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苑动态

从十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看少数民族文学发展

作者:谢颖 发布时间:2020-09-01 原出处:人民政协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就像一个长途跋涉的人,眼前突显一片湖泊,那是苍天对他莫大的安慰和奖赏。当然,旅行者心里知道,这不是他的目的地,只不过他要在此痛饮一番,然后继续上路。”对于内蒙古蒙古族作家海勒根那来说,获得骏马奖是欣慰,更是新的起点。8月23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在京揭晓,产生25部获奖作品和5位获奖译者,老中青三代作家共同发力,在各类文体、多种语种中都涌现了众多优秀作品,体现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蓬勃发展的态势。
o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111.jpgo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机勃勃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o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作家们参评踊跃,参评作品数量众多,比上一届增加了20%。”据本届骏马奖评委、评奖办公室副主任李朝全介绍,征集参评作品和译者的工作于2020年3月1日启动,5月31日截止,征集到376部符合评奖条例规定的参评条件的作品。其中,长篇小说107部、中短篇小说57部、报告文学37部、诗歌96部、散文79部;以及20名参评译者。参评者囊括了47个民族,多个人口较少民族均有作家参评。8月18日,经投票表决产生75部初选作品和13名翻译奖初选译者。最终,评选出25部获奖作品和5名获奖译者。值得关注的是,参评作品中有不少是用民族文字创作的,其中长篇小说29部、中短篇小说6部、报告文学1部、诗歌11部、散文5部,包括了蒙、藏、哈、维、朝、壮、彝等7种文字。o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本届骏马奖获奖作品中,70后、80后作家、诗人、翻译家占据了绝大多数,可以说完成了少数民族文学的迭代更新。80后作家表现颇为抢眼,李朝全告诉记者,比如1982年出生的四川彝族作家阿微木依萝,其散文集《檐上的月亮》受到评委们的高度赞誉;1980年出生的江西畲族作家朝颜的《陪审员手记》以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直抵人性和人心深处,堪称优秀之作。o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聚焦新时代,讲述精彩中国故事o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5年初,广西作协副主席、河池市文联主席、瑶族作家红日主动请缨,到该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黄金镇寺门村担任第一书记,因为他敏锐地“感到精准扶贫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国策,作为现实主义作家,自己要主动投入到时代大潮中”。50多岁的他因此成了“广西驻村第一书记的QQ群里年纪最大的书记”。将近两年的时间里,白天,为脱贫攻坚奔忙;晚上,把每日见闻写成日记。就这样,他不知不觉写了30多万字。驻村结束后,红日把这些饱含着生活气息、奋斗情感的文字化为了长篇小说《驻村笔记》,先后获得百花文学奖以及骏马奖。“我如果不沉下去,不用心用情,根本写不出来这部作品,因为生活已经超出作家想象的范畴”,在“真正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去,真实感受脱贫攻坚的场景”后,红日觉得已经“不用‘写作’,而是去做一个生活的搬运工,让更多人了解精准扶贫和基层生活”。o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次评选中,像《驻村笔记》这样关注现实生活,特别是聚焦新时代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主题,描写刻画时代楷模、先进典型,讲述精彩中国故事、塑造精彩中国人的作品数量较多。如湖北土家族作家田天、田苹的《父亲原本是英雄》、云南回族作家段平的《宋文骢——从游击队员到歼10之父》、四川彝族作家阿克鸠射的《悬崖村》等。贵州仡佬族作家王华的报告文学《海雀,海雀》以小说化的笔法和细腻文字,运用大量生动的情节和细节,塑造了个性独特、一心为民的好干部文朝荣的形象。对于文朝荣,王华首先是感动,“海雀是他的家,一个村的村民都是他的家人。要这块石漠大地脱胎换骨,给人带来最好的生态,要海雀人幸福地留住故土,留住乡愁。”老支书的精神激励着王华的创作。o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看来,这是现实主义传统的伟大复归,少数民族作家的讴歌新时代,塑造时代新人,聚焦现实议题,努力寻找与定位时代精神,既继承了社会主义初期文学的遗产,又在开拓具有中国特色新型价值观的文艺。o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族文化是骨子里的东西o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同时,作家们也注重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将笔触伸向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链条,开掘独特的民族题材,运用富于个性的语言表达,创作了一批具有深厚民族文化积淀的作品,如《骑马周游世界》《青色蒙古》《马嘶》等等。o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骑马周游世界》是海勒根那10多年来民族题材小说的精选,收录了24篇短篇小说,体现了对蒙古族生活文化的深刻洞察和理解。“在纯粹的游牧人看来,大地与草原比眼睛还要珍贵,他们不向大地过多索取,对每一株草都充满爱惜。这是我多年行走于内蒙古东部草原、沙地、森林的所获所得,读者翻开这些故事,就翻开了北方少数民族边地的现实世界,见识到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物,感受到他们不同寻常的命运,更会触动于草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民族情结是海勒根那骨子里的东西,也是他创作的情感来源,“将像一根拐棍那样”支撑着他写作到人生终点。o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骏马奖评委、《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表示,当前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深入挖掘本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学的方式表达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描绘出各民族的精神图谱,热情弘扬勤劳勇敢、爱憎分明、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等品格。不少作家在民族记忆与个人经验之中找寻精神根脉,展现独特民族风情和民间风俗。在艺术上善于刻画本民族独特的性格,反映对社会人生的多维度思考,敏锐抓取生活细节,追问世道人心,体现出多样而丰富的艺术样貌。o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重从本土资源中萃取优秀传统的尝试尤为值得一提,中国现代文学以降,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话语的影响,这是全球交往密切的自然体现,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与文化自信的树立,我们的作家越来越注重在吸收外来滋养的同时,从民族民间汲取营养,传承中有转换与创新。”刘大先相信,在这种大背景下,在中国多民族文学中会产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与作品。o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筑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o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何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如此活跃?对此,李朝全分析道,一方面要归功于长期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支持和资助措施。对少数民族作家进行集中培训培育,组织实施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出版少数民族文学丛书等;另一方面,也缘于少数民族作家地域和民族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等的差异性、独特性,造就了作家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创作观念等的多姿多彩,为中国文学创作提供了新鲜而丰富的文本和经验,充实并繁荣发展了中国的多民族文学。o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家的风格来自创作上的异质性和辨识度,而民族生活、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资源则是少数民族作家形成各自辨识度及风格的重要因素。王华感到,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书写个性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学才能不断向前发展。o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跟随时代召唤,又不能割弃民族文化的特色。”展望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李朝全认为,任何时候,作家都不能脱离时代,都要热情地拥抱生活,同时学习、领会和升华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创造,为丰富发展中华文化、筑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出自己特殊的贡献。梁鸿鹰也希望少数民族作家继续保持对当代生活、对历史文化、对经典文学的敬畏之心,迈开双脚丈量大地,真心体悟大千世界,开动脑筋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自信,在多样化的创作实践中磨砺自己的笔力、继承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彰显文学创作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oN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