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彝山风雨一生——记著名彝族医药专家张之道
在我国西南边陲,全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有一位被人们誉为“草药大王”的著名彝族医药专家,他就是张之道。
1983年我国第一部《彝药志》问世。这部填补了我国彝族医药没有彝族本草专著空白的著作收集彝药103种,其中张之道除参加编写外,提供的原始品种药就有50种,书中收录了36种。
1989年~1999年,张之道研制的彝药“香藤戒毒胶囊”(又称“六·二六”戒毒胶囊),在昆明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治疗海洛因吸毒病人5万多例,并被列人国家公安部的重点科研课题。联合国禁毒组织官员考察后认为:“此胶囊具有脱瘾快、康复快、戒毒率高的特点,值得推广。”
1998年张之道研制的“彝心康胶囊”、“果依咳喘颗粒”、“茯蚁神酿”三个彝族新药品种经云南省新药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
说起张之道的从医生涯,可谓是——经历坎坷始成医
今年70岁的张之道,生于彝汉结合的家庭。父亲是大姚县博学多才的儒生和著名的进步人士。出身于世代书香门弟的张之道,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四书》、《五经》。父亲对张之道灌输最多的思想是:“不为良相,即为良医”。1949年,15岁的张之道在地下党组织的引导下加入“民青”组织,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禄丰县委秘书科工作。就在踌躇满志的他正欲在事业上大展鸿图时,灾难降临了,1958年他被错划为了“右派”。
从一个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一夜之间变成了“右派分子”,他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百思不得其解。今后的出路在哪里?张之道苦苦思索着……
被遣送到禄丰县小窝村监督劳动的张之道,那时才24岁。在劳动改造期间,他看到小窝村缺医少药,山区农民群众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想起了儿时父亲“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教诲,萌生了学医的想法。他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为彝区广大农民群众解除痛苦。
然而,对一个头戴“右派”帽子、被监督劳动的人来说,到正规学校或正规医院去学习中医或西医,那是不可能的。在艰苦的劳动之余,张之道选择了向民间医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方法,艰难地走上了自学的道路。
那时,在小窝村及附近的村寨,凡是认识药物的或懂得一些简单治疗方法的人,都是他登门拜访的老师。从制作药物标本、识别药性到采集加工方法,他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了搞清一味药与另一味药主治功效的区别,他曾连夜跑山路去请教老师;为了验证药物有毒还是无毒,他要亲口尝尝;为了采集药物,他常常攀上岩崖,也曾失足跌得晕死过去,险些葬身山壑,但他无怨无悔。他还节衣缩食买回了《本草纲目》、《伤寒论语译》、《神农本草经》、《内经知要》、《药性赋》、《医学三字经》、《滇南本草》等大量医学书籍,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迈进。每天劳动收工时,别人回家,他上山识药;别人休息聊天,他走村串户为当地群众看病送药。他的真诚,感动了当地的干部群众,也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他们为他学医创造了力所能及的条件。四十余年里,张之道先后拜访过彝、苗、壮、瑶、白、傣等民族医师六十余人,虚心求教。
1966年禄丰县干海资成立了大队合作医疗站,张之道带领着13名“赤脚医生”自采、自制药物为当地群众看病,并向群众传授民族药的简单用法及采集加工方法。那时大队合作医疗站能自制丸药、散剂、针剂、冲剂、片剂等各种药物品种,张之道在干海资出了名。楚雄州组织全州农村合作医疗站参观张之道中草药野生变家种、以及民族药自采、自种、自制、自用方法。省、州、县政府都对他进行了表彰。
1978年,张之道得到平反昭雪,恢复了党籍,先后出任楚雄州药检所所长、楚雄州中医院民族医药研究科主任。据州中医院院志记载:从1985年到1987年底,民族医药研究科医药人员共4人,诊治病人12586人次,上山自采药物400多公斤、65个品种,制作蜡叶标本125种250份,自制民族药黄龙散、金黄散、润肤膏、复方重楼酊、雪花散等11个品种,开展了用民族药物治疗鼻渊癌、肺癌等病种的科研临床观察。治疗风湿痹痛、类风湿关节炎、顽固性湿疹等疗效显著,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在民族药用药规律方面摸索出了新的治疗途径。
除此之外,凝结着张之道一生心血和四十多年风雨的“彝心康”,还向我们进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
三代名医传名药
1918年,云南土匪魁首吴学显接受云南省督军唐继尧招安后,为报彝医曲焕章治伤救命之恩,特邀曲焕章到省府昆明开业。当时在唐继尧部下当通讯兵的17岁彝族青年张树林,纯朴踏实又勤于动脑,还懂一些治病的草药,被唐继尧介绍到曲焕章药堂做学徒。张树林是彝族人,曲焕章是彝汉结合的后裔,俩人因此有了比别人更多的语言交流。无论是上山采挖药草,还是治病救人,张树林都不离曲焕章左右,曲焕章还把自己掌握的部分医术秘方传授给了他。
