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女检察官带着女儿和母亲去扶贫,一驻村就是三年
“3年”
“邦界村”
“坚持”
这三个原本毫不相干的词语
在毕起美身上有了一段特别的解释
“云岭先锋”刊发的2020年云南省推荐全国脱贫攻坚奖候选名单公示公告截图
2020年云南省推荐的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候选名单中,云南省临沧市检察院毕起美榜上有名。在毕起美身上,有着许多标签——“西南边陲澜沧江畔的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先进工作者”,但对于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忙糯乡邦界村的村民而言,毕起美是个拖家带口来扶贫的“老熟人”了。
2017年底,当时在临沧市检察院工作的毕起美响应号召,申请扶贫。她带着女儿和母亲来到了“头顶雾露脚踩霜”的邦界村,开始书写她与这个村庄的故事。
从此,“3年”“邦界村”“坚持”,这三个原本毫不相干的词语在毕起美身上有了一段特别的解释。
毕起美在村民家
从乡村来,到乡村去
对于毕起美而言,来到乡村并不是一种巧合,她也曾在乡村中出生、长大。
2013年,毕起美法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的临沧市检察院工作。工作4年之后,脱贫攻坚的战鼓擂响,毕起美心中对农村、农民的感情再次唤醒,便主动申请到扶贫一线。说服家人、得到组织批准后,她去到了邦界村。与其说是毕起美“来到”乡村,不如说她又“回到”乡村。
邦界村坐落在静谧的大山,聚集着许多淳朴热情的村民,这座村庄有神秘且远离喧嚣的美感,但是在这背后的情况却比大多数人想象中要严峻。
邦界村
邦界村眼前是延绵的高山,眼底是奔涌的澜沧江,交通不便、水电不通,土基房、杈杈房、石棉瓦房与青山碧水成鲜明对比,10个村民小组570户人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6户1046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极其复杂,脱贫任务非常艰巨。这对于刚刚上任的第一书记毕起美来说,心里的大山跟邦界村的大山一样重。
毕起美选择了邦界村,便只顾迎难而上。她先是团结村“两委”,带领队员走到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中,与他们唠家常、话困难、谋发展,跟群众打成一片,再从安居房建设和基础设施抓起,建设邦界村。
邦界村修起了新路
在毕起美的努力之下,不到一年时间,安居房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300万元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100万元的村组路硬化项目、1150万元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100万元的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80万元的人饮安全项目、75万元的亮化工程项目等一大批项目在邦界村实施,拉祜山乡贫穷落后的村貌逐渐发生了剧变。
从到村的第一天,村民们望着这个新来的文静纤柔的第一书记,发出了“能行吗?”的质疑,到今天,每个人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回答——能行!
从茶叶里发现脱贫的新解法
当村民的楼房盖起来的时候,当村里的路修起来的时候,毕起美思考起另一个问题,怎么能让邦界村“由内而外”变得富裕起来?这时候,毕起美看到了邦界村里满山的勐库大叶种茶,她知道要为邦界村“造血”、摆脱贫困的帽子,就得靠这些茶。
实际上,勐库大叶种茶在邦界村,甚至在其所属的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都不算特别,拿邦界村来说,这里有茶园2400余亩,百年以上古茶树1000余株,可好茶却卖不出好价,许多村民也因此没有了管理茶园的积极性。
村民在采茶
于是,毕起美开始思考如何在茶叶中找到脱贫的解法,她先是带领村民前往普洱茶品牌“冰岛”原产地双江自治县勐库镇冰岛村考察学习,并且邀请专家为村民开展茶园管护技能培训,制定村规民约和有机茶园管理办法。作为第一书记,她一户一户动员、一家一家号召、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去开会宣传,带领村民科学管护茶园。
邦界古树茶
有了好茶叶,“怎么让这些茶叶走出大山”又成了毕起美的一件心事,千思百想之后,毕起美成立邦界古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了 “边疆藤韵”邦界古树茶叶品牌,还把古树茶放在了电商和实体店同步营销。这下,村里的茶叶销路广了,价格涨了,知名度也日渐提升,2019年人均纯收入达1.1万余元,毕起美就这样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电商”的模式实现了“造血”扶贫。除此之外,她还看准了烤烟、桑蚕、甘蔗等“短平快”产业来帮助邦界村的村民们致富。
终于,邦界村的贫困发生率从47.91%降为了0,从远近闻名的“落后村”变成了“小康村”。
邦界村孩子的“新妈妈”
教育,是最好的扶贫。在邦界村的大山里,有些孩子出生后就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为了帮扶这些孩子,毕起美策划开通了“双江微邦界”微信公众号,打通落后贫困地区与外界的通道,组建了“爱心妈妈”群,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对这些孩子进行帮扶。
通过这样的方式,两年多来,先后为邦界完小、荒田完小、大忙赛小学等组织开展爱心捐赠活动13次,为脑膜炎患儿黄某组织捐赠爱心善款34022元,为5名贫困大学生捐款9000元,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建成邦界完小图书室1间,组织捐赠书籍1600余册......截至目前,共组织捐赠资金139508元,捐赠现金、物资折价共计达40万余元,有效促成了社会资源力量向贫困山区汇聚。
毕起美和邦界村的孩子们
毕起美是3岁小女儿的母亲,却也是邦界村孩子们的“新妈妈”。为什么这样说呢?毕起美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之前在入户过程中,有位老人问我‘你就是毕书记吗’,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老人家的孙子小杰常常跟老人提起我,刚刚看到我来,他就对着奶奶讲‘奶奶,新妈妈来了、新妈妈来了’。”
一声“新妈妈”对毕起美来说是一种认可,但她明白在这其中包含更多的是关于孩子们未来的重量,对于邦界村的孩子们而言,每一本书可能都是一扇窗,每一次捐款都可能是改变命运的转折点,每一份关怀可能都是他们一生中温暖的记忆。
她为邦界村的孩子们种下了一颗远方的树,也让他们看到了大山以外的可能性。
邦界村上空的云彩忽明忽暗,茶园里的勐库大叶种茶已经收了好几茬,有些孩子也已经从村子里的小学毕业了,转眼间,毕起美也已经驻守在邦界村近3年。
3年是个时间单位,但在毕起美的身上3年可以有很多换算方式,可以换算成她带着母亲和女儿在村委会二楼不足25平方的简易家里,度过的850个日日夜夜,也可以换算成车子增加的63200公里里程数。
毕起美和家人住了近3年的村委会
但正如毕起美所坚信的那样,“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作为全村570户人家的第一书记,她一直咬着一份坚韧,把自己从事检察事业养成的细心拿出来,把自己作为一名母亲的柔情拿出来,把作为党员的责任拿出来,写着她的扶贫故事。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刘伯承和政治委员
- 2 大凉山飞出的彝族兵
- 3 彝族姑娘:姚林辉
- 4 上海大剧院为彝族金嗓子杨学进首开...
- 5 营造
- 6 忆李力
- 7 “月琴之王”阿署竹林的艺术人生
- 8 难忘阿细跤王龙文才
- 9 某色尼古――大凉山彝族口弦名匠
- 10 万选蓉:做聋儿永远的“漂亮妈妈”...