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马鲁石:老家的月亮
最早对月亮的记忆,是九龙县子耳彝族乡万年村尼玛堡子一位姓沙马的孃孃给我讲的故事。
“月娘娘,亮堂堂,一照照到光腚上,乖孩子,睡觉觉,快呀快呀入梦乡……”读小学儿时的印象中,许多个晚上在孃孃家住宿就是哼着这支歌谣哄我入梦的。每次我没有睡意时,就会缠着孃孃给我讲故事。孃孃的故事很多,但我记得最牢的还是那个关于月亮的传说。
孃孃说,这月亮啊,原是王母娘娘梳妆时不小心失手碰掉的一面银镜,它顺势滑下天庭,滚呀,滚呀,后来就悬在半空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宫殿。可是馋嘴的“天狗”却以为它是一张香喷喷的大饼,就扑过来撕咬,天色便一点点地暗了下来。乡亲们以为此乃不祥之兆,就赶紧跑出家门,拼命地敲锣,敲锅盖,还有敲犁铧的,大家边敲边扯着嗓子朝天上大喊,目的是快点把可恶的“天狗”赶跑。
这情景在我十岁那年的秋天终于得以证实,我目睹了乡亲们不约而同地跑到院坝中,那场面颇为壮观。不一会儿,“天狗”果真被吓跑了,月亮又露出了它圆圆的笑脸。这时候,乡亲们并不着急回家,而是聚在那里欢呼雀跃,于是,幸福的热浪满大街地流淌着。
后来,我常想,彼时,他们的日子虽清苦和单调,但骨子里却拥有着人类最原始、最执着的虔诚,以及天底下最干净、最纯粹的快乐。
上学后,我从书本上得知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但这个新知识并没有给我带来丝毫的惊喜,反而更让我觉得无趣。我还是执拗地以为孃孃讲的那个版本才更生动、更有意思。后来,我读了一些古诗,才知道原来诗人李白小时候也不知道月亮到底为何物。于是,我便有些小得意。
对那面“银镜”的感觉从敬畏到美好是从十二岁那年跟着父亲在田里守秋过夜后开始的。
那也是迄今为止我记忆中见到的最明亮的月亮了。在我的老家甲坝,白露一过,地里的玉米、土豆、荞麦便相继成熟了,但离收割还差些日子。父亲担心劳作了半年的成果被小偷惦记上,便带着我在地边里彻夜守着。父亲很少躺下睡觉,实在困得厉害,他就会蹲在地上抽兰花烟,而我则四脚朝天地躺在玉米秆搭成的窝棚里仰望天空。秋日的风裹挟着夜的薄凉在田野上滑行。许是快到中秋节的缘故,那晚的月亮格外明朗,圆圆的、大大的,它毫不吝啬地把如水的光泼洒下来,漫过田野,漫过窝棚,漫过父亲抽着兰花烟的身影……就因为这个画面,我曾经一度想去学绘画,想亲手画一幅大大的油画,让那份美好永远定格在纸上。尽管终是没能如愿,但那幅油画却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直到今天,虽已过去了四十多年,但从未褪色。
再后来,我上了九龙高级中学,看的书也渐渐多了起来。我又发现同一轮月亮在不同的人的笔下会各有各的模样。而且还多与思乡有关。彼时,因为年少,又从未离开过老家,所以我总觉得那些借月思乡的词句有些矫情。同时,我还在心里暗暗发誓,我要想办法走出这个小山村,去看看外边的月亮到底是什么样的。18岁那年,征兵的消息一公布,我便赶紧报了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家乡的月亮点亮了我的梦想。在千里之外的军营里再抬头望月时,我终于明白,外边的月亮的确与老家的那个月亮有所不同。
我当兵的地方在溜溜城的康定,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一座跑马山,名扬五洲四海; 一曲《康定情歌》月亮湾湾康定溜溜城哟…千古绝唱,醉了天下人。康定市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藏汉交汇中心。自古以来就是康巴藏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
顺着雅拉折多两河交汇岸,我有幸见识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阔;也领略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盛景;后来,解甲归田到家乡的村寨,我又细赏过那轮皎月,天上的那轮月亮和雅砻江的那轮月亮相映成趣,美轮美奂;再后来,我定居到了离老家一百多公里的县城,体会了古人“山高月小”的情怀,也有了片刻的沉醉与惬意。可是,这些都还是比不过我心里的那幅“油画”,因为,越是看到它们就越发地想念老家的那轮月亮。虽然我也懂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道理,但还是坚定地认为同一轮月亮在老家看,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想,当年于良史能写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样的神来之笔,想必也是置身于自己家乡的那轮明月之下才有此等闲情的吧!
人人都有老家,年龄越大,离家越远,就越想老家。老家的月亮是游子心里最柔软的惆怅。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主题图片:来自精品壁纸网,特此向图片作者致谢!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快乐的彝族年
- 2 良心莫瘦――感悟人生系列之十
- 3 天堂里有没有互联网?――追悼文友杨...
- 4 火把节记事
- 5 读写人生(自传体散文)
- 6 彝人,望你一路走好
- 7 曾经年少爱追梦
- 8 最后的晚餐
- 9 彝族过年
- 10 母亲在夜里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