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撒莲“扶氏”银饰情结
对于大山里的彝族人来说,迷易、撒莲,很多时候都曾经是一些渴望抵达的地方,不但因为那里山川旖旎、阿娜多姿,而且那里还有种能带来愉悦与幸福的魂牵梦绕的物件。
我的阿嫫(妈妈)及阿玛(外婆),上溯数代,概莫能外。在那个交通靠走,找人靠吼的年代里,一些“挑挑匠”(货郎)总会如期而至或不期而遇,他们挑的筐筐里装满了东西,总是能够满足彝家大人小孩的需要。每当他们到来时,山谷里响起的铃铛声特别清脆与响亮,传遍的不止山水,而且会激起彝族少女心灵的涟漪,因为在那些或新或旧的筐筐里,装载着他们向往美好的情感寄托——银饰品。
彝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白银的民族,白银和彝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认为熠熠发光、叮叮当当的白银饰品是纯洁、富贵、吉祥、华丽、幸福、顺堂的象征。所以,彝族父母在每个女孩子出嫁前都要准备好一套银饰品。其中,项俱(由银领牌、银泡领花、银簸箕、银筛子、银菩萨、银观音、银领须等自由配置)是少不了的银饰物件。
听阿嫫说,阿嫫及阿玛戴着银饰,都是这些“挑挑匠”从迷易或者那个叫做撒莲的地方送来的,“挑挑匠”翻过高高的鸡花坛,趟过清清的山涧流水,不厌其烦地往返木龙(麻陇)、飞龙(马鹿寨)、凹地(普威)、瓦碾(老白马)等彝人聚居地,送来洋火(火柴)、糖果、凉粉、甘儿(甘蔗)、大块红糖、小服饰品、七彩棉线、爱情荷包和“马褂子(彝族彩色外套)”……
当然,还有最受彝族女孩青睐的银饰品,除了它们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好看的装饰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这几乎是每个彝族女孩成人及出嫁时必需佩戴的装饰品,这代表着父母兄妹等娘家人对女孩一生深深的关爱、不舍与真挚的祝福。
据说我的嫫嘎(姨妈)嫫妞(小姨)和阿啵(姑姑或者婆婆妈)些的银饰物件,都来源于阿普(外公)和阿玛他们直接或者间接与迷易和撒莲“挑挑匠”之间的物物交换。当时,国家还没有明令禁止民间种植罂粟,所以听说主要是用“鸦片”(罂粟果子成熟割出来的果汁氧化后形成的黑色或者棕色生片或煮过的熟片)交换,偶尔也直接用“花钱(当时的一种纪念币)”、“铜板钱”、“人民币”或者“白锭”(当时通用的银子货币)买。那时,嫫嘎家居住的木龙四村中槽社那条通往撒莲的万山老林里的“松明梁子路”,是当地“日木拉图(何氏)”家在守护(当然要收少量的过路保护费),不然生意人遭受饥饿难民或者饥渴的放牛放羊娃娃抢劫也是常有的事。因为生意人来回要好几天,所以也经常受到我的“瓦其(彝族姓)”阿普(爷爷或者外公)他们的好心收留,吃住都免费,只是“生意人”觉得过意不去,常常塞给阿普一些物品表示感谢。阿嫫他们最喜欢的就是甘儿(甘蔗)和糖果。
我阿嫫没有其他嫫嘎嫫妞和阿啵些那么有私心(她们都有几套银饰物件,各家每个女儿能分一套),而我阿嫫只有一套个人一直穿戴的银饰品,传给了家里唯一读书少的三妹,我和幺妹读书花了父母很多钱,所以作为女孩装饰品类父母也没有严格地配齐,部分需要自己日后购置。
那是工作后,随夫调入撒莲中学后的一天下午。我通过当时带小儿子在我们撒莲中学读高中的嫫妞,认识了撒莲街上的“扶氏”银饰传承人(当时已经不在人世)的老婆,记得那个奶奶说因为买的人少了,很多模子都成了摆设,只有银菩萨、银观音和银泡等几种买的人多做得也多,还有一些都是老爷爷生前做好遗留下来的。
我的银饰项俱,银牌是嫫妞送的(嫫妞有两个女儿,她都帮她们每个准备好了一套更漂亮的银饰装饰物件)、我的阿啵(婆婆妈)送了银簸箕和好些较小的银泡给我,她说她都70几的老人了,只需要戴布式或者装饰类(不是纯银)项俱了。其实我知道她是想办法送给我,我说可以在她百年后再做成我戴的,她说不好。早点给我好些。现在想来,她是用心良苦,目睹我逢年过节或者出门穿彝族服装时没有一条银饰项俱。承蒙他们俩个长辈的关心,我也主动买了30多个“扶氏”银泡做补充。嫫妞加班加点,用几天时间就给我做成了一条我认为称心如意的银饰项俱,就是目前我拥有的这条素雅的银饰项俱。
因为工作,我离开撒莲十多年了,前些年听嫫妞说,她又去过撒莲,那个“扶氏”奶奶已经离世,在他们的后人手里还是买了些正宗纯色银领泡,可能是给自家小儿子媳妇做彝族项俱吧!
