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文苑动态

弥勒“阿细跳月”入选复旦版大学语文教材

作者:米勒电视台 发布时间:2022-10-22 原出处:弥勒市融媒体中心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近日,作家杨杨的散文集《大学之光——行走在云南深处的西南联大》(以下简称《大学之光》)中的《袁家骅:阿细人的“诗生活”》入选复旦版大学语文教材。
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袁家骅:阿细人的“诗生活”》细致地讲述了弥勒彝族阿细人民的生产生活和“阿细跳月”的演变,展现了彝族阿细人对生命的热情和弥勒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章的入选让更多学子们深入了解弥勒、了解“阿细跳月”。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作家杨杨

杨杨,本名杨家荣,云南通海人。长期致力于云南地方题材写作,作品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在汉学家高彦颐等学者的作品中被大量引用。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杨杨作品《大学之光》获第九届冰心散文奖,其中的一个章节,生动描述了“阿细跳月”的命名缘于西南联大的一批师生到弥勒西山的采风活动。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详细丰富,分为“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明清文学”六个单元。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袁家骅:阿细人的“诗生活”》一文在该教材第一单元先秦文学部分中。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细品《袁家骅:阿细人的“诗生活”》

《袁家骅:阿细人的“诗生活”》一文中,作者杨杨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袁家骅在弥勒的经历和所见所闻,以及对弥勒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的研究、记录与整理,生动展现了阿细先民的《阿细先基》来源于生活。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阅读全文,不仅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民族,更走进了一个地域、一段浪漫的时光。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书中说:“阿细跳月”是一个最诗意的词汇和最浪漫的意象,这个词汇的存在,对云南弥勒来说,一不仅仅是一支歌舞的存在,而是地域、时光和心灵的史诗,在大地上以最欢乐的方式无限传播。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跳月”历史性的命名

“阿细跳月”这一词汇是梁伦为此命名。作者杨杨认为,这是一个外省人心目中最早的“云南印象”和“云南声音”,是一次“历史性”的命名。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跳月”是什么,是一个文化符号

书中说“阿细跳月”是云南彝族生活中一种古老的乐舞,从此成为跳动在中华乃至世界大地的一个文化艺术符号。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因为有了“阿细跳月”的命名,弥勒的神秘面纱才逐渐揭开,这片燃烧着民间艺术激情的“新大陆”,也才逐渐被发现和发掘出来。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是精神追求

梁伦回忆,那些“几乎被人遗忘了的少数民族,生活即使简陋到了极点,但他们的艺术生活,他们的精神追求,却比住在大都市里的人,丰饶得多了。”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是对生活的热爱

书中写到,即使一贫如洗的家庭里,也常常可见墙上挂着三四种乐器,一种是竹笛,一种是大三弦,其他还有二胡和唢呐等等。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先基》破解了阿细人的“诗生活”密码

袁家骅认为,阿细人从一生下来,就进入了一种“诗生活”。因为他们有一部民间叙事长诗《阿细的先鸡(基)》,让他们的日常生活像诗一样充满梦想和情趣。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人民用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命感觉来“写诗”,世界在他们眼里都是诗歌,他们所描绘的万事万物都充满着诗意。在他们的诗中,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梦想、智慧和现实生活。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人口中的“诗经”,每一个句子都是诗,每一个句子都在告诉每一个阿细人,人是怎么来的,天地是怎么形成的,阿细人是从哪里迁徙来的。它还教会年轻人怎么恋爱,怎么样组成一个家庭,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弥勒——音乐舞蹈之城

书中说,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舞曲像“阿细跳月”一样,把“吹”“弹”“唱”“跳”等各种艺术行为融为一体,显得如此气势恢宏,刚柔并济,龙跃凤鸣,波澜壮阔。可以说,阿细人在世界上,成功创造了“狂欢史”的一个重要篇章。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书中还说,“阿细跳月”是火的礼赞、爱情的礼赞,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民间音乐舞蹈形式,弥勒这座小城就应该与维也纳、布拉格、布达佩斯一样,成为一座最美丽的音乐舞蹈之城。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大学之光》作者杨杨的采访实录

