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纪事

大方县理化乡八旬彝族老党员的日记人生

作者:胡丽涓 发布时间:2016-05-06 原出处:贵州都市报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李光忠从1953年9月1日开始写日记,至今写完了136本日记本。
 
 
  李光忠经常戴着一顶印着红色五角星的帽子,闲时就翻看自己以前的日记。
 
 
  李光忠依旧坚持写日记,现在,他还开始每天抄党章。
 
 
  2015年,李光忠和妻子陈国英照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张婚纱照。
 
 
  李光忠在柜子里拿出了他的“优秀共产党员”徽章。
 
 
  最近,在李光忠的随身挎包里,多了一本党章,他说:我开始抄党章了。
 
 
  仅在李光忠老书记的书桌上,记者就找到了两大把用完了的笔。
 
  编者按:
 
  本报2016年5月3日刊发的通讯《彝族老党员的136本工作日记》,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给本报的来电和网络留言中,读者纷纷对李光忠、陈国英两位老人表示敬意。他们对信仰的执著坚守,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打动了无数读者。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对本报报道作出重要批示:“‘两学一做’需要一批好典型。”本报今天特对李光忠老人部分日记进行摘编刊发,向两位老人致以崇高敬意。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抓手,是保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的重要保证,体现了党中央持续抓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坚定决心,对贵州有特殊重要意义和现实针对性。本报将以这篇报道为契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报道工作,发现我们身边的优秀典型,展现我省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凝聚守底线正能量,弘扬走新路主旋律,唱响奔小康好声音,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文/本报首席记者李易霖记者 张仕杰 图/本报记者杨兴波
 
  李光忠退休23年了。
 
  退休前,彝族党员李光忠是大方县理化乡的党委副书记。从1950年参加工作到1993年退休,李光忠一家一直住在大水井村的那间老屋。
 
  一生清贫的他,在这间老木屋里,保存着人生最宝贵的财富——136本日记本。
 
  1953年,当时那个25岁的小伙子在第一本日记本下写下第一笔开始,他几乎将他生命中的每一天,都通过记日记的方式记录在日记本上。
 
  当年的愣头小伙子已成了儿孙满堂的耄耋老人,这136本日记本,依然还在随着老人度过的每一天而递增。
 
  136本日记本,是李光忠这一生以儿子、丈夫、父亲、党员、公仆等多种身份所经历的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真实记录。
 
  今年,李光忠88岁了,日记,还在与日俱增,现在,他开始写起了第137本日记本。
 
  工作:开启日记人生
 
  日记摘录:光忠同志,你是青年的先进,人民的助手,当努力锻炼好自己,改正不好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底。
 
  ——1953年9月1日
 
  第一本日记本上的第一篇文字,并不是李光忠自己写的。
 
  1953年9月1日,李光忠正式参加工作,任理化乡文书、团支书。在这本红色的日记本上,李光忠请他当时的领导为自己写下开篇,作为对自己的勉励。
 
  李光忠回忆,那时候能进政府部门工作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仅读过两年旧学和4年小学的李光忠尤其珍惜这个机会。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工作中,李光忠经常要参加各种传达上级精神的会议,基层的工作十分繁琐,为了不落下每一项工作,李光忠花两毛钱买了这个日记本。
 
  从那天开始,李光忠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日记人生。他说,记日记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眼耳手脑一起活动,思维保持活跃状态,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就是通过记日记锻炼而来的。
 
  入党:39次申请
 
  日记摘录:我在解放前受尽地主官僚压迫,因饥饿难耐,被小伙伴诱去偷了12个包谷、3个南瓜、6个茄子、5斤苦瓜,再无劣迹。
 
  如果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将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终生。
 
  ——1954年5月19日
 
  这段朴实无华的文字,是李光忠写在日记本上的入党申请书。
 
  从参加工作开始,李光忠就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此,从1954年5月19日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开始,李光忠总共以书面和口头的形式申请入党39次。
 
  但是,解放初期依然有一些潜伏在大陆的反动分子。有反动分子曾经找到李光忠,想策反他,但是李光忠不为所动。于是,反动分子在当地谣传李光忠是漏划地主、反动派,这对李光忠入党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1973年3月20日,被李光忠视为一生中最光荣的一天。
 
  那天,正在县供销社上班的李光忠接到领导通知,让他去羊场仓库借一面党旗回来。
 
  “傻小子,你入党申请通过了!”一头雾水的李光忠此时才明白,原来是让他去借党旗来准备给他这一批入党积极分子举行入党仪式。
 
  4公里的山路,李光忠激动得一边跑一边哭:历时19年,一直以来自己都是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真是应了那句话——天道酬勤!
 
