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各界精英

一个致力让世界了解彝族的人――访西南民大首届博士研究生阿育几坡

作者:段志辉 孟佩佩 发布时间:2008-09-22 原出处:西南民族大学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日前,记者怀着一种崇拜与激动的心情在校园里采访了我校首届博士研究生,现西昌学院彝学系副教授、祖籍凉山州昭觉县阿波落村的彝族大哥阿育几坡。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初见阿育几坡,一声“阿育大哥”的称呼便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他用低沉却令人沉思的语调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在民大11年的求学历程。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育大哥心中一直有一个执着的梦想,这也是让他能在11年的求学历程中坚持下来的动力――为彝族服务,让世界了解彝族。这个梦想源于他当年在民大预科学习时,一个外籍教师在询问他的民族之后说,他们只知道中国藏族而不知道彝族。这激发了阿育大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让世界都了解彝族,了解彝族文化。在他眼中,西南地区800万彝族同胞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有着无可估量的价值,民族的才是世界的。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育几坡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是我校“彝文系”87级毕业生。大学期间,家里还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唯一的哥哥很早就去世了,只得靠60多岁的父亲和年轻的妻子养活十口之家。1993年,父亲去世后,生活压力迫使他想过回家工作,可考虑到回家只能为家乡的一个区服务,自己的理想将无法实现,而且还可能因此放弃自己学了三年半的英语,阿育大哥咬牙坚持下来了。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苦难似乎在不断地考验着这个彝族汉子的韧性,父亲过世的第二年,11岁的妹妹因病医治不及时也永远离开了。此时,家里只有妻子一个人在支撑着。“对于妹妹的过世,我是十分愧疚的,妹妹生前最后的愿望只是希望我能给她买一包糖,让她吃个够……”讲到这里,阿育大哥的眼眶湿润了。他内心无比悲痛,犹豫着自己是回去工作还是继续深造,最后是妻子深明大义的话语让自己坚持了下来――“男人就要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家里天塌下来也有我顶着。”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家人和老师们的支持鼓励下,他向着自己的理想一步步迈进。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不仅自学了英语,还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并于2006年12月被学校评为“2005―2006学年优秀研究生”,如今又成为我校首届民族学专业博士生之一。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月19日下午,阿育几坡参加了在新校区举办的第50期“大学生成长成才指导”活动,并与学弟学妹们交流了自己成长成才的经历及对学习的感悟,希望大家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要有执着的精神,以持之以恒的决心去完成自己的学业。要坚信拥有知识、努力奋斗才能够改变命运。 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恩师情浓,民大情更浓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大求学11年,阿育几坡最难忘的是自己的两位恩师:一位是读研时的导师彝学院谢志礼教授,一位是读博时的导师沙马拉毅教授。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读研三年,正遇上父亲、妹妹先后过世,“这些打击对我来说太大了,在我快要对理想动摇的时候,是谢志礼教授给了我最大的帮助,他在经济、精神上的支持,成为我当时坚持下去的一种重要动力之一。”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5月,博士生论文答辩即将进行,阿育大哥的导师沙马拉毅教授因病住院,却还主动坚持要为他修改毕业论文初稿。在沙马拉毅教授的多次修改和细心指导下,阿育博士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从阿育大哥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两位老师深深的崇敬之情。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预科到博士生,我在民大学习了11年,民大成了我思想与生活的家园。”阿育大哥微笑着告诉我们。在这11年中,他看着民大一步步发展壮大,因此对民大的感情非常深厚。“最初来到民大时,学校的名字还叫‘民院’,一环路附近还是一片片的田地,每当想家的时候,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孩子就会去田地里面转转。”阿育大哥笑着言道,“如今,学校已今非昔比,56个民族的学生“合和偕习”,亲如一家,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设备也大大提高,尤其是彝、藏等少数民族方面的课程更是全国最权威的,教学成果愈加喜人。”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爱家爱国,从自身做起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11年的求学历程中,阿育几坡一直没有忘记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家乡、为民族服务。自1996年开始,他将自己的一些外国朋友带到家乡西昌,让他们了解那里,帮助那里。同时从教育做起,由阿育大哥创建的爱福基金会前后引进资金130万元,并在昭觉县修建了希望小学,资助35名贫困学生(小学生每人每月300元的生活费,初中生每人每月500元,高中生每人每月900元,为大学生提供学费和一定生活费)。在这些被资助的学生中,就读于我校的有3名(一名已毕业,另两名在读)。今年4月,他还为自己的村庄――阿波落村引进了15万元资金准备修建一座桥,该资金将在今年12月份到位。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育几坡告诉我们,今年40岁的他已打算5年后去美国继续深造。由于彝族人口少,国际知名度又低,所以他一直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播出去,并且今后他会沿着这个梦想一直努力下去。出国后,阿育大哥在致力于传播彝族文化的同时,还会努力宣传中国共产党。他说:“彝族在解放前一直保持了近2000多年的奴隶制,直到1956年才彻底翻身,彝族同胞的生活在这51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生活经历及成长就是这些变化的见证人,也最有资格将这种变化告知于世。”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短短两个小时的采访,让我们了解到了阿育几坡大哥艰辛的生活、不屈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对家乡、对国家的真挚情感,我们为此而深深感动。看似朴实平凡的阿育大哥,正以他的实际行动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 rw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