弥勒电视台对《大学之光》作者杨杨做了采访,内容如下。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1

杨杨老师,您好!作品入选大学语文教材对一个地方的文化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对您本身也是一种肯定,文章入选后,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此刻的感受。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家杨杨:我的《大学之光》写的是八十多年前西南联大师生在云南的“行走”故事。他们以云南为根据地,把当时各个学科的学术研究推向了那个时代的世界高峰,许多学术成果至今仍有现实意义。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特别是《袁家骅:阿细人的“诗生活”》,被教材的编者放在了第一单元“先秦文学”的第一课“神话”中,作为“传承与比较”的内容进行学习和讲授。据我所知,这是有关云南民族文化的散文作品第一次进入大学语文课堂,无论对作家本人,还是对弥勒本土,都是一次非同寻常的认可和无尚的光荣,特别是对于一个地方文化形象的塑造,具有不一般的作用或意义。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教材的编者之所以选定关于弥勒的这一篇,也许是由于我用一种接近民间叙事的方式,写出袁家骅教授及学生们严谨的学风、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以及他们在学术探求和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大学精神”,这正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历炼。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我知道自己的文章入编大学教材之后,说实在的,比获了一次什么大奖还高兴。这意味着我的文章的读者面扩大了,而且将连年进入大学教师和学生研读的范围。这或许是一个普通的写作者对社会和地方的一种“贡献”。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2

谈谈您对弥勒的印象?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家杨杨:这里既“古老”,又到处欣欣向荣。随处都可感受到真实的历史与神话、传说、史诗混合在一起,在不经意之间就为我们创造出一个美不胜收的奇幻世界。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样的地方既像一部童话,又像一首抒情诗,更像一部精彩的小说。我决定留下来,走向它的“深处”,用我们的方式解读她。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3

弥勒之行给您的创作带来什么影响?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家杨杨:从2017年8月以后,我先后几次到弥勒采风。不仅被这里的自然和人文风光深深吸引,更被王炽、张冲、熊庆来、熊秉明等杰出人物的故事所震撼。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每走一步,都觉得这片大地充满了各种古老知识和新鲜的事物;每走一步,都似乎能寻找到有关这片大地上的人文传统、习俗、语言和故事,它们恰恰是大地的产物。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逐渐发现,这片边地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彝族人民,因为一种民间习俗的关系,而成就了一个最诗意的词汇——阿细跳月。这个词汇的存在,对弥勒来说,已不仅仅是一支歌舞的存在,而是地域、时光和心灵的史诗在大地上以最欢乐的方式无限传播。我对此充满了无限的想象,也掀起了我激情的波涛。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此之外,这里的河流、山峦、村寨、古驿道、铁路、民族文化、红色印迹、名人故居、葡萄、温泉、溶洞、美食等等,每一个点都是文学的富矿,让我们应接不暇,赞叹这里的大美,惊讶这里的历史文化深度。我和作家朋友们决定共同创作一部文化散文,用文学的手段再现这片大地的文化秘密。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此,我写了数万字的两篇文章《阿细跳月:东方的狂欢之舞》和《滇越铁路:云南走向海洋的最早通道》。这两篇文章最先收入2018年11月出版的《时光奇境——弥勒》一书。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4

和本土的创作相比,您觉得文章的不同点有哪些?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家杨杨:我是用“穿山甲”精神深入云南,认识云南,思考云南,书写云南,对于弥勒也是如此。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与弥勒有“距离”,而这种“距离”让我对弥勒一往情深,浮想联翩,产生各种美感。也让我不得不放低姿态,“匍匐”在这片大地上,弥补我的种种不足。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更重要的是,我力图用某种精神来抚摸这片大地,努力摈除民族偏见与猎奇心理,努力以正确的思想和审美眼光,揭示这里的历史文化秘密,聚合这里的民族文化资源,也就是沉迷于一方山水,而思想已走出地域的褊狭。在很大程度上,这也许是和弥勒本土作家的创作不太一样的地方吧。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5

