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纪事

郭凤友:巧手雕月琴彝家歌悠扬

作者:施建玫 发布时间:2010-06-08 原出处:玉溪日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8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里的窗棂出自郭凤友的巧手 8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3岁的月琴制作艺人郭凤友

  早就听过郭凤友老人的名字,不仅因为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更重要的是他雕刻的月琴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在江川县安化乡当地甚至周边一带算得上小有名气。村里人说已过鲐背之年的郭凤友老人雕刻月琴已经超过70载,并且能弹会唱,记者心中不免对这位老艺人敬佩有加。8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中问琴8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记者来到村里的时候,郭凤友老人家大门紧闭,听这里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说,郭凤友老人虽然一生做琴,但那只是他的一种爱好,并没有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所以生活十分贫困。如今,郭凤友只能到村里“吃轮饭”(轮流在邻居家吃饭)来过日子。在村里人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郭凤友老人。在老人简陋的房屋内,我们看到了另一番风景:雕刻精致的窗棂,不同纹理的房屋装饰……虽然这些雕刻年代久远,但从那些细致的纹理中我们仍然可以联想到当年老人雕刻时的情景。93岁高龄的郭凤友由于长期制作月琴加上年纪大的关系,眼睛早已看不见东西,耳朵也听不太清楚了,我们整个的采访只能通过老人的二儿子郭永宝大声转述完成。8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郭凤友做琴是没有师傅的,他的祖先是木匠,自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这门手艺。当时村里的姑娘小伙都喜欢跳乐,于是他想到了做月琴。郭凤友做琴的时候没有样式,也没有师傅的指点,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制作月琴的工具也很简单,就是斧子、凿子和两把刻刀。做好了就拿到村里弹,没想到,大家都看上了他的月琴,一定要让他多做几把。附近村子的人有了好看和声音动听的月琴,也会带来和他交流,就这样,郭凤友的名声越做越大,每年都有人专程来定货,甚至连楚雄、石屏、昆明等地的文艺队都会来找老人做琴。8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月琴制作独具匠心8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说着,郭永宝为记者拿来了老人制作的月琴。月琴琴板光鲜亮堂,色彩鲜艳,雕成龙头状的琴首坠着绒线小球做成的龙须,每当拨弦弹琴,龙须就上下翻动,活灵活现。郭永宝告诉记者,郭凤友制作的月琴全部用手工完成,并且独具特色,整个琴的外观色彩具有难得的和谐效果。琴颈和琴箱的衔接、做工精巧别致;面板经配对拼合,纹理布局浑然一体。为展现月琴独有的风格,郭凤友在琴身上雕刻上了龙头、十二属相等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装饰。从郭凤友制作的月琴上,我们看到了当地彝族的文化,也看到了郭凤友的独特技艺。8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拿到自己制作的月琴后,郭凤友老人开始弹唱起来。一段当地的“白话调”让记者沉醉于月琴浑厚而坚实的音质中,93岁的老人居然还能弹奏得如此娴熟。郭永宝说,父亲正是因为喜爱才做了70多年的月琴,数量累计也有好几百把。对这样独特的月琴我们不仅感叹:“声色”俱佳,名不虚传。8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继续传承与发扬8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郭凤友一辈子都在做琴,也希望他独特的月琴制作方法能一直流传下去。于是他把这门手艺传给了他的三个儿子。其中,三儿子做得特别好,还在传统的方法上创新了月琴的样式,让月琴具有了时代的气息。三儿子所有的手法都深得郭凤友技艺的精髓,现在已经是一位制作月琴的手艺人。郭凤友把自己所有的工具都传给了三儿子,希望他把这门手艺传承与发扬下去。8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当地,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独门手艺只能传给自家人,但郭凤友和家人都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这门手艺。郭永宝告诉记者,现在会做琴的人不多了,特别是年轻人。他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人为民族乐器事业作出贡献,让彝家传统的民族文化一代代延续下去,让彝家村寨永远都能听到悠扬的月琴声。8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