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马鲁石:远去的竹笆房(散文)

作者:​沙马鲁石(彝族)四川九龙 发布时间:2023-04-18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时,我的家乡九龙县三垭彝族乡郎呷村韭菜坪村子里仍有很多的农户用竹子编制而建筑的竹笆房屋,家乡的人们给这样的竹笆房统称为笆笆房。这样的笆笆房,经历没几十年的春夏秋的风吹雨淋后就已经破破烂烂了,特别是埋在土里的根部逐渐已经腐烂,有的还东倒西歪,时过到了冬天家家户户的笆笆房就几乎比较破损,各家就只好把破损的竹编当成柴火烧了。
dj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记得那时我们这儿的各个村寨里看不见谁家有安装铁大门的,那时最好的大门是用木棍弄的,也有的人家大门是用秫秆勒的,更多的人家就干脆没锁大门,堡子每户人家就常年那样敞开着。那时的人们常这样说:反正家里也没啥值钱的东西,到了没粮食吃的时候就连老鼠都饿跑了,别说是小偷了。    dj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如今的乡村啊为啥就变了样呢?是党的好政策使家家漂亮的住房农家堡子里安上了阔气的铁大门,当年用竹笆房围成的破破烂烂的农家堡子的影子再也没影了!“卡沙沙哦!卡沙沙哦!(彝语:谢谢),现在我们告别了以前的竹笆房,住上了青瓦房,看上了电视,修通了公路,自来水也接到了家门口……”“住上新房子后,党和政府又帮助我们寻找致富门路,扶持我们搞发展,早日脱贫致富……”这是九龙县三垭彝族乡郎呷村韭菜坪组彝族妇女乌加莫在搬进政府资助修建新房子时的心里话,她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和她一样从竹笆房搬进新房子同胞的心声。dj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竹笆房的老屋在岁月的更迭中渐渐地远去了,这崎岖不平的小路,熟悉的堡子、竹笆房承载了多少欢乐与忧愁。这里的阳光、清风、月色、空气,一草一木,角角落落,仿佛都散落我曾经的记忆,夜不能寐,让人牵肠挂肚。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时家乡的堡子,大多有竹笆房。老辈分们说没有竹笆房的房屋是孤零零的、单调的、寂寥的,不够充实的。有了竹笆房,就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温馨而美丽。在房屋的四周,用竹竿、树枝、玉米竿或刺条插成一道栅栏,这个竹笆房围起来的院子自然就成了农家生活的乐园,快乐的福地。    dj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郎呷韭菜坪这个彝家堡子,山梁子一般都是错落有致的竹子、云杉树、松树等;这个堡子屋顶下,墙上挂满一串串的大蒜和金灿灿的苞谷,地上晒着刚收割的荞麦;这个堡子山背后,有川贝母、大黄、杜仲、重楼、薄荷,各种药用植物,品种繁多,色泽鲜艳,开花不断;园子里刚长出来的大白萝卜,绿绿的,嫩嫩的;有挂满枝头的元根、青菜、莲花白,绿色的、有机的。这个堡子村寨人户,飘着袅袅的炊烟,酿着醇香的荞麦酒,响着孩子的笑声;这个堡子竹笆房外,摆一盘古老的石磨,赶着成群的牛羊,放几个平滑的石凳,饮一尊醇香的美酒,撒一片如水的月光,竹笆房构成了村里一道道美丽的风景。那些上百年的古树、水井、老屋,那些木栅、青藤、绿叶以及各种植物的花卉或果实,随便取下一处景致,就是一幅写意的中国画。有了竹笆房,有了树物,天空,就愈见高远,云彩,也变得轻盈起来。家里,从不拒绝阳光的造访,那缕温暖、和煦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散落下来,灿烂而温暖。偶尔,树枝上安安静静的栖着几只鹊雀,或者干脆筑个巢,小燕子或是蜜蜂在瓦板屋檐下安个家,安静祥和,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完全可以涤除玄览,安顿自己的心身与性灵。          dj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乡竹笆房是透明的,阳光斜射进来,淡淡的,暖暖的,洒在地上三锅庄旁,斑斑驳驳。月光总是流淌在竹笆房西面小溪的水上,或许还有一两只蝴蝶,舞动着,翻飞着,悠闲自得,如诗如画,那些阳光总能被捡拾起来,风干,成为最珍贵的点滴。月夜灵动而飘逸,沟里的青蛙,开始吟唱了,树叶,开始零落了,若是有一只玉笛,笛声便徐徐展开,清脆婉转,哀而不伤,悦而不噪,天籁之音,将会随时光一起走入心底,抵达生命的泪腺。家乡竹笆房是一个让风归宿的地方,一阵清风吹来,竹叶、树叶便呼呼作响,动人心魄,如牧童思乡的笛声,又如恋人深情的絮语;清风从天边吹来,穿过栅栏,带着土壤的芬芳,柔柔的,拍一拍我们生命的窗,然后,带上一股沁心润肺的芳香,便走向无尽的远方。是竹笆房缝隙的一缕清风,无意中搅动着这倾注在夜里的静谧的花香,是菜园里一滴滴闲散的露水,洗濯着俗世遗失在鲜花上的尘垢。我猜想,它们是在等待即将来临的夜晚的清风、月光,等待,最后一只蜕变的蝴蝶,被索玛花宁静的心跳震慑着,突然失去了追逐功名利禄的方向。    dj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乡村记忆中的竹笆房正在消失,而高楼却在兴起。正如人类的欲望在不断膨胀,人情味却日渐依稀似的。竹笆房很矮,很简单,挡不住人的视野,更挡不住头顶的蓝天,挡不住阳光、明月、清风,它可以把内里的隐秘泄漏出来,也可以把外面的光影吸纳进来。竹笆房是半开放的,对阳光、明月和清风而言,则是全然开放的。它的门,是一扇用木棍或竹竿编织起来的,没锁,可以随时开关,甚至一阵风或者一只狗一只猫就可以把它推开的。每当走到城市的大街小巷,城市的小区、城郊的别墅,到处是防守森严的高墙、防盗门和保安人员时,我更加留恋家乡童年的日子,怀念家乡的竹笆房。它好像永远呵护着家乡的安宁与静逸,围住了温情与和谐,守住了自然与矜持。dj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作者简介:沙马鲁石  男,彝族,生于1966年6月,四川九龙县人。2010年至2011任九龙县《彝族谱系》编委、《九龙县彝族历史风情人物》编委,2019年任政协九龙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四川民族文化影像艺术协会藏羌彝走廊委员会专家委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协会、甘孜州作家协会、企业家(深圳)摄影协会、甘孜州摄影家协会、九龙县摄影协会会员等。酷爱文学、摄影创作,各类作品散见于《民族》《四川党建》《康巴文苑》《星星诗刊》《当代诗人》《作家》《天府散文》《新时代摄影》《人民摄影报》《西南作家》《凉山文学》《贡嘎山》《甘孜日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