请您从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方面谈一谈阿细跳月。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家杨杨:在弥勒,阿细人的民族文化已深深沉淀在各民族人民的生命历程中,成为弥勒人最鲜明文化象征和的文化基因。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弥勒人带着自己的歌舞“阿细跳月”,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到了新千年的第一个春天,在音乐圣殿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一场世界迎新春音乐会开始了,第一乐章竟然是来自中国云岭高原上的民间乐曲——“阿细跳月”。当粗犷豪放、热情似火、悠扬欢快、铿锵有力而又轻盈清脆的乐声响起时,整个大厅都被一种东方所特有的春天的旋律萦绕着。那个时刻,全世界都好像敏感地接收到了一种来自中国的狂欢信息,人们都有一种被深深感染和震撼的感觉。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接纳、热爱和迷恋“阿细跳月”这一文化符号,他们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无论是男女老幼,都在这个符号的感召下,唱唱跳跳,欢欢喜喜,满怀激情的书写着自己的生命史、奋斗史和爱情史。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以说,阿细人的民族文化,不仅仅是遗产,更是一种力量,尽情地把当代弥勒人的理想、情操、智慧、精神生活和社会、经济风貌,纳入一个节日空间(中国.弥勒阿细跳月节)。这其实是弥勒人以敬重的心态,呵护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结果,是弥勒人在文化创新方面的自信。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弥勒“阿细跳月”的起源及影响

弥勒“阿细跳月”的起源

“阿细跳月”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它的来历说法颇多,有传说类,有源于雷电山火、源于刀耕火种、源于一对阿细青年的爱情等传说。后经专家学者考证,源于南诏国的一起战争。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史实和传说,云南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常汉林、张庆芬等人对阿细跳月的起源进行了认真考证,并得出如下结论:“阿细跳月”起源于南诏时期的“独脚乐"(巍山彝语叫“嘎斯比”,与现在阿细人自称的“嘎斯比”一样)。“独脚乐" 又源于战争胜利后士兵自娱自乐的“打火舞”。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弥勒“阿细跳月”成就非凡

1946年5月25日,在云南省圭山区彝族旅省学生会主办的“夷族音乐舞踊会”上,“阿细跳月”首次登上昆明舞台。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周年之际,“阿细跳月”作为西南晋京观礼代表团(西南文工团)的重点节目,第一次跳到北京,跳进中南海怀仁堂。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3年,梁伦第一次带“阿细跳月”节目到波兰华沙,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阿细跳月”获得了金奖。至此,阿细跳月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发扬光大,生生不息。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1年11月至12月,以《阿细跳月》《阿细先基》为文化元素创作编排的无伴奏男女混声精品剧(节)目《嘎斯比勒》斩获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金奖。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新面貌,弥勒阿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转变,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今天的“阿细跳月”,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元素:全面小康,幸福快乐。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弥勒两个民族村落因“阿细跳月”被央视关注

2022年5月16日,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系列纪录片《千里江山万里歌》第一集寻路红河中就有弥勒。 为探寻弥勒阿细民族歌舞阿细跳月之美,节目组特别走进可邑村、凤凰村进行探访。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袁家骅:阿细人的“诗生活”》中,也提到了这两个村落。下面小编带大家了解下这两个美丽的地方。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可邑村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邑村应该不用多介绍了,毕竟是国家级4A级景区,早已是名声在外了。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歌舞“阿细跳月”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彝族史诗《阿细先基》兴盛之地,还是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凤凰村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凤凰村地处西三镇西北边,西与石林接壤,是弥勒西山第一大自然村。这里有一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相传在很多很多年前,有对火红色的大鸟翱翔于原始森林的上空,绚丽多彩的尾羽很长很美,无不彰显着鸟中之王的威仪,最后栖息于神山。这时,从天边走来个长老,他捋一捋花白的胡须,连连称赞说:“凤凰山人杰地灵。”从此,这个山寨取汉语名为“凤凰山”。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抗战前夕,西南联大部分师生走入凤凰山村,光未然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凤凰山村阿细人的火塘边收集整理阿细文化,后来编辑整理出版,书名《阿细的先鸡(基)》。Md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原载:弥勒市融媒体中心。
原媒体:总编/杨锐;责编/刘勇;值班编辑/孔德云;记者编排/钱旭娟。
说明:原文部分内容摘抄于复旦版《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袁家骅:阿细人的“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