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杨正毅:彝族小朋友“翁史那公格”

作者:​杨正毅(彝族) 发布时间:2023-12-05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翁史那公格(耍猪尾巴)是彝族年的延续日子,也是彝寨小朋友们欢乐的聚会日子。在这个好日子里,各个彝族地区的小朋友带着猪尾巴以不同的方式庆祝这个属于小朋友的节日。
S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5ac1626e9af0b71a6585a4145303d9.jpgS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年为3天。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机”。第四天(彝族年过完的第一天)米易县的麻陇彝族地区就叫“翁史那公格”(耍猪尾巴)。一个寨子里的小朋友组织起来耍猪尾巴,在野外草坪上唱歌跳舞、玩游戏、野炊,培养野外生存能力,同时也培养小朋友相互帮助的团结协作精神。S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高高的白坡山脚下,麻楠河水奔流不息。河水的叮咚声告诉彝族人民:彝历新年已经到来。美丽的麻陇彝寨,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在城里打工的青年回家了,学生过年放假回家了,老人盼着全家聚会日子到来了。唱歌声、喝酒声、幸福的笑声相互交织,谱写着“快乐彝家”的好曲子。过年杀猪时,每家都留着猪尾巴,富裕的家庭还留2斤多猪肉在尾巴上。美丽的彝寨里,小朋友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手提猪尾巴唱着彝族祝酒歌向野外走去。在有水、有石头的小河边草坪旁,30多位小朋友们聚在一起,把自己带来的米、猪肉放在一起,堆积成一座“小山”。S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能说会道善于指挥的阿嘎开始作分工:一些找柴、一些舀水、一些洗米煮饭、一些砍猪肉煮猪肉、一些洗碗、一些照顾最小的小朋友……小河边留下小朋友们灿烂的笑声。S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个石头架一口小锅,野外炊烟袅袅。勤劳、勇敢、豪爽、善良的彝族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开始准备各种野炊的菜品。在没有大人指导的环境里,莫色阿嘎指挥着小朋友。最小的雅优惹在哥哥姐姐照顾下脸上也充满笑容。“哥哥,我也吃坨小肥肉”“姐姐,请给我舀口汤”……吃着可口的饭菜,小朋友们脸上写满骄傲的喜色。S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聚餐结束,小姑娘们在河边用水洗脸,整理好衣服、梳理好头发,比着谁的衣服最漂亮;小伙子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相互挑战比赛摔跤。大家聚在一起玩“丢手巾”“老鹰抓小鸡”“寻找蜂蜜”“狼闹羊圈”等游戏。米易冬日的阳光照耀在小朋友脸上,红红的脸蛋看起来更加可爱。山这里最美、水这里最清、人这里最勤劳、小朋友这里最可爱。S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还是这座山,河还是这条河,从前的茅草房被一栋栋“小洋楼”取代,羊肠小道与通社水泥路相互“竞争”被迫“下岗”。40多年前的我,也喜欢翁史那公格的日子。那时吃着香甜的猪尾巴肉,喝着酸菜汤,呼吸着野外新鲜的空气,看着蓝天白云,幸福的日子让人难忘。现在的猪肉没有以前的无公害猪肉香甜,放上各种香料,炒成色香味俱全的招牌菜,也没有当年坨坨肉上撒一小点盐那么香。回忆那时的翁史那公格日子,在梦里也是笑眯眯的醒来。有一年过年,我感冒了,没有参加小朋友们翁史那公格的聚会,当天母亲也把猪尾巴砍成几小坨煮给我吃,她知道我很想参加翁史那公格的聚会。读高中时彝族年不能回家,母亲留着猪尾巴等到寒假再煮给我吃。母亲已去世几年了,我也进入五十,翁史那公格的日子里总想起慈祥的母亲。S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3年11月21日,今天是麻陇过彝族年的第四天,过翁史那公格的好日子。麻陇的山谷里,早晨9点,阳光明媚。彝族中年男人开始在自家地里劳作;妇女们背着长长的香肠、猪肉、冻肉、烟、酒、水果去远方父母家、舅舅家拜年去了;牧羊人带着牲口开始新一天的放牧。我在村里小河边寻找有袅袅炊烟的地方。只有9位15岁左右的男孩子带着在家里煮熟的饭菜,在那里热坨坨肉。他们边拿手机上网、边喝饮料(啤酒),个子高的杰克肯惹在热饭菜,地面上摆着一小堆香辣味的小食品。看着慢慢升上天的炊烟,喝了几口酒的自己,似醉非醉,眼前一片朦胧,觉得这些人、这些景色美极了!喝酒声与歌声相伴回荡在静静的山谷里。S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年不仅是彝族人的传统节日,也是彝族人家庭聚会、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不论你走到哪家?老人、小孩都会热情的邀请你进屋吃坨烧肉,喝一杯美酒,品一小块荞饼……夕阳西下,翁史那公格在句句“再见”声中画上圆满的“句号”。翁史那公格,等明年来彝寨再聚会。S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杨正毅:彝族,四川米易人。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散文学会、攀枝花市作家协会会员、《华人文学》杂志社签约作家。现任教于米易县第四初级中学校。1995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攀枝花日报》《攀枝花文学》《攀枝花晚报》《安宁河》《华人文学》上发表《彝乡之子》《彝家拜年》《美丽的彝寨》《小艾过节》等散文、小说作品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