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李绍德:秋天里的金黄

作者:李绍德 发布时间:2018-09-16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又是一个秋天到!
u6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6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立秋开始,草木庄稼开始逐渐褪色,黄色,一天天地成了大自然的主色调。u6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6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初秋里,早秋庄稼开始收成。谷子、玉米、黄豆依次而登。谷子黄,黄澄澄;玉米黄,黄灿灿。地里黄,稻浪起伏,连陌度阡,连绵不断;村里黄,金黄金黄的玉米穗挂在树枝上、墙头上、屋檐下;谷子、稻子晾晒在房顶上。金黄的天,金黄的地,在这金黄的时节里,庄稼人忙来忙去,起早贪黑,脸上都是笑呵呵的,因为那黄色是我们汗水和心血,是我们一年的收成,是我们一年的日子。我们爱看这黄色的收获,喜欢这丰收的季节。u6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6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时候,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尝新米节”了。也就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后。u6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6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临近,八月十五,稻谷成熟了,黄澄澄的,飘来阵阵稻香,人们在这沁人心脾的田野芬芳中,选择一个属“猴”“龙”的日子,就准备过新米节了!妇女们,把早熟的谷穗揥回来,用手把谷穗搓出谷粒,用铁锅炒干,舂出新米,撒些盐巴献在神台片刻后煮成饭,再舀出来放上鸡、猪、牛肉撒上盐巴,献在神台上,由家里的老人敬献祖宗的亡灵回来吃新米,保佑家人平安。 “供饭”就是一种祭祀仪式——先舀一碗香喷喷的新米饭,然后搛几块腊肉盖在饭上,端到堂屋中央的供桌上,再配上酒、茶、桃、梨等供品,然后全家人虔诚地跪拜。这样的仪式,是对土地,对粮食,对劳动和对自然的尊重、敬畏与感谢。“供饭”仪式结束后,嘴馋的小孩们还不能尝新,必须先喂狗饭。为什么要先喂狗饭?彝族古歌《找谷种》中是这样唱的:u6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6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说古时候,地上没有谷,人们为找谷,吃尽人间苦。先到坝子找,没有找到谷;后到山上找,也没找到谷。天神在天上,看到人间苦,为了人有食,连夜撒下谷。天神撒下谷,因为在晚上,人们没拣到。见人没谷种,狗急大声叫。向天叫三声,向地叫三声。天神在天上,知人没拣到,又丢三穗谷,叫狗要种好。狗把谷拾回,交给人来种。就从那时起,谷种传下来。”u6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6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喂狗饭”的仪式,不仅是感谢狗看家护院的辛苦和忠心,也隐约透露出农耕文明对狩猎、游牧时代的遥远记忆。u6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6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然而,秋天的这时候,最黄的颜色还不是树叶,而是菊花,是遍地金黄的野菊花。那黄花,你别看他太小,小得简直不起眼,若是一朵花儿在那儿,你肯定忽略它。然而,它太多了,多得漫山遍野,连片如云。在湛蓝湛蓝的天色下面,它们黄得耀眼,黄得灿烂。沟渠边,松林里,坎坡上,到处都有它们的笑颜,到处都有它们的馨香。这是秋天里最美的风景,哪里有这风景,哪里就金光闪闪,哪里就如诗如画。那小黄花,在微风里轻轻摇晃,菊香,随着微风散落在四面八方。u6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6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秋节前后,昼暖夜寒,林木开始慢慢变黄。到了霜降以后,黄色变成了树林的主色调。那些树,从开始零零星星的黄叶到满树黄透,满林子黄色。这时候,那满树黄叶,黄得透亮,黄得可人,恰似披着黄色舞裙的仙女。树叶,从初春萌芽,先青后绿,先疏后浓,先清秀,后茂盛,妝扮着山河大地,此时,以这种色调谢幕,非常圆满。树上飘落下来的片片黄叶,轻轻飘摇,沙沙落地,颇有仙风道骨。很奇怪,很多人见了落叶,特别是那些文人墨客,往往悲情大发,不住感叹,一腔凄楚。那些悲伤里有没有做作,我不得而知。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美妙的黄色,加上凉爽的秋风,碧蓝的天色,足以使人心旷神怡,一心如洗。u6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