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 童 裙
凉山彝族以前盛行早婚,家有女孩的人家因种种原因,譬如有的女孩命硬,占了兄弟属位,为了使女孩的兄弟们平安长命,根据占卜测算,父母得在女儿五岁或七岁或九岁……凡单岁时将她的童裙换了,或嫁出。这种嫁出只是消除在家中的户籍,不再参加家中的一切法事仪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嫁到婆家生活。
在凉山,订亲后的女孩,婆家比较富裕的,一是为了显摆自己的富有,二是为了增丁添口,早早将小媳妇娶回纳入自己的户籍,参加家中的一切法事仪式。但对于那些婆家由于经济条件差,无法在十七岁前将媳妇娶回的,或者还没婆家的女孩们,一到虚龄十七岁,父母就得忙着给她们举行“换童裙”仪式。表示她们已是成人了。因为十七岁被认为是最佳的出嫁年龄。
但也有些女孩没到十七岁就换了童裙,那是因为她们已见初潮。凉山彝人认为已见初潮的女孩不能再作为丁口和家人举行法事仪式。如果女孩已见初潮后还在家中参加法事仪式,会给家人特别是兄弟带来灾难。
“换童裙”是个成人仪式,也是个假婚仪式。在这个仪式中有些地方还将石磨、锅庄、门槛等物件假设为女孩的丈夫,将从头到脚焕然一新的女孩背到“丈夫”处举行“婚礼”。
凉山各地彝人“换童裙”仪式大同小异。我们那地方给女孩换童裙一般都在嫁娶的黄金季节――秋冬举行。有适龄女孩的人家届时请毕摩或会占算的人择出吉日,家道较好的人家用头小猪转头,让女孩最后一次和家人举行祈禳仪式后,在锅庄边的客位上垫一张擀毡专用的篾席,请来一位岁位和女孩相合,而且家道丰沃,儿女双全,丈夫健在,和睦美满的女邻居作“婆婆”,为女孩梳头换装,侍候女孩吃成人后的第一餐。如果给女孩作“婆婆”的是嫂子辈,那“婆婆”在大声祝颂“童裙为你丈夫换,发辫为你丈夫分。愿你嫁个好丈夫,愿你儿女双全孙满堂……”后,凑近女孩耳边小声开些姑嫂间使女孩脸红耳热的玩笑。
说是“换童裙”,其实是从头到脚焕然一新。要用红头绳换下先前用的旧头绳,且把垂于背后的独辫梳分编成两条辫后朝前交叉缠绕。现在的女孩也有没结婚、没举行过“换童裙”,就将头发梳分编成两条辫的,但只能朝脑后交叉缠绕。所以只要看辫子的绕法,就可知晓这女孩是否举行过婚礼或换童裙仪式;衣服由少女时的简单花样变为复杂花样;裙身由先前茜草染就的红色斜纹毛布换成马桑树皮加油泥染就的黑色斜纹毛布或土靛染就的蓝色斜纹毛布,甚至连少女时穿过的鞋袜都得换掉。经济困难,而且没有姐妹捡女孩旧衣裙的人家,可将女孩换下的衣裙打醋炭举行洁净仪式后让她继续穿用。但头绳和穿耳线是一定要换的,大概是这两样东西花不了几个钱吧。
给女孩梳妆穿戴好后,用崭新的三色漆器库助或库姆盛上油炒米饭或油炒荞面疙瘩,敬献到盛装的女孩面前,再将先前的耳线剪下穿上新的耳线或是耳环、耳坠(女孩结婚时剪旧耳线一定得请舅舅动手),然后让女孩象征性地吃上一口炒饭。用小猪举行过祈禳仪式的人家,特将被凉山彝人称为“夫哈”的猪舌连同猪脯肉一起煮好,和一块叫“杂尼”(意为红裙子)的特备红毛布在女孩头上转一圈后,让女孩象征性地咬食猪舌尖,意思是已将生育魂招附到她身上,护佑她儿孙满堂,一生幸福。
“杂尼”是一切有关生殖仪式都少不了的一块神圣的毛布。“杂尼”常和“夫哈”成套使用。所以,没有“杂尼”的人家娶媳、换童裙得打酒去备有“杂尼”的人家借,并且争相借某块用了它的人家都吉利的“杂尼”。还“杂尼”时要随赠“杂尼”主人一个煮熟的膀或一半猪头或一副肝子,外带一斤酒。
因为换童裙同时也是一场假婚仪式,因此在换童裙时尽可能地用上“杂尼”。已经在换童裙时用过“杂尼”的女孩,以后正式结婚时即使找不到“杂尼”也无关紧要了。