最近三年,又听嫫妞有些忧伤的说因为街道新建等原因,“扶氏”一家人上班的上班或者当官的当官,基本上都离开了撒莲,没有人从事银匠工作打制手工银饰了。我的心里一边高兴却又有着莫名的失落,高兴的是“扶氏”一家人通过老前辈们的银匠作坊打制经营打拼哺育,都有了更好的发展,因为扶氏孙子里有个叫“扶波”的还是我到撒莲后教过的学生;而失落的是撒莲“扶氏”银饰银匠打制作坊就这么成了历史。 总是觉得,市面上的银饰,成色和质量都找不到古法手工打制抛光出来的一样纯色耐看。这或许是我对扶氏银饰情有独钟吧!
缘于这种情结,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联系到了我的弟子扶波,有幸得到他六叔扶少安和七叔扶少高的帮助,亲眼目睹了他们父亲扶莲的银饰打造器具、模子、部分成品遗留物件,也了解到一些与“扶氏”银饰银匠有关的茶余饭后的故事。
据还在世的扶莲妹妹扶华讲,他们有六兄妹,她哥哥扶莲是继承了父亲扶俊超的技术,到扶莲扶氏已经有五代人从事银匠手工作坊打造工作。追溯到前几代,他们是从贵州少数民族那边学到这门手艺而逐渐靠它谋生,因为买卖往来,觉得迷昜银饰买卖还不错,所以就把手艺带到了撒莲古镇,也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爱情,所以就安定了下来。
撒莲扶氏银饰传承到第六代时,只有扶家十五六岁的幺儿扶少高跟父亲学做过一段时间,都没有坚持下来,所以扶莲银匠老人百年后,扶氏银饰物件打造器具就成了古董,一直珍藏在老人的那间旧土屋里。成品里有银镯子、银蝴蝶吊牌、银围腰链、银泡、银戒指、银耳坠等。打造模子很多,有些叫得出名有些叫不出名字,主要是泡子、老者、男性菩萨、女性观音、狮子、蝴蝶、花朵、花生、耳环吊坠、发簪、戒指、手镯、五角星、领牌、蜻蜓、围腰吊坠、沟槽和中国结等模子。打造器具也很多,有微型斧头、剪子、销子、量具等。真叫我们一行人看得眼花缭乱、震撼不已!
临行时刻,我发现慈善而细心的吴兴刚老师还在津津有味地倾听扶莲奶奶娓娓道来前辈们的故事与传说。着迷于古藏的谭明发老师还在爱不释手地抚摸古老的“万兴楼”扶氏银饰店门牌子……
回城路上,古镇撒莲离我们越来越远,我的耳旁却似乎悄然回响着扶莲银匠作坊打造银饰物品清脆的“叮叮当当”声,脑海中浮现彝族古老瓦板房里的阿米子(年轻姑娘)戴着漂亮的银饰,既快乐又害羞,还有点神秘醉人的微笑模样……(作者 米易县民族中学 郭富英)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快乐的彝族年
- 2 良心莫瘦――感悟人生系列之十
- 3 天堂里有没有互联网?――追悼文友杨...
- 4 火把节记事
- 5 读写人生(自传体散文)
- 6 彝人,望你一路走好
- 7 曾经年少爱追梦
- 8 最后的晚餐
- 9 彝族过年
- 10 母亲在夜里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