 
  穿过苹果、梨树林时,十月已至,惊讶零星果子还结在树上,地下铺满大大小小的果实,有腐烂的、有金黄的。下意识弯腰拾食时,一直默默陪伴的拉姆笑眯眯地说:不用捡,过会儿我给你们摘树上的,她的声音清脆至极。
 
  拉姆是多年前成都的故事,同窗。已为人母,善良的她在我们的日子里演绎了一个古老的故事,丑小鸭与白天鹅,惊奇至今的还有她的天籁之音,现实版的拉姆女神,就落地在革什扎河、牦牛河、大小金川河的发源地或流经处素有“岩石巅上的城”里贤夫孝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一群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土家族等等的孩子背负民族、地域、家庭使命,聚集在现在最成都的宽窄巷子的名叫28中的一个地方。他们与内地养尊处优的孩子似乎有些不同,尊严、争强和好胜,图新立志后,那场震惊世界的地震未来前,他们已洒落大江南北,平静的地事业和生活着。
 
  2008年5月12日,是个苦痛的日子,他们永远失去了一个同学、灾区的经历了生死离别、灾区外的也经历心灵煎熬,在灾难面前,他们挺立着互助与互慰。
 
  就在那年的国庆假日,他们毅然在母校附近开了个刻骨铭心的同学会,证明他们团结、友爱与坚强。那场七年前的同学会,拉姆家事没来,活在性情中的杨、史与我醉在了大家面前。
 
  杨、史一直都是挚友,老王履新不久,更多的是,他爱人的家人,也是他家人当年在汶川,受了灾,他无心去是可以理解的,路中杨偷老婆的钱被发现是件插曲,它让我们愉悦到了同学会的场地。
 
  彝族有句谚语:人家骑马前面走,你骑根杆杆后面追,我就是那骑杆杆的人。决定藏地甲居行,是在同学会结束的头一天,从不主见的史成了领队,杨的犹豫不决着实让人郁闷, 玩伴炮哥、可亲的尼玛哥与高高姐一路同行。
 
  雅安、泥巴山、泸定、古扎镇时尼玛和高高先回康定,那时康定不是今天的市,炮哥老家丹巴,一路陪同,那夜,我们与拉姆及炮哥的亲友宿醉,可爱的杨在成都宿醉。
 
  就在藏地行的溜溜康定某夜,我们与因公未参加同学会的席舵及同窗宿醉,后来一想其实长途奔袭藏地行就是为席舵和拉姆补过同学会,杨同时间在成都宿醉。
 
  狗吠就证明人家,那只吠中的狗见着拉姆,摇尾乞怜起来,给了我们一种亲切感。狗身在藏居寨楼底层,较为简陋,应该是家畜圈和杂物间。拉姆直领上二楼,门在侧面,从二楼天井传出一笑呵呵的声音,花甲之年、慈目眉眼、手捧线装书、老光镜吊带中,来得那么早啊!一声意外的问候,致使暖意全身。后来才知老人家身在体制内,但写过许许多多的剧本、小说、歌词,厉害的是还拍过几部电影,对藏史、藏戏、藏哥颇有研究,十足的藏族文化大家,退修后深藏秘地修性,境界决定他是真性情,那是拉姆的舅舅。 
 
  一片祥和中我们来到会客厅,厅里摆满琳琅满目的藏式茶饮、奶酪、甜品之类。一转眼功夫不见,拉姆摘来新鲜的梨子、苹果等,我们大小凉山河谷地带水果也丰富,可这样的季节现摘来吃生平是第一次。
 
  食物永远是好东西,可急于探秘的我还是溜了出来。整个寨楼房体坐北朝南,石木结构,外墙以白色、褐色与黑色圈涂成条纹,同时绘以日、月、星辰和宗教图案。
 
  二楼天井的三面都有房间,南面估计采光无建筑物。因为彝族信仰毕摩,有禁忌,二楼另外的房间,外面观察而没敢进去,但门面绘有海螺等宗教贡品、门框修饰花纹、门边书写藏文对联、门厅绘着叼蛇的大鹏鸟及各种宗教法器是看见了的,好像有个是经堂,神秘着。
 
  斗胆爬到三楼露天大阳台,遥望四周,灵气山谷中,树林里隐秘着田地和山寨,画卷般绝妙。
 
  突然传来美妙之音,下楼一看,原来心急总是吃不了热豆腐的史强迫开唱,我在想一个五音不全人都有这样要求,可见拉姆舅女的合作是非常完美的,据说此景已成了那方土地的名片和象征。
 
  拉姆舅舅的词与民族乐器伴奏、拉姆天籁之音,完满灵动的音乐盛宴,飘荡的焚音,致使我一次次放空了自己,醉在其中。
 
  拉姆舅舅的博大、仁厚、造就令人肃然起敬,我怀着虔诚与谨慎的心境向他介绍了彝族毕摩的一些文化,他对宗教以及原始宗教的领悟与独到更是让我五体投地。
 
  岁月匆匆,洗涤着平静的日子,七年后的今天,那场灭顶灾难、那次切切同学会、那日与一个老人的刻骨对话,回味在甲居的故事,我还在痒中。 
 
  (2015年9月25日凌晨一时 三衙书屋)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