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朝山顶去——对时代的一点感想随笔

作者:苏雨欢 发布时间:2023-09-27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喜欢上文字,有人说现代不需要文学,也有人说喜欢文学的是孤独、自命清高或者自我陶醉的,而我只觉得文字是宁静温暖的,像家乡静静流淌的小河,像火把节的火光,也像小时候牵着路灯家人围坐着掰玉米壳,躺在玉米壳堆里睡着的安全感。这与别人的观点或者与我的生活并不冲突。sj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uerga1.jpgsj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彝族小山村,对的,就是以前大家经常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里看到的,或是湖南卫视《变形记》里看到那种小山村,但从有记忆开始,变化是一年比一年大。记得奶奶说过,她们以前住的是用竹条编制而成的竹屋,应该和老人去世毕莫念经时坐的一样吧,加上改革开放之前民族历史使然,难以想象以前的先辈们是如此的贫苦。后来住的是土房,就是用细腻的黄土堆砌而成的,上面盖的是石板,记忆中很小的时候居住过一段时间,那时候父亲刚过世没多久,母亲也刚改嫁,以前的老房子承载见证了太多悲离与痛苦,兄妹两人和奶奶住上了伯父临时修建的土房。再后来,又住上了瓦房、楼房,生活变化也应了乡亲父老说的“共产党瓦吉瓦”。我与妹妹命苦,最让我痛心的是一生中对父亲这个角色很陌生,现在已到可以成家立业的年纪,每每酒精下肚,总禁不住想到我从七岁那年开始到我化为一缕青烟,父亲都不会参与我的人生,难免悲痛万分,但也幸运有亲人帮扶,不至于沦落到吃不饱穿不暖,也有书读,我也才有机会在电脑面前敲打着我的记忆,以至于心怀感恩的活着。生活不会戏弄你,会给予你收获与成长,相反,如果生活把我推入更苦更深的深渊,也许我会比现在更加懂得人生的真谛吧,在我热烈的24岁,我也常取笑自己,怎么跟饱经沧桑的中老年人一样,以后还有够我受的吧。sj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前段时间妹妹做手术,母亲也来照顾,与母亲几年未见,以前稍显年轻的时候还稍微梳妆打扮打扮,现如今额头上多了几道纹,头顶也爬上了一缕白色,应了那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跟许多老乡一样,来到省城,因为不识字,母亲做什么都小心翼翼,看到一台没看过的自动售货机会驻足观看,点外卖也会让她很好奇,走在路上也显得拘谨,但对自己孩子从不会吝啬,还装出很自在的样子,生害怕给自己孩子丢脸,我心里不免有些难过,也不禁想起家乡人,一生为了孩子,面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以至于许多父辈都患有关节炎或者内风湿等病痛,他们有些人一辈子没见过繁华都市,没吃过海鲜鲍鱼,从来不会用手机操作游戏人物,也不会理解一瓶酒要几千上万,更不会看懂莎士比亚。跟许多人一样,我也十分热爱我的家乡及我的民族。我们那个地方从小到大,山里人纯朴,读书少,父母那一辈顶多识几个字,也有家里条件稍好的会让孩子读完中专。听伯伯讲过,以前他们那一辈读书还要徒步翻山越岭,去石棉买米面来回走一百公里路,一件衣服穿好几年,弟弟妹妹就盼着哥哥长大,因为长身体衣服小了就传给弟弟妹妹穿,拥有一双几十块的皮鞋是最奢侈的东西,而且只会在最重要的场合穿,还时不时当宝贝一样擦拭。二伯在外读书,家里没钱,生活费没有了自己跑去卖血当生活费,以前的人很苦,但后来也都逐渐稳定。家乡父老最深的观念就是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到砸锅卖铁都要让孩子读书的地步,想让孩子考工作考编制,同辈人一毕业也只想着考个稳定工作,可不想自己每日虚度,或者得过且过。外人对山里人或者少数民族多少是有点偏见的,相信大家也深有体会,但“存在即合理”,很多彝族青年深受环境影响,对外界了解本来就少,年轻人好奇心重,抖音快手等网络博主网红为博眼球的低俗言论,不乏许多效仿的低俗行为,读书读到高中大学,从山里走到城市,环境变化,上网、赌博、喝酒、打架斗殴成了专属词,休息放假聚会邀约,灯红酒绿,互相攀比,同龄人之中流行着所谓的社会话术,成为了城里人口中素质低下的“野蛮人”、“乡下人”,也有懂得努力上进的,体谅父母的,但又不付诸行动,或借口于环境、运气,甚至陶醉于自我安慰,欺骗自己,欺骗父母。我们没有富裕的家庭,没有高质量的成长环境,但我们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我不觉得我应该或者正在担负这时代和民族使命,看起来也很荒唐,我也不够资格,全凭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新时代的青年生活,像托尔斯泰所说的,像一辆从山坡疾驰而下的马车,不知是马拉着车,还是车推着马。我也不觉得我的民族野蛮或是作为所谓的“乡下人”而丢脸,我的民族有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有许多了不起的人物事迹,也有许多优秀的人才,走出大山,甚至走出国际,成就一番本领,也有背后默默保护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工作者和发声者,我们尊崇尊老爱幼,尊崇家国情怀,热爱和平团结,民族的人文历史、语言文字、婚丧嫁娶等民族文化,还有经典的彝文古训,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我相信每个族人都有同感,父辈的训诫与母亲的慈言让每个在外的彝族儿女感到无比的温暖,每当想家之时我都会听海日乌芝的《祖先》, 它会让我洗涤内心的杂乱,平静烦躁的思绪,我们不该嫉妒别人的身世、财产或者丰富的经历,我们该嫉妒的是别人的用心,努力和积极向上。sj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代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的父母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把我们送出大山,寄托自己的心愿和希望,我们这代青年,肩上扛着的是时代使命与责任,身上背着的是父母的殷切期望,改变不了时代,改变不了环境,但我们可以顺应时代,适应环境。认清自己,找准定位,传承发扬优秀文化,去除糟粕,抵制恶俗陋习,像一只鹰一样,擦亮自己的心灵和眼睛。要在热烈的青春年纪,去勇敢追随先祖的智慧,完成自己的使命,去拉着一车的希望朝山顶去。sj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本文仅代表个人想法,认识粗浅,但愿诸君共勉)
作者:四川甘孜九龙苏雨欢;图片摄影:卢尔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