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民族学家何耀华的治学之路
1985年7月,我进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多年在何耀华老师的指导下从事学术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1997年9月到2001年11月,师从何耀华老师攻读民族史的博士学位,在何师的悉心指导下,取得了博士学位。多年来,我在何师的指导下从事学术研究,对何师的治学之路多有了解。
潜心彝学 关注藏学
何耀华老师在1962年9月考上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的研究生,攻中国民族史,在读期间学习李埏教授授课的唐宋经济史、民族学家杨堃教授主讲的民族学、江应樑教授主讲的傣族史等。他刻苦学习钻研,积累了深厚的民族史学功底。从1957年读历史专业本科算起,何师从事中国西南民族历史研究已有60个春秋。
何师对彝学研究倾注了不少心血,我早年读过他写的《武定凤氏本末笺证》,这是何师研究武定彝族社会历史的一本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曾4次重印。此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详细记述了武定彝族凤氏家族数百年的兴衰史,更重要的是,为研究武定地区彝族封建领主制社会提供了难得的材料,也为研究当时的中央王朝与云南地方,彝族与汉族、白族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何师广征博引,古今印证,提供了武定地区彝族社会历史的完备资料。这本书也是反映他彝学研究中对文献的考释辨析和比勘学术功力的著作。
何师20世纪60年代就在四川大凉山昭党、美姑、布拖等县做了6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又在雅砻江下游的藏族地区做过2个多月的调查,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关于彝族、藏族社会和地方档案文献的田野调查资料。1980年,何师在中国民族学会成立大会上宣读了他对凉山彝族的家支进行探讨的力作《论凉山彝族的家支制度》,该文对凉山彝族家支的构成、特点,家支的变迁等进行了深入的论析,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此文在《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发表,又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当年的第4期全文发表,《新华文摘》转载了全文。此文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之后,他又撰写了《论凉山彝族与汉族的历史关系》《彝族的历史与文化》等力作,还主编了《中国彝族大百科全书》。
何师对藏学特别是藏汉关系史、对川西南藏族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撰写了一批资料翔实和有独到见解的论文,比如《从远古文化遗存看吐蕃先民与祖国内地居民的关系》《古代羌人与青藏和川西土著居民的融合》《早期吐蕃史事考》《西北吐蕃诸部与五代、宋朝的历史关系》《康巴、“东蛮”与宋朝的历史关系》《川西南藏族史初探》《四川冕宁县藏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等,他关于藏学的研究成果在2014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汇集成《吐蕃史论丛》一书出版。他还促成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迪庆藏学研究所的成立,为推进云南藏族的研究付出了很多努力。
何师还与吕大吉先生一起,自1989年开始担任总主编,主持了《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这部数十卷的皇皇巨著汇聚了我国56个民族大量珍贵的原始宗教资料,我也参加了这项卷帙浩繁的学术工程,和很多学界前辈一起进行田野调查、认真研讨的情景至今难忘。
立足田野 细研史料
何师治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各种史料和田野调查密切结合,用历史民族学的理念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他在民族学界很有影响力,是积累了丰富民族志资料的“六江流域”田野调查的发起人和参与者之一。他深钻细研史料,又立足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形成了他治学两翼并进融会贯通的特点。1995年,日本学者末成道男在其专著《中国文化人类学文献解题》 中,对何师的《中国西南历史民族学论集》有一段评论:这本著作从作者长达20多年的历史民族学研究中收集了近十年发表的8篇论文,这是一部中国民族学复兴之后,实地调查又成为可能而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它充分反映出作者的研究特点,论文中既有作者作为历史学家深厚功底的文献研究,又有作者为寻求新的资料和解释线索而到实地进行的考察。
何耀华老师这种既注重史料又注重田野实证的治学方式对我影响很深。我本科是中文系的学生,考入何师门下研习民族史后,他一直督促我努力补习历史学的知识,把民族学的田野调查和各种民族志资料、史料和外文资料融会贯通,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带领我们多次深入乡村进行田野调查。我们曾一起徒步穿越险峻危险的虎跳峡,住在虎跳峡的村子里进行田野调查;1992年,何师牵头进行中加合作国际项目,和我们一起到不通公路的丽江县宝山乡石头城进行调查。我们从乡政府到调查点要走5个多小时,何师和我们一起长途跋涉,摸黑走到金沙江边的村里,和我们在农民家里打地铺睡。他还带我们去丽江县,迪庆州的中甸县、德钦县等地山村里做田野调查。他这种身体力行深入进行田野调查的学者精神,对我们这些中青年学者影响很深,促成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青年民族学学者一种浓郁的深入田野调查研究的学风。
民族史学界有一些重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历史关系研究的成果,但研究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成果很少,何师因此建议我的博士论文聚焦在纳西族与藏族的历史关系研究上,并从史学、民族学理论的高度鼓励我以纳藏关系为个案,探讨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这个历史事实。我在何师的指导下写出了《纳西族与藏族的历史关系研究》,首次对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进行了比较认真的梳理,并严格地按照何老师“历史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论,认真梳理参考了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在滇川藏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何师的“历史民族学”研究理念和方法论一直对我的研究有深刻的影响,无论自己的研究主题是什么,都坚持认真查找引证史料和进行田野调查相互结合。
何师注重田野调查和文献史料结合的历史民族学研究,为推进云南民族学成为云南省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优长学科、推进彝学、藏学的深度研究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加强合作 促进交流
在何耀华老师担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和院长期间,他非常重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我个人参与过的由他牵头的项目有中美合作《丽江玉龙雪山区域农村发展和生态问题研究》,中加合作“中国云南丽江‘工合’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前景”、中美合作“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含大河流域国家公园)”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云南省政府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合作的“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含大河流域国家公园)”,何师负责社会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总调研,带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各个高校的学者组成了总课题组和丽江、怒江、迪庆、大理课题组,认真调研了近百个各民族村寨的生态和文化,撰写了翔实的调查报告和具体的行动计划建议,这些村落调研报告迄今广泛地为云南省委省政府提供参考,并成为云南省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参考资料。何师牵头所做的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的社会经济文化部分的调研,也促使云南成为国家公园建设的试点省,迄今云南已经建立了12个国家公园,为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与实践。何耀华老师还通过中加合作国际项目,促成了加拿大印第安人与云南丽江纳西族、傈僳族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在何耀华老师主持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期间,推进了很多国际合作项目,也有很多来自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访问学者,其中有好多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外国访问学者后来成为本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骨干和知名学者,扩大了云南省社会科学界在国外的影响。
咨政建言 培养后学
何耀华老师一方面注重基础理论和继续学科的研究,主持了《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云南通史》《中国云南大百科全书·历史卷》《中国彝族大百科全书》等卷帙浩繁的学术工程,任《宗教大辞典》副主编之一,主编主撰了“民族宗教”这个门类的词条。另一方面,他一直都关注云南的当代发展,对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建设和保护、云南与东南亚、南亚的合作等诸多方面都做了很多应用性研究,他的很多观点和建议被地方政府采纳。我个人参与过的何师主持的研究就有当代基于社区的民间合作化的研究、生态保护和农村发展的研究,还有国家公园建设、旅游发展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何师重视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进人才的成长和使用。20世纪90年代何老师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期间,成长起一批在省内国内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者,有10多位中年学者被破格晋升为正高职,并入选为国家级和省级的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成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管理和研究的中坚力量。
何耀华老师从事历史学和民族学研究将近60年间,走出了自己广博厚重和发微阐幽相得益彰的治学之路,他的研究方法给我们这些学生和后辈很多启迪,使我们受益匪浅。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