  文革:唯一一次丢失日记本
 
  日记摘录:无论何时,永葆公仆心,燃尽烛光照人间。
 
  ——1968年
 
  文革期间,李光忠被诬陷为漏划地主,被抓去连续批斗了43天,即便是被强按在煤渣堆上跪着,李光忠也没有说一句违心的话。
 
  被批斗的那些日子,李光忠最牵挂的就是家里书柜里的那些日记本,如果这些自己日积月累的宝贵财富在抄家中遭到破坏,今后的工作也很难再继续开展下去了。
 
  幸运的是,被释放回家后,尽管家里已经被抄,但是那些日记本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了。
 
  遗憾的是,在和红卫兵辩解的时候,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个日记本被当场撕毁了。
 
  这个记录了他工作心得的日记本也是李光忠至今唯一丢失的一个日记本,成为他无法弥补的遗憾。
 
  退休:从副书记到名誉支书
 
  日记摘录:高兴、惭愧、奋斗、希望。
 
  高兴的是,党关心培养了我42年,得到省、地、县至乡39次表扬;惭愧的是,党和人民对我要求做的工作任务欠得太多,还不满足;奋斗,能与新老领导同志及全乡人民荣辱与共,建设家乡;我坚决拥护党的改革制度,叶落归根。希望后来的接班人再接再厉。
 
  ——1993年5月16日
 
  这一天,理化乡因行政区划撤区建乡,李光忠从副书记岗位退休。
 
  工作这些年干的每一项工作,他都以日记的方式记录在日记本上。回忆起自己工作期间最大的成就,最让自己欣慰的就是在退休前,让当地百姓吃上了干净水。
 
  1988年,李光忠向上级申请,自己筹款,组织村民们用了6年时间,在当地的罗盖山下打通了一条70多米场的水槽,引出了干净的水源,解决了困扰当地村民多年的吃水问题。
 
  退休后的李光忠没有闲着,当了3年的名誉村支书,协助村干部工作,调解邻里纠纷,凭着自己在当地的德高望重,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大家长。
 
  治家:家风清则党风正
 
  日记摘录:今天下午,李忠梅来电,请我去他家吃饭。当我得知她家乔迁之喜,没有像别家那样大操大办,只邀请家里至亲去吃一顿家常便饭时,我感到很欣慰,党的八项规定落实到我家里了。
 
  ——2016年1月27日
 
  李忠梅是李光忠的孙女,从事建筑材料销售工作。年初乔迁之喜,按照当地流传多年的风俗,应该摆下酒席宴请亲朋好友热闹一番。
 
  “不管别家怎么搞,我李光忠的家人就是不能大操大办。”党的八项规定出台之时,李光忠早已退休多年,但时刻关注时事政治的他,还是通过报纸、电视以及到乡政府搜集相关文件,学习了党的八项规定。
 
  学习之后,李光忠也在家庭会议上宣布:李家人要严格执行党的八项规定。
 
  家风清则党风正,这是李光忠始终坚持的观念。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如果连自己的小家都治不好,更别说治大家了。
 
  任民办教师的二儿子李春富曾经嫌工资低有了辞职的念头。李光忠知道后,将儿子叫来臭骂一顿:“你还有没有责任心?你不干了,娃娃些谁来教?”挨了训的李春富当即打消了辞职的念头。
 
  尽管在家里乃至村里都是最有威望的老人,但是李光忠并不刻板。
 
  每年这个大家族聚会的重头节目就是李家的篮球友谊赛。李光忠把家人分为几只篮球队,在村里的篮球场比赛,甚至在前几年,已经年逾八十的李光忠都还会亲自上阵打篮球。
 
  受李光忠影响,儿孙们特地设立了孝敬父母基金,每人每年向基金注入资金2400元,用于家族老人每年的旅游开销。
 
  第137本日记本:手抄党章,我也要加入
 
  日记摘录:这是我的第137本日记本,但不会是最后一个。
 
  最近全国掀起“手抄党章”活动,我迫切的需要一本党章,好在县委组织部给我及时送来了一本,解了燃眉之急。
 
  ——2016年4月18日
 
  如今,李光忠依然保持着随身携带日记本的习惯。
 
  当前,全国党员正掀起“手抄党章100天”活动,尽管已经退休多年,但是李光忠也加入到了手抄党章的活动中。
 
  “我是一名老党员,更应该以身作则。”从第一天开始抄写党章开始,李光忠就买了一盒新的笔芯,即便是最近患病在身,李光忠依然坚持抄写党章,躺在病床上也没有断过一天。
 
  “一本党章一天就能抄完。为什么要求用100天来抄? 是有道理的!”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李光忠也希望广大年轻党员在抄写党章时,不要只是流于形式,应该在抄写的时候,逐条逐字学习,重温并牢记入党誓词,做一名合格党员。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