“杂尼”是一块象征着圣洁无暇的红毛布,因此不是一块随便什么红布都能充作的。它是用秋季剪下的雪白的羊毛纺成线后,有些用茜草染红,有些用土靛染蓝,然后钉桩架经线,然后织成有着一道蓝边的边红毛布。富人家纺织“杂尼”时要请毕摩做祈禳仪式,整幅布作成裙子收藏,娶媳嫁女时才拿出来用。穷人家置不起成条的裙子,只好邀约堡子中的亲朋好友这家凑红线,那家凑蓝线,择个吉日大家凑在一起煮锅燕麦揪片汤,念上几句祈祥避灾的话后,由相比之下福气较好的女人钉头一根桩,架头一根经线,织开头几下后,大家七手八脚地钉桩、架经线、将线织成毛布,然后一家剪一方毛布回去珍藏。因为种种变故,有些遭兵灾逃难时遗失,有些用了认为不吉利就将它丢弃,余下来的也就越显其干贵了。
以前的女孩换童裙,大多是悲伤无奈的。因为她们知道换过童裙后,她们不再是家中的丁口,家中举行任何法事仪式,他们都只能作为外人(姻亲)坐到客位上去。想到“姑娘十七再也不是家中的人,田也不再是姑娘的田,地也不再是姑娘的地”,一切不再有自己的份,禁不住悲从中来;想到“牛犊马驹同圈养,马驹是恒产,牛犊是零花;山羊绵羊同坡放,绵羊是恒产,山羊是零花;兄弟姐妹同长大,兄弟是主人,姐妹成外人”,有种被家人遗弃的怨愤,于是在换童裙时难免有些抵触情绪,甚至就象真的出嫁一样哭哭啼啼。经过老女人们“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是女人都得走这一步啊”的劝导,女孩才发发气气地、老大不情愿地将从少女到女人的蜕变仪式勉强完成。
但也有特别懂事的女孩,还没到十七岁就来了初潮的她们在羞于告知母亲的情况下,会主动避开家中的一切法事仪式去邻居家串门,这时家中也就明白女孩的良苦用心给她把童裙换了。
虽说换了童裙后可参加社交活动,但凉山彝人传统观念崇尚的是庄重,因此老人们在教育年轻女孩时总是谆谆告诫说:“金子之所以值钱,是因为金子重;银子之所以值钱,是因为银子重。”意思是人不可轻佻浮浪,招蜂惹蝶风流浪荡是家教严门风好的人们所不齿的行为。特别是已有婆家的女孩,如果搞婚外恋,势必要惹大麻烦,因为凉山彝人有“拐妻九代仇”的说法。要是奸情暴露,男女双方即使不丧命也会脱几层皮。年轻时曾经有过风流韵事的女人,如果婚后没生育或只生女孩或孩子带不大,都被认为是生育魂跟着情夫跑了。为了招回生育魂,在举行一系列有辱女性人格尊严的消娼法事后,再举行一次和换童裙一样的祈禳求育仪式――用“杂尼”和煮熟了的猪舌连猪脯肉在其头上转过后,把她所穿所戴从头到脚全换给一个和真人一般高的草偶穿戴好,把所有的不洁和邪恶全转嫁到草偶身上,送到路口或者崖边将它栽立在那儿,让走过那儿的人都能看到。所以有过风流韵事的女人如果人生不顺时,往往背负着重重的心理压力。如世人的指戳嘲笑,婆家的责怪,丈夫的怨恨,还有自身不可预知的迷茫前途等等,有些在承受不起心理重负的情况下,只好以死来解脱。
换童裙在当今的农村更普遍,因为现在除极个别的以外,十七岁以前结婚的女孩很少,所以都得给十七岁的女孩换童裙,但如今的女孩比较淡然,没有以前的子孩那么敏感、悲伤。特别是住在城镇里接受汉文化教育较多的女孩,不仅不悲伤,还觉得长大成人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觉得换上一身盛装,作了一回准新娘又好奇又好玩,因此整个仪式中嘻嘻哈哈有说有笑。
但愿幸福的女孩们,心理和生理同步成长,个个都成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女人。
相关内容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快乐的彝族年
- 2 良心莫瘦――感悟人生系列之十
- 3 天堂里有没有互联网?――追悼文友杨...
- 4 火把节记事
- 5 读写人生(自传体散文)
- 6 彝人,望你一路走好
- 7 曾经年少爱追梦
- 8 最后的晚餐
- 9 彝族过年
- 10 母亲在夜里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