60年代,张之道在禄丰县干海资当“赤脚医生”时,60多岁的彝医张树林在禄丰县仁兴乡用彝药治病已远近闻名。张之道主动拜张树林为师,张树林也悉心传教。—次他们在酷热中上山采药,张之道突然腹痛如刀绞,汗珠如注,疼痛得在地上呼叫不止。这时张树林从身背的布包中拿出一小块红木树根样的药物,用刀刮下少许木屑,又打开一个小瓶倒出一点药粉,用冷水调配后给张之道服下。大约5分钟后,张之道腹痛就缓解了,再过一会儿竟疼痛全无。张之道大为惊奇,急问张树林是什么“神药”如此有效?张树林笑着说:“我过去给曲焕章当学徒时,也患过类似的急性腹痛,所不同的是,还伴有胸闷心慌等症状,曲焕章就是用这两种药物治好了我的病。从此每当我外出采药都要随身带着此药,我把它称为“救命药”。据曲焕章说,此秘方是他在江川行医时“滇南神医”姚连钧传授给他的。这小块红木树根彝医叫“四替字”,为一种植物的根,彝族民间把它视为“千年不朽的香药”。如果行走远路引起脚肿,只要这种植物的叶与五加皮、仙茅、薄荷、见肿消、香附等药物配伍,用鲜品混合捣烂,加白酒适量调匀敷于患处,第二天脚肿就可消失。小瓶子里装的药粉彝医叫“米么慌”,意为治疗心慌胸闷的药。几十年来,张树林对这两种药情有独钟,他有意识地对这两种药物进行临床验证研究,并发现,对胸闷心慌伴有腹部明显疼痛(胃肠道疾病)的病人,用“四替字”和“米么慌”配伍,患者症状改善很显著;如果只有胸闷心慌而不伴有腹部疼痛的病人,单用“米么慌”就有效果,而且此药具有中医所说的鼓动心阳、活血化瘀、行气通络、软坚散结的作用,是治疗冠心病不可多得的一味好药。所以彝族同胞又称“米么慌”为“心慌药”。张树林把“米么慌”传给了张之道,希望他进一步发掘其效果,治疗更多的病人。张之道也把验证彝族先辈留传下来的彝药和秘方,并扩大其功效和主治范围作为了自己毕生追求的奋斗目标。
从1961年到现在,张之道以“米么慌”为主药,加入松树寄生、鸡血藤等地道彝药,治疗了500多例心脏病患者。在此期间,由于生活的艰辛、超负荷的劳动和工作、常年的日晒雨淋、餐风露宿,张之道患上了冠心病、阻塞性肺气肿和心脏右束支传导阻滞等疾病,他就是用这个配方治好了自己的冠心病。经四十余年的临床验证,张之道深切地认识到:此配方具有现代医学所说的溶栓、降脂、抗凝、消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疏通心脑血管的作用。他经过无数次反复改进和临床疗效观察,终于使这一古老的配方日趋完善和成熟。
由于配方的药物全部来自纯天然的野生彝药,改进配方又都是以听取民间老彝医意见为主,故当制成胶囊和进行新药审批时,张之道就把它定名为“彝心康胶囊”,意为用彝族药治疗冠心病能使之康复。如今,在医疗市场上,彝心康以其独特的配方、显著的疗效赢得了众多冠心病患者的交口称赞,成为云南省彝药治疗冠心病的品牌之一。
张之道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走过了一条艰辛而冒险的道路,然而——
功夫没负有心人
张之道认为:彝族药有别于汉药,彝族信仰、彝族感情、彝族习惯都是彝医和彝药赖以生存的条件和基础。40多年来,为了扩大视野,吸取各少数民族的用药经验,使彝药造福于彝州各族人民,张之道曾二次翻越乌蒙山、三次跋涉哀牢山,滇西的爱尼山、白竹山、昙华山、五台山、百草岭,滇中的大青山,滇东北的龙山等彝族地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所走过的崎岖山路达6万多里;云南省各地州现在保存的600多种民族药标本,记载了他为发掘、采集、整理彝族医药奋斗不止的坎坷历程。
在云南,无论什么药,只要张之道拔起来看一看,或放在口中尝一尝,就能识别出它的科属、形态、性味、功效、主治范围、有毒或无毒。多年来张之道不仅精研医药书籍,还借鉴从老彝医那里学到的经验,在实际当中不断创新,使彝药有所发展。
很多彝药与中药是异名同物。楚雄州禄丰县境内有一种彝药名叫“石刀”,属茜草科红大戟属植物,中医文献记载: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主治水肿腹胀、胸腹积水、痰饮喘满等疾病,性味平淡,有小毒,并注明内服在5克以内。张之道在彝区拜访彝族老人梓谷显时得知:此药呈赤色,煎液后为血红色,有健脾生血、气血双补的作用,而且可以大剂量使用,无毒副作用,彝医用于治疗劳伤、贫血、营养不良、四肢无力等。张之道在实践中验证发现,此药果然有此作用,而且疗效显著。彝药“处徐”属蔷薇科悬勾子属植物黄果悬勾子。中医文献记载:清湿热、杀虫、止血。主治湿热痢疾、鼻衄、黄水疮、疥癣。而彝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则认为,该药有清热和下死胎的作用。清热主要用于肺炎和高热喘咳;对妊娠2个月以内的死胎,单味煎服或配伍其它药物,就能使死胎自下。张之道认为,这些都充分说明,彝医用药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优势,这些特色和优势是值得汉医所借鉴的,它具有很高的科研开发价值。
1987年,张之道因健康状况提前离休。离休后他从未休息过一天,为规范彝族药药材品种标准,他带领州药检所药技人员上山采集彝族药标本;到邱北县为省林业厅从事林药结合试点工作;到成都军区民族民间医药研究所从事民族药研究;到戒毒所从事彝族药戒毒研究,并在此后十年间研制出彝药“香藤戒毒胶囊”……
如今年已七旬的张之道虽然两鬓斑白,身体清瘦,但他为云南和彝州民族医药仍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开发民族药新药,弘扬我国优秀的彝族医药宝库,培养一大批民族医药专家、学者,为彝州培育新的经济产业支柱,让彝族医药走出彝州、走向世界,更是他晚年惟一追求的奋斗目标。在今年2月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召开“中国彝族医药文化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之际,张之道喜收州中医院王敏和省彝族医药研究所张勇进(张之道之女)为徒,为自己的人生历程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张东风 